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价值

2017-06-05 22:00贾淑品
江汉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列宁

摘要:列宁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认识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列宁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材料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通过对俄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及资本主义扩张的论述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为俄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列宁是在批判民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阐发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他厘清了资本主义的系列特征,开发了资本积累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从实践上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正确性。研究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逻辑有助于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从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列宁;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15BKS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列宁和罗莎卢森堡政治观之分歧研究”(13YJA710016)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05-06

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马克思根据其劳动二重性明确了何种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的问题。他第一次确立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由抽象劳动形成,这种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劳动,只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其伟大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和落脚点。由是,劳动价值论又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的基石,是资本积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积累又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说到底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生产的财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这样用于生产的就转化为资本创造新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生产剩余价值。

一、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历史脉络

列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了俄国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在他所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论》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去向问题。在理论上,列宁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材料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通过对俄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及资本主义扩张的论述,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为俄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前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实践上,列宁批判了民粹派以及“合法马克思主义”派别经济学家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错误理解,他还深入研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揭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从整体上发展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原理,这些研究构成了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理论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世界性和当代性提供了参考。

1861年,俄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农奴制改革,其影响悠久深远。俄国知识分子展开了关于俄国社会现状和发展道路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在这场论争中,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经济学作品来批驳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等派别的思想与观点,阐述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前景。俄国民粹派是当时一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小资产阶级流派,他们一直强调俄国村社留下的传统风尚,以俄国拥有农村村社制度为傲,并认为这是俄国的独特之处,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公有制的体现。民粹派认为俄国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人民大众贫穷,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国内外市场缺乏,因而能够摆脱传统的影响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基于以上认识,他们极力否认俄国资本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俄国民粹派主张俄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忽视村社正在逐渐瓦解的事实,忽略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进步性,甚至企图阻止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保留村社。在他们看来,即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过渡到商品经济,尽管形成了国内市场,但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狹小,加之俄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落后,超额价值不可能得以实现。俄国的农民破产又没有国外市场,不存在社会分工,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力,也不可能发展出西欧那样强大的资本主义。列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粹派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

第一,俄国存在社会分工,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是国内市场建立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程度,一个国家国内市场发达程度即取决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列宁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社会分工加上国内市场又一起构成了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①

第二,对于市场来说,重要的不是生产者的水平,而是生产者是否拥有货币,农民越是破产越是出卖劳动力,而生产者越拥有货币资本。

第三,整个产品的实现在于不变资本,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实现。列宁深深懂得俄国经济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因为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在国内市场上不仅仅表现为额外价值实现的困难,而且也表现为资本主义产品的各个部分实现的困难。同样,在生产消费产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上也会发生这样的困难和危机。假如没有这样的“困难”和危机,也就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故而俄国资本主义不仅不是阻碍社会主义到来的幽灵,相反它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创造了客观基础。列宁收集了的大量统计资料,分别从商品流通规模、工商业人口数量、雇佣劳动的使用情况及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当时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列宁结合俄国社会现状,分析了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推断出俄国村社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批判民粹经济学家的错误认识提供了现实武器。

为了彻底批判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列宁围绕着社会分工和国内市场这两个因素,通过阐述俄国商品经济的逐步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兴起的现实过程,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的一般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分工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民粹派经济学家无视这一客观事实,甚至想主观否定这一事实。列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判,认为他们否认的不仅是社会分工,更是否定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客观现实基础。列宁进一步指出,劳动力本身的商品化和劳动力市场的确立是商品经济转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须臾不可缺的因素,仅仅从俄国小生产者破产这一事实,并不能得出民粹派经济学家所主张的俄国人民大众贫穷化与国内市场狭小的论断,也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国内市场和资本主义最终能够完全确立所不可避免的阶段必然是小生产者的破产与大众的贫穷化。

民粹派经济学家提出国外市场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有效途径,列宁针锋相对地对其观点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了国内外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列宁首先指出国内市场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市场发展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从理论上讲,国内市场规模具有无限扩大的空间和可能性。第二,国内市场的扩大也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发展是与创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两者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的。资本家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赚取更大的剩余价值,不会把生产资料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拿出一部分用于投资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既然这样,那么要想实现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社会,就要优先考虑生产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因为“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依赖于个人消费的增长,而更多地靠生产消费。”② 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要不断突破国内市场的界限、擴张国外市场呢?或者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列宁认为这并不是像卢森堡所认为的那样,国外市场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本身也日益要求走出区域的狭隘界限,能够走出国门,从而突破国家等地域界限;市场作为灵活交易的场所,它本身也要求无止境地发展,才能进一步凸显市场的价值,因而国外市场的形成是历史条件和其它条件造成的,如果对外贸易能够以突破界限的方式进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发展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处。列宁甚至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③

