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辨析

2017-06-06 12:10董先辉何卫东董必凯刘方灵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花山岩画人类学

董先辉,何卫东,董必凯,刘方灵



广西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辨析

董先辉1,何卫东1,董必凯2,刘方灵1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本文以本体论为学理基础,以发生学、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进行的人类学辨析,认为:广西花山岩画是壮族文化生存的符号,花山壮拳文化的形成是残存文化重构和文化传播的结果,其过程经历了选择—内化—融合—扬弃—内化—融合—传承;花山壮拳是武术思想和价值转变的结果,是社会文化过滤的时代产物;花山壮拳文化传承需要掌握受众与信息的选择与接受规律,并关注文化传播者对信息的把握以及与受众的互动;花山壮拳是骆越文明长期滋养而产生的人体活动方式,是壮族文化本土化语境下多元发展的诉求。

花山岩画;花山壮拳;文化;传承;人类学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会议首次将文化议题命名为会议议题,并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继“国务院46号文”之后与体育相关更高层级国家政策的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2016年7月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此举必将引起海内外更多的关注,与之相关的花山壮拳及其文化传承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拟从广西花山壮拳文化及其传承的人类学方面研究,对花山所在地区的教育与文化的繁荣、文化生态发展和花山壮族文化的研究,旨对广西花山岩画及花山壮拳的传承发展和理论体系提供支撑。

1 花山壮拳文化的人类学辨析

1.1 花山壮拳文化人类学辨析的意义

作为稻作文化的标志,广西花山岩画成功再现了壮族先民的祭祀巫术,战争排兵,娱乐、技击等一系列远古生活场景,是古壮族地区先民生活的文化具象,由此引起众多学者专家跨越两个世纪的探究。早在1991年,胡小明教授借出席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机,通过实地考察,在《从左江岩画看民族体育的起源和传播》中提出原始巫舞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催化剂;韦晓康教授在《从广西左江岩画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远古渊源》中,从考古学的视角分析得出,影响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因素,即铜鼓文化、宗教文化、古老武术文化、图腾崇拜等,他认为左江岩画是壮族先民宗教活动的遗迹,同时也是现代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雏形再现;进入21世纪,何卫东等人在研究原始舞武中的体育元素和规律时认为,花山原始舞武与现代某些壮族体育项目相似度极高,具有传承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纵观已有的研究,重点在于花山岩画中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元素,剖析壁画内容和现代壮族体育文化比较,鲜有深入与花山壁画相关的现代壮拳研究。杨琴在《广西壮族武术研究》中对广西壮族武术的原始形态、内容分类、风格特点以及现状进行研究;在《广西壮拳研究》一文中,从民族学角度梳理壮拳的历史阶段性特点,这种研究对壮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认知基础,但未触及到现代壮拳发生的形而上的部分。

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本质的学科,主要从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追溯人类特质的源头与演变,它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探究人类社会,以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其中,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类的文化部分,探索人类的思想脉络,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民族传统体育是相对于现代体育而言的一种身体活动的文化形态。在人类发展的三维立体网络体系中,历史表现为时间和纵向的发展序列,而社会呈现为空间和横向的发展格局,其中文化则是孕育在内的核心发展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民族性、传统性、民俗性、竞技娱乐性是地区稳定和谐的内聚力,其经济性、教育性、生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这种文化力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塑造民族地区人们的灵魂,提升了参与者的精神境界,同时整合了民族的精神,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可以认为文化力作为一种能量,始终活跃在人类思想道德的形成、文化事业的建设以及文化传统的延续中。新进化论代表怀特认为,每人每年获得的能量是衡量人类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指标,从单线进化向多线进化方向发展。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民族精神再现的活化石,花山壮拳就是这种能量内化的结果。以本体论为学理基础,发生学、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剖析花山壮拳,运用教育人类学研究花山壮拳的文化传承。深入到壮族体育内部窥探能量走向,有利于科学梳理花山壮拳的文化重构机理,完善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其次,能更好的看清花山壮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强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认识和凝聚力,有利于壮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最后,站在教育人类学角度,丰富武术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的理论依据。

