肛周多间隙脓肿治愈60例临床观察

2017-06-01 11:22王晓岚杨文治王剑达华校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治愈观察

王晓岚++杨文治++王剑达++华校琨++朱云婴++张志云

摘要:目的改进肛周多间隙脓肿术式;方法选取本科自2011—2016年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术式进行了改进,并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无复发及肛门失禁发生。结论肛周多间隙脓肿改进术式复发率较低。

关键词:肛周多间隙脓肿;治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104-01

自2011—2016年笔者对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术式进行了改进,并观察其复发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病程:1周~3个月。肛门后深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20例,并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15例,并直肠后间隙及直肠黏膜下脓肿者10例,并双侧坐骨直肠窝及一侧骨盆直腸窝脓肿者5例;肛门前浅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5例,并黏膜下脓肿者5例。

12诊断要点患者表现以肛周肿痛坠胀为主,多伴发热、寒战、汗出、排便困难、小便不利。发病前多有饮酒、过食辛辣炙博之品或腹泻病史。肛检:视诊局部红肿不明显,多表现为局部深压痛明显,可触及肿块,范围不清。最为明显者为肛门指诊肛管直肠环痉挛、触痛、充实感明显,内口处压痛极为显著。初发者其感染内口仅只一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KG(0.15mm]13治疗方法低位骶管麻醉,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首先指诊探查内口,一般表现为脓肿最高处相应点位肛窦凹陷、变硬,镜检见肛窦充血或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对于内口探查不清者,以切开皮肤引流脓液后探针探查为主。60例患者经查其内口均在肛窦处。手术以切开脓肿最高处皮肤及肿块中间皮肤为主直达脓腔,探查脓腔走向。双侧坐骨直肠窝的脓肿,主要观察是否与肛门后间隙及直肠后间隙相通,或与肛门前浅间隙相通,若与之相通,要将其肛门前或后间隙纵形切开,与之贯通,探查内口准确,做一次性切开内外口,保留肛管直肠环达1/3以上肌束,以主管扩大引流,支管外口旷置引流。并黏膜下脓肿者,由内口黏膜下扩大引流与相通的间隙脓腔融汇贯通;并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在两侧脓肿处开窗引流;并骨盆直肠窝脓肿者分离肛提肌,与直肠后间隙及同侧坐骨直肠窝间隙脓肿融汇贯通扩大外口引流,刮匙搔刮腐烂组织,双氧水反复冲洗,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棉垫包扎,胶布固定。[KG)]

术后正常饮食,便后坐浴,控制感染,每日双氧水冲洗创面,玉红膏纱条填塞引流去腐生肌,填塞必须到位,随创口逐渐生长而退出。辅以中药内服托里透脓汤加减,1日1剂。

2治疗结果

[JP2]本组60例患者经住院18~25 d治疗,痊愈出院。术后3~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肛门失禁,仅2例感排便困难,2日1行。[JP]

3讨论

[KG(0.15mm]肛周多间隙脓肿的形成,多数与肠源性细菌的感染有关。通过60例病例的观察,符合“肛腺感染学说”。诊断上一定要掌握其诊断要点,明确了解肛周间隙的解剖,做到检查认真,指诊不可忽视。往往由于肛周多间隙脓肿位置较深,局部外观表现不典型,造成漏诊。其中3例由于术前检查欠全面,导致第一次术后症状无缓解,进行2次手术后才治愈。故治疗上必须掌握脓肿切开原则,充分扩创引流,不能遗留死腔,各间隙之间脓腔要充分融汇贯通,支管必须开窗引流。同时对肛周括约肌要注意保护,不可斜形或横形切断,防止疤痕过大,肛管狭窄,只能用血管钳做纵形分离,避免粗暴操作。[KG)]

对于内口的处理必须掌握“肛腺感染学说”(排除特异性肛周脓肿),不可认为脓肿过深其内口位置就高,对低位的内口也采取挂线疗法,其易造成患者痛苦及内口处黏膜生长过慢凹陷引起复发。经笔者临床观察,内口未超过肛管直肠环2/3位置,均可行一次性切开引流,其治愈率达100%,随访3 a未有复发,而挂线的患者其复发率为5%。对合并直肠粘膜下脓肿的患者,笔者采用黏膜下引流,不直接做黏膜纵形切开,防止原发内口未得到处理,脓腔引流欠佳,造成人为的感染内口,有复发可能。

通过60例观察,笔者认为肛周多间隙脓肿的治疗关键在于诊断细致,内口处理准确,脓腔引流通畅,保护好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以一次性根治为佳,同时结合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软坚散结之品内服,缩短了病程,促进了伤口愈合。

猜你喜欢
治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愈慢性乙肝39例疗效观察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