第四,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反而强化了矛盾的尖锐程度,“资本主义愈高度发达,生产的集体性与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就愈剧烈。”④ 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快,它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这样必然导致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疯狂追逐,“原料愈感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产地的斗争愈尖锐,抢占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国家贼心不死,赤裸裸地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压迫,这势必也会导致殖民地人民的英勇反抗。当然,战争也不仅仅在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展开,同时,也会发生狗咬狗的帝国主义战争,这样势必削弱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事实证明了列宁的理论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列宁认识到俄国是帝国主义世界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为了退出战争,获得喘息的时机,发动革命,列宁顶住各种压力,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实行了战略退却。不过,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以资本输出形式所进行的殖民扩张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它客观上刺激了殖民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独立的民主革命创造了物质条件。那些输入资本的国家由于得益于资本输入,则会加速发展。

虽然说资本输出国输出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身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源动力会使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资本主义在资本输入国家的发展,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进行补偿。这些国家尽管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他们往往在金融和外交方面却对资本输出国家形成一定的依赖关系。根据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给一些小国家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故而帝国主义时代的落后国家尽管受到殖民者的剥削和压迫,但是资本的大量输入也使他们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且,随着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冲突和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这就是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可能性。

总之,列宁详细论述了社会分工发展和国内市场确立的基础上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客观再现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列宁认为,资本主义要想实现扩大再生产,必然既要有国内市场又要有国外市场,列宁虽然是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但是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国外市场的问题还是非常重视的。为什么必须要有国外市场?列宁认为,这是由于资本发展,资本力求无限扩大的表现,换句话说,这是由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决定的。

二、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这时,俄国社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潜心研究,他一方面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他同时借鉴了以霍布森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比如《帝国主义研究》、《金融资本》、《资本积累论》、《帝国主义》等,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首先,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是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必然结果,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帝国主义论》)中对帝国主义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概述,他明确指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说明了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指出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是帝国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自由竞争必然产生集中,集中必然导致垄断,因而帝国主义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列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与历史地位的分析,论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具体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⑥。相比较卢森堡,列宁更强调资本主义内部具体特征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个具体变化就是资本主义正日益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因而列宁所揭示的“垄断”特征在当下仍然适用,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仍然是由生产集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垄断。

再次,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在列宁看来,垄断既可以解释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又可以说明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政策瓜分世界的现象。2016年,列宁的巨著《帝国主义论》出版100周年,这100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与此相对应,国际资本主义的垄断发展轨迹也从一般垄断发展到“特殊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甚至在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又跨越国界发展到国际垄断。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与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变化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这些新发展、新变化和新内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当今的资本主义垄断仍然没有脱离其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的特征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异或灭失。相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今天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更加复杂,手段更加隐蔽,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形式就是金融寡头的形成和资本输出。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在日益加强,超越国家范围的国际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国际金融寡头、超级大财阀也层出不穷,巨型跨国公司布点世界各个角落。这些巨型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不断加快技术垄断的进程和国际垄断的速度。垄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垄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

最后,列宁高屋建瓴地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很多人都只看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寄生的资本主义”的论断,认为它已经严重过时了,但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腐朽趋势的同时,还提出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论断,即列宁认为资本主义腐朽和迅速发展的趋势同时存在,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发展得更快,但最终资本主义必然走向衰亡。这就是列宁所论述的“两种趋势”并存的思想。美国的美联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体系,根据它的职能判断,它起的作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但其实质上却是一个私人银行家和大企业集团的组织,而且是纯粹的私人组织,不受政府控制。因此,这些私人组织和个人成了“以‘剪息票为生,根本不参与任何企业经营、终日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级。”⑦ 正像银行家梅耶·罗切斯尔得所说的那样“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列寧指出,由于食利者阶级以及所谓的“高利贷国”不参与任何企业经营、终日游手好闲,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收买无产阶级的上层,并通过他们依靠垄断地位和殖民扩张所获取的高额利润来收买工人贵族。由于对帝国主义充满幻想,这些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因而不愿意革命,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因而,垄断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工人革命的积极性,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而且还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垄断的消极作用。虽然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呈现日新月异之势,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而且使其随着资本主义自身调节能力的增强愈演愈烈。