1.2 花山壮拳文化形成机理的人类学辨析

花山岩画象征着壮族先民的文化生存符号,是一个壮族先民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广西宁明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为研究已消逝的古西瓯、骆越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明确有力的证据,特别是为壮族(一般认为,壮族是西瓯、骆越人的后裔)发展史提供了确凿和真实的实物证据。在岩画中,既有古壮族先民舞武演练的震撼场面,也有备战操练和宗教活动的场景,是古壮族先民生活的再现。自古以来,左江流域就是壮族先民生活的聚居区,又主要生活在区河流纵横、湖泊密集、森林茂密的岭南一带。为了氏族繁衍生息,族人需要长期与猛兽、外氏族系以及自然环境做顽强的斗争,因此形成了特殊的舞武文化。在《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中认为,“岩画中备战操练场面的原始舞武体现了现代武术技击动作和技巧的雏形,而宗教活动情景的原始舞武孕育着‘潜体育’,”多种形式舞武形态共同孕育了深厚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带有明显文化象征符号的壮族体育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古壮拳。古壮拳主要以强调拳、肘、膝、脚、咬等的使用,完全放弃掌法和勾手等招式;一般采用低架势、半弓步和低头弓背,有利于快速进攻和退防;舒展性、衔接性、美观性、协调性极差,且动作招式零散,凶狠强悍,讲究以重创致残对手为原则。例如古壮拳中的“野马仰身”、“啊亚武”用膝顶,“仙人指路”、“公达顶”用肘击,与泰拳中多用肘、膝一招制敌极为相似。古壮拳招式和功架特点与现代武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与当时强调实战和自然本能需要极为相关。例如“吗都努”(壮语),形似狗撒尿,实则用于实战中兵器丢失时近距离进攻的招式。

花山壮拳文化的形成是残存文化符号重构和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此过程经历了选择—内化—融合—扬弃—内化—融合—传承。遵循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科学规律。以泰勒为主的文化残存学说者认为,某些古老的文化现象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但其仍然以一种残余物的形式遗留在现代社会中。(1)文化选择、内化与融合。花山岩画是二千年前古越人所作,历代也有增添。岩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多有拳,举手,提膝式,屈膝半蹲,跳,侧身,抖动,转体等技术动作,具有丰富多样,古朴有力,动作幅度大的技术特点。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观看珍贵视频分析近现代壮拳和古壮拳的基本技术与特点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壮拳文化遗存的文化碎片。这些文化碎片,既包含了壮族的民族性格也承载了花山壮拳的文化元素。花山壮拳传承人将壁画和遗存的文化符号重构,形成架构清晰的拳法套路。此过程经过形态动作的选择与内化,同壮族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2)文化扬弃、内化与融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太极拳广泛在社会大众中传播,由原来的世家传承、密不外传走向师徒传承以及武馆传承等重要传承路径,文化传承的文化层级明显,文化传播范围广。花山壮拳传承人师从广西一级拳师、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严维华先生,2010年正式成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通过练习壮拳,他发现壮拳多用肘、膝的技法同泰拳马氏和虎式极为相似,但不符合现代壮族文化的实情,不适合壮拳的推广;在壮拳中,多用拙力,蓄力时肌肉饱满,极大的影响了移动的节奏和协调性。基于此两点,花山岩画传承人主动扬弃凶狠血腥的肘、膝的运用,加入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动作;借用杨氏太极链式劲力传递的方式,使整个动作舒展大方、潇洒自如。总之,从花山岩画、壮拳和杨氏太极的技术风格的采借(如表一所示),到杨氏太极文化的师徒传承,通过文化的选择、内化、融合、扬弃、内化、融合、传承完成了文化符号的重构,对重建人类文化发展史和丰富社区或村落文化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残余价值和当代意义。

