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国史大纲》

2017-06-05 09:32梁屹峰
云南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钱穆史学

■ 梁屹峰

钱穆与《国史大纲》

■ 梁屹峰

五华学院学生读国史大纲笔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犹如浩浩大江绵绵不绝,久远的历史书写,成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史学传统。千百年来,史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他还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国家。”梁启超更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之源泉”。史学大师的金石之言,在中华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抗战初期,山河失色。面对来势汹汹,骄横残暴的侵略者,在急需巩固提振民心士气,激发爱国热情,确信我神州不灭之际,一位史家一本“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了解”的使命感,以卓拔的史识,深厚的学养,用短短之一年时光撰写出了一部风行全国的中国通史,在巩固青年学子敬爱祖国民族历史文化之信念,增强对日抗战之士气,点燃民众爱国热情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流传下一段书生报国之佳话,它就是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和他的传世佳作《国史大纲》。

钱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钱穆原名恩镕,字宾四。18岁时,易名穆,语出《尚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在学界,钱穆被视为一传奇,他9岁入私塾,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17岁入常州中学学堂学习,后因家贫辍学。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中学18载,期间勤学苦读,养成无一日不读书,不从头至尾读完不读另一书的习惯。寒暑无外,未尝一日废学,经史子集、乾嘉考据、西方译著无不涉及,厚积薄发,出版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聚讼纷纷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大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北平燕京大学任教。自1930年,先后任教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中学尚未毕业的钱穆,成为了当时北平“最叫座”的教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军兴,北校南迁。1938年4月,钱穆随校抵达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他的课极受欢迎,授课地点虽已安排在可坐200余人的联大最大的教室,但每周五、周六晚7点至9点开讲时,仍是人满为患。严耕望在《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回忆道:“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学养深厚,史识卓拨,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天才,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故诸生折服,争相受听,极一时之盛。”在授课同时,自小迷恋司马迁的钱穆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能与情感。面对旷古未有之新局,民族存亡之关头,“今日所急需者,厥为一种简要而系统之通史,与国人以一种对以往大体明晰之认识,为进而治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学术种种学问树其基础,尤当为解决当前种种问题提供以活泼新鲜的刺激”。在同事陈梦家“为中国通史写一教课书”的敦请劝说下,钱穆下定了着手撰写一部通史新书的决心。

为静心修史,在宜良县长王丕之帮助下,钱穆在宜良岩泉寺借住一年,集中精思,闭门撰述。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以至于钱穆在垂暮之年仍念念不忘。在他的《师友杂忆》充满着温馨回忆,他回忆起在寺中的膳食,初在寺中搭伙,“不意所送极粗劣,几不能下口。勉强两日,觉腹饿,又不消化,乃招方丈来重商量。”方丈为其物色一女佣张妈,“余见张妈衣履整洁,言辞有礼,大慰。询以膳食事,张妈言自信擅烹饪。问以余伙食每月需价几何。答,国币六元合新滇币六十元,中晚两餐可供一荤一素一汤,断可果腹。遂议定。”他回忆起每星期往返昆明宜良之间的著书过程,在岩泉寺,“除晨晚散步外,尽日在楼上写史纲,入夜则看清史稿数卷,乃入睡。楼下泉声深夜愈响,每梦在苏锡乡下之水船中,星期四上午应昆明各报馆约,必草星期论文一篇,轮流分交各报。是日提早午餐后,赴距山八华里之火车站,转赴昆明。星期日一早返。”他回忆起参考资料的获取,“至县立中学访其校长,得向其学校图书馆借书。有二十五史,有十通,所需已足。每周来更换。校园中多盆景,有百年以上之栽品,亦如苏州所见。”他回忆起寺院中“有一白兰花树,极高大,春季花开清香四溢……张妈以瓶插花置余书桌上,其味浓郁醉人……尽日操笔,史纲一稿,乃幸于一年内完成。”

1939年1月《国史大纲》初稿撰述完成,《大纲》既毕,钱穆写《国史大纲·引论》发表于《中央日报》。《引论》为全书总纲,阐述了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学,对近代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谴论和史学流派作了分析和批判,轰动一时,陈寅恪看到《引论》后叫好,对来访的张其昀说:“这里有篇大文章,君必一看。”为稳妥高质量地出版《史纲》,钱穆亲自携卷到上海寻求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年6月《国史大纲》正式出版。该著采用纲目体和章节体相结合的通史编纂新体例,共八编四十六章,上起“华夏文化之发祥”,下迄“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每一章节以精悍的标题,点出每个时代之动态及其特征,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系统性见解。钱穆笔下的国史,交织着民族的血泪和荣耀,洋溢着中华民族从未被征服的自豪,呼应了民族抗战的要求,对激发国民抵御日侮,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政府教育部当即将其列为“部定大学用书”。一入市场即畅销,供不应求,摘要、节录、全文誊写等各种“手抄本”置诸几案,一时洛阳纸贵。该著胜议纷陈,体现出很高的学术成就,赢得学界一片赞誉之声。美国学者邓尔麟评价道:“钱穆在岩泉下寺写出的《国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不朽之作。作者对史料、经典、古文、考据等都极为熟稔。洋洋数十万字把中国三千年来疆图的扩大和缩小,外族入侵和同化,帝王的高压和让步,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统统归纳成为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照钱穆看来,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他认为中国史犹如一首诗,而西洋史就像一出剧。”史学大家顾颉刚指出“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已不少,但很少能达到理想的地步。……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其中除吕思勉、周谷成、钱宾四先生书外,其余均属未完之作。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国史大纲》这部成书于抗战烽火,充满爱国赤忱的史学巨著,在西南联大丰厚的学术成就簿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0年8月30日,96岁的钱穆在台北平静离世。1992年1月9日,他的骨灰归葬于苏州吴县西山镇愈家渡村一块背山面湖的石坡地,花岗石的墓碑上刻着“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这位毕生在为故国招魂,集文化昆仑、杏坛巨子、国家大师于一身的“一代儒宗”终于魂归故里。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猜你喜欢
钱穆史学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这样教作文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摆棋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
史学研究纵横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