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石楠:城市规模不是问题,追求规模才是问题

2017-06-05 22:49袁阳平张玲玲张静雯
支点 2017年5期
关键词:石楠支点人居

袁阳平+张玲玲+张静雯

核心提示:可持续发展能否成功,取决于城镇化。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城市规模,要先布棋盘再落棋子。

目前,全球有超过74亿人口,其中55%以上生活在城市。

据联合国预测,未来30年,持续的城镇化以及整体人口增长将推动城市人口再增加25亿,其中大部分增长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

毫无疑问,人口的城鎮化,将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包括住房、交通、医疗、教育、能源和就业等在内的基本服务带来巨大挑战。那么,如何看待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未来城镇化又会面临哪些问题?

参与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称“人居III”)《新城市议程》起草的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今年4月来到武汉,对“人居III”的发展历程、世界城市化进程遇到的问题,以及武汉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与《支点》记者交流。

从三个维度看城镇化

《支点》: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每20年举办一次,有哪些变化?您如何看待未来20年的全球城镇化问题?

石楠:我们从三次人居大会的主题,可以发现城镇化在每个阶段议论话题的细微变化。

1976年,“人居I”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住房和城镇化是大会议题。此时,世界城镇化水平为37.9%。

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II”上,会议主题围绕“人人拥有合适的住房”和“全球城镇化进程中可持续的人居发展”展开,参会各方看到,发展城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那时的世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1%。

2016年,“人居III”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办。这次大会提出,城镇化是发展的内生动力,涉及人居环境各个层次,对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提出了挑战。

短短60年间,我们看到了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来20年,我们要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看可持续城镇化:从社会角度看,保证城镇化过程机会平等,不让任何人掉队;从经济角度看,要发展可持续与包容性的城市经济, 精心规划发挥城镇化集聚效应;从环境发展看,要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减少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

《支点》:治理城市内涝灾害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从城镇化的角度,我们如何做出应有的调整?

石楠:这些年,媒体报道了全国多城“看海”的现象。

我们要重新调整“城”和“乡”应对灾害的思路,以往我们说洪涝灾害,都是针对农业而言,现在的经济主体、活动主体转移到了城市,该如何系统规划呢?这是城镇化系统性的问题,其核心逻辑是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这取决于三方面层面的因素: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和财政支撑。

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经与一位有丰富经验且在多地任要职的市长有过交谈,他告诉我有三个人对城市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是城市规划师,一位是政府财政部门主管,另外一位是市长的法律顾问。这件事对我很有启发性:我们要知道口袋里有多少钱,能办多大事,还要保证不触碰法律红线。

从全球来讲,城镇化已处在聚光灯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模式,靠走资源消耗的老路已行不通。

把城乡生活融合起来

《支点》:如今,我们的城市规模每天都在不断扩大,它的边界在哪里?

石楠:城市规划要先布棋盘再落棋子。一座城市到底要规划多大规模,这不是问题,但追求规模会成为问题。在国际上,有些城市规模不大,但在全球很有影响力,如瑞士小镇达沃斯,人口约1.3万左右,还有伯尔尼、华盛顿等全球知名城市,它们的面积并不大,人口也不多。

现在,我们提倡城镇化的节约集约发展,城乡规模用地的总量要严格控制。过去“以大为美”的城市发展理念,导致城市建设盲目追求速度、规模、忽视质量。功能宜居是城市发展之本。

《支点》:世界未来的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城市。您如何看待国家与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石楠:世界已经扁平化,世界各国的竞争,要靠若干全球化的城市。城市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国内引领作用的城市。可以说,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顶帽子,而是多了一份责任。

国家中心城市应能代表国家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如欧盟有40多个城市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美国有超过5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我们还要看到,城市发展必须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规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同时,文化品位对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也非常重要。全球最顶尖、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掌握全球最新资讯,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城市的独立性及其孕育出的特有文化,才是城市力量真正的源泉。