表1 花山壮拳技术风格采借表

花山壮拳是武术的思想与价值转变地结果。“中国传统体育无论是武术还是养生等,无不追求德与体的高度统一,身与心得协调发展。”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基本核心在于适度与守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际和谐,进而放大到社会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传统思想一直以来都在规范中华民族的人、社会与文化。反映在体育文化中,则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教育功能以及政治意图。而价值是关系的范畴,是主客体功能关系的范畴,表征了客体对主体的功能关系。武术的价值取向随着历史的演进构成了一个关系的文化系统,可分为自然属性层、社会功能层和文化意蕴层三个层级结构。古壮拳是古老的僚人武术,又称昂拳、南蛮拳。在“都老”掌权的时代由于信息不畅通,中原思想未能感染古壮拳的文化内涵,因此古壮拳的文化价值主要停留在自然属性层——技击和军事方面,背负着生存需要和实现政治意图的用武思想。土司制度的瓦解,壮拳逐渐演化成民间舞蹈与祭祀表演等形式,一部分融入南拳技术特点,出现了“南壮拳”。这一时期的壮拳显现出一定的社会功能价值,突出表现为以舞蹈形式存在的健身娱乐价值和以祭祀表演为主的娱情欲神价值,并逐渐融入了儒、道、佛的思想,使壮拳的技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得到升华。而如今,古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的古壮拳面对占据“主流”文化圈的现代体育,早已演变成存在于文化意境空间中象征积极和谐的民族文化符号。而武术的发展的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武术价值体系的内在机制,由于武术的流派众多,技术体系较为复杂,具有多种价值取向。花山壮拳综合杨氏太极、壮拳的文化内涵和花山岩画中的技击形态,同时处在花山岩画申遗的阶段得到推广,其价值自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12 年 2 月,广西宁明县甘敏将散落于乡间的花山壮拳收集、挖掘,整理形成了一套七段五十六式的较为完善、简单易学的花山壮拳套路。此套花山壮拳糅合了花山岩画中展现的骆越先祖演练、排兵布阵、祭祀等元素,同时也包含了猛虎、猿猴、豹子、白鹤等多种动物的动作。与西方追寻“终极本体”的思想不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受我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如今在文化强国的呼吁声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武者力图将传统体育文化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结合花山岩画的申遗,花山壮拳融合了汉族和壮拳文化,其本质是汉族与壮族文化的又一次碰撞,是社会文化过滤的结果,具备思想上的高度契合。

花山岩画是我国壮族人民乃至世界文化库的瑰宝。由此上文化人类学辨析可以认为:花山壮拳文化的形成是残存文化符号重构和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符合唯物主义发展规律;同时,花山壮拳的产生既是壮族与汉族武术文化思想的一次融合,也是壮族与汉族文化价值的一次碰撞。文化强国、文化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广西花山壮拳的传承。

2 花山壮拳文化传承的人类学研究

花山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各国互利互惠,与沿线欧亚非国家各国力图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战略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花山壮拳文化的传承成为当地经济、教育、文化推广的刚性需求;花山壮拳文化的传播将成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互信、兼容并蓄、共同繁荣的代表。

自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花山岩画成为自治区文化保护单位以来,为了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经济、教育的发展,从国家文物局到县级花山岩画管理局都做出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等等,从制度方面推动了文化传承。政策作为由人、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社会契约,在地方性文化传承上的间隙随着政策的阶级性、时效性和表述性特征逐渐显现。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培育和培养。文化与教育这种天然的联系延续已有几千年。教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于在复杂文化背景中的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主题,包括在群体内文化的代代传递,以及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跨文化传递;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介于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因此教育人类学常常跟其他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应用。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有现代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那些民间的非正规教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实则是同时在建立一个文化场的过程。在这个文化场中,既包含文化元素也包括从传者到受者的传承系统。接受理论认为,文本本身的深层意义在于接受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强调参与者的价值,将参与者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从而掌握受众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的规律。因此,文化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政治制度无法复制的隐性作用,而将文化传承过程看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也就不为过了。

传承即传授与继承的过程,传承与传播二者的要素极为相似,包括传者、媒介、价值需求、文化信息以及受众。在以往的研究中,文化传承一般站在传承媒介一面进行研究,反而忽略了传授即教育者的研究。例如李晓通等人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从传承机制角度认为:要规范其文化式样,强化机制创新,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在学校、家庭、社区、景区等领域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为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可以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可通过制度文化、教育文化、传媒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申遗等途径得到传承和发展。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无论是本土文化传承或跨区域传播,文化传承需要掌握受众与信息的选择与接受规律,同时要关切文化传播者对信息的把握以及与受众的互动。