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寄生性”的存在,在2008年以铁的事实得到证明。这就是影响全球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由此危机开始,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因此,虽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表面上只是研究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但实际上他思考的范围更广。列宁不无担忧地考虑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历史命运,这些人民深受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盘剥,资本主义的入侵所造成的结果是影响深远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帝国主义时代有没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可能性有多大,都是他要认真思考的。列宁通过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和影响,论述了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千方百计致力于资本主义扩张,由此带来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之间、国家和地区之间又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正是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俄国这一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薄弱环节实现。

总之,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完善了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前景的思考。

三、列宁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

首先,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更好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所谓的“新”。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运用历史阶级分析方法论证了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一般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垄断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特征的概括无疑是正确的,但现在却备受质疑。许多人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垂死的、腐朽的”特征的描述已经过时了,还有的人甚至认为列宁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当今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垂死,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的确,在这100多年间,历史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呈现垂死之态,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因为二战后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迫于社会主义形势的发展实行了垄断资本国有化、经济调节计划化、企业管理民主化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良,致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新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蒙蔽了一些人,但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其帝国主义本质还是没有变,世界基本矛盾没有变。这些调整和改良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也没有改变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这些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具有寄生性、腐朽性。

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并且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但是马克思所说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因而,资本主义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灭亡。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会出现“腐而不朽”、“没而不落”、“垂而不死”呢?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一定的调节余地,生产力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正如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⑧ 但是,“凡物有生必有毁”,资本主义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不是生命历史现象,因而它必定也有其产生、發展和灭亡的过程。

其次,有助于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到2001年美国“新经济”的衰退以及2008年美国的金融风暴,这些都充分说明垄断仍然是不灭的事实。这就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的西方经济正日益向投机的、“赌博式”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直接表现是美国持有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以及美联储作为法定监管机构,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导致管理失控与崩盘。这场金融海啸好像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但究其更深层次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仍旧难逃其责,它的爆发实质仍旧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和经济实质仍旧没有改变,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商品供给过剩而劳动群众需求不足的矛盾,最终爆发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进一步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使得很多人曾经质疑市场经济理念,很多人曾经甚至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已穷途末路。实际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市场经济中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只是构成产生危机的可能性的条件,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使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政府的监管就可以规避危机的发生。

第三,有助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也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习和研究列宁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如何进行资本积累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化的过程、实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列宁着重从社会分工和国内市场的角度,不仅考察了俄国是怎样由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转变的事实,而且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的分析,形成了他的趋势理论,这就是资本主义已走向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他同时强调,停滞和腐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以停滞和腐朽趋势而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是明显的错误。因而,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已经停滞与腐朽的趋势,是在当时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的积极展望,同时也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弊病和危机的深刻揭露,但实际上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是有生命力的。

全球资本主义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呈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验证了列宁的结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陆续进入全球资本主义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前的资本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甚至上层建筑方面。在生产关系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部门进一步私有化,并拥有多元化的所有权,因此,全球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劳资关系;在上层建筑方面,国家通过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议会制度、“参与制”等逐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同时,由于资本家为了尽可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在国内过度资本积累,而广大人民却无力购买,这样过度积累与消费不足所造成的矛盾凸显,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向国外市场扩张,而这种扩张则又借助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而催生出全球化。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国家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发展中国家却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较少,导致自己资金匮乏,债务负担严重。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面前有着不同的命运,19世纪末俄国的命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境遇: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离不开全球化,因而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像清政府那样,被西方的洋枪、大炮、鸦片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主导全球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利用他们的优势地位,利用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忽视资源浪费、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从而转嫁它们的经济危机。

总之,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受益者是帝国主义,它们利用这场运动,压根上不想帮助发展中国家,反而想利用它实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垄断。帝国主义不仅仅实现有形的地域扩张,也不一定非得侵入哪个国家的领土、领空,而当今实际上更是无形的文化渗透,这就是一种新的殖民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注释:

①②⑥ 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3、175—176页。

③⑤ 《列宁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167页。

④ 《列宁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0—551页。

⑦ 《列宁全集》第27 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8—379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作者简介:贾淑品,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无锡,214122。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列宁
拉美有多少“列宁”?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纪念列宁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最后的岁月
自学政治经济学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