《支点》:对于许多城市来讲,他们面临着生态改善还是经济增长的矛盾。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石楠:经济增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提供平台的同时,也是社会重构的过程,必须回归城镇化是一个社会过程的本质内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过去,我们提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回归到城市和农村最基本的需求上。城市是基于交换的产物,是生产和居住分离的结果,而农村就是一个生产与生活高度重合的群落。

不久前,我去江苏开会,对那里的农村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我们套用城市的做法去规划新农村,但发现农民集中居住起来后还是要回乡里种地、居住。现在,江苏省打造很多生态小镇、特色小镇、民宿等,村民住在原地,地也种了,环境也改善了。这样一来,这些小镇开始值钱了,有的比城里的价值还高。

我觉得就要做这样的事情,既维持了生态平衡,又把城乡生活进行了融合。

公共空间是关键要素

《支点》: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哪些方面的新挑战?

石楠:一是城镇化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增速放缓。城镇化对品质追求日渐重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城镇化模式将难以为继。

二是全球化趋势继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进出口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双重压力,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引领作用的城市。

三是市场化带来利益多元,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产生了社会分异,社会矛盾累积、恶化。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强调包容性城市发展的思路。

四是全球气候变化、气候灾害等自然因素,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城市运营的困难,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带来城市安全信息的爆炸性扩散,这些频频引发社会不安。

五是随着城市公共服务责任的进一步明晰,城镇化发展所需海量資金以及不容乐观的城市债务状况,使得地方政府预算捉襟见肘,加上土地增量受到约束,城市财政困局尚未完全破解。

《支点》:那么,未来城市的核心愿景是什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又是什么?

石楠:《新城市议程》最核心的愿景,就是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共享的城市和人类社区,不仅仅为了所有人,也是为了未来的城市。

共享城市一词听起来很虚,但是这个词汇反复出现在《新城市议程》当中。我们细致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人共享城市是一个公正、安全、健康、方便、负担得起、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

总之,我们的未来城市,应该是社会包容、规划优良、韧性再生、经济繁荣的城市。

我们要看到,公共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整体的途径。它有助于公众参与,有效地实施“一个不能少”的策略,公共空间的创造、保护、使用和管理的过程,就是让所有市民参与到城市发展的最好机会,能够实现个体意愿转化为集体公众利益。

公共空间是城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要舍得为市民预留更多绿草地、公园,这有助于塑造社区归属感、文化和地域识别度,营造健康安全、宜居宜业、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新城规划重在承载新功能

《支点》:您多次来过武汉,您认为这座城市将如何打好国际竞争力这张牌呢?

石楠:不久前,我也来过武汉开会,当时骑共享单车去江汉路,发现中途多条马路不能骑自行车。城市为市民提供的服务重在细节,要让市民享受宜居的生活。

目前,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意味着要比以前更多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承担责任。以往我们更多地把人口、土地、政策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下一步不仅要考虑要素驱动,还要用创新驱动。武汉的实业基础较好,现在需要用创新作为动力,将实业转化为更强大的实力,这需要通过政策机制形成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

此外,城镇化到一定发展阶段以后已经不只是一个中心城区,重要的是整个区域,通过区域治理的理念,发展武汉“1+8”城市圈,这样才能推动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使武汉更具国际竞争力。

《支点》:目前武汉正在打造长江新城,在规划建设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石楠:对于武汉打造的长江新城,我没有过多地了解。一般来讲,城市要建新区或新城,最关键的是要从城市功能层面去考虑。如果城市需要新的功能承载空间,那么这类新区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雄安新区是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及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等。过去,我们在改革开发初期设立深圳特区,承载的就是招商引资这项功能。

武汉打造长江新城,就要研究新城的功能承载空间,就是要把各种资源集合起来发挥更好的集聚效应,而不是分散、零星地分布在武汉各区域板块。

我看好武汉城市的发展,这是一座包容性较强的中心城市。(支点杂志2017年5月刊)

猜你喜欢
石楠支点人居
石楠花
“臭”上热搜的石楠花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美好时光里,石楠犹自开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石楠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