3 总结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它不是单纯的文字说教,而是物化的、可以触摸的文化形态。它是以行为为基础、精神为归宿、制度为保障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文化元素共同体。作为壮族文化的代表,花山壮拳延续了壮族先民朴素刚毅的性格,展现了壮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花山遗迹的历史再现,是残存文化重构与文化传播以及当代武术思想和价值转变地共同结果,是社会文化过滤的时代产物。

目前,花山壮拳文化形成了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传承人为核心,学校教育为主线,社区自发参与为辅助,市场业务为前沿的多线初级传承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花山壮拳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精神内涵的阐释、拳理的规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文化携带者的系统教育不够等,依然是制约文化传承的不稳定因子。甄别地区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照,这事关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事关文化资源蓄能与释放的问题。此外,理清文化脉络与社会文化系统衔接呼应,与社会发展走向相印随,既能避免泛文化遗产论点,又能承前启后、沙里淘金。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掌握受众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规律,同时要关切文化传播者、文化携带者对信息的把握以及与受众的互动。相反,在过分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的文化氛围中,文化活力和创新无疾而终,这也是社会承载文化持续发展的问题所在。因此,良好的文化系统研究和社会文化氛围是人类欣欣向荣、和谐共生的基础。

广西花山壮拳是骆越文明长期滋养而产生的人体活动方式,它蕴涵古代壮族先民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行为方式及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折射着壮族和汉族武术的思想和价值观,它既是壮族个体血缘凝聚的价值体现,也是沟通汉族与壮族文化的桥梁;它承载着壮族文化推广的历史使命,同时在保留原有文化内蕴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文化本土化语境下多元发展的诉求。此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构建起壮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措施,使其能更好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1] 胡小明.从左江岩画看民族体育的起源和传播[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02):29-33.

[2] 韦晓康. 从广西左江岩画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远古渊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03):67-68.

[3] 董必凯,何卫东.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5(04):51-54.

[4] 杨琴.广西壮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09):52-54.

[5] 杨琴,吕伟,李悦.广西壮族武术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04):34-35.

[6] 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2015(01):81-86.

[7] [美]莱斯利·A·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3.

[8]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数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6.

[9] 李秀.杨氏太极拳精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3.

[10] 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5.

[11] 刘祖辉.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价值取向的视角[M].科学出版社,2015:11-12.

[12] 何卫东,董必凯.广西花山岩画中壮族武舞的传承研究[J].兰台世界,2016(06):158.

[13] 国家发改委.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EB/OL]. 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02/21/.

[14] 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31-137.

[15] 李晓痛,周山彦,高志才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极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36-39.

[16] 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09):73-75.

[17] 吴秀欢,周仕兴.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EB/OL].光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15/c_129150224.htm.

[18] 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问题 机遇 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4):52-57.

The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Huashanzhuangquan of Guangxi and Its Culture Inheritor

Dong Xianhui1,He Weidong1,Dong Bikai2,Liu Fangling1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e landscape becomes the 35th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successfully. Based on ontology as the theory foundation, by using phylogen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by apply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n Huashazhuangquan and its cultural heritage. It concludes: Huashan rock art is a symbol of Zhuang culture. The form of Huashanzhuangquan is a result from remaining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spread, whose process are mainly choice- internalization - fusion - sublation- internalization-fusion-inheritance. It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Wushu minds and values, and an era production of social cultural filter. Its heritance should focus on mastering respondent and the choice and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concentrate on the information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acceptance of cultural spreaders. It is also a body exercise way nourished by Luoyue culture, as well as an multi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under Zhuang culture locolization context.

Huashan rock art; Huashanzhuangquan; culture; heritage; anthropology

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YB2014423)花山岩画中蕴含的壮族体育文化研究;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YB2014090)高校东盟留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比赛中团队合作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董先辉(1992-),男,湖北宜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何卫东(1968-),男,广西崇左人,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1.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Guangxi, China. 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G852.19

A

1005-0256(2017)06-0031-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6.014

猜你喜欢
花山岩画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题花山寺壁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