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代表队的调查与分析

2017-06-06 12:1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统计表足球联赛代表队

邓 毅



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代表队的调查与分析

邓 毅1,2

为了解目前初中女子校园足球队伍建设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参加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的13支参赛队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主要对参赛运动员的年级机构、所在学校的学制、培养方式、训练和比赛动机,以及参赛队伍教练员的性别结构、执教时间、学历、等级认证、认为的制约因素等方面做出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园足球;初中组;女子足球;后备人才

前言

2016年8月1日,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协办的“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在山东鲁能足球学校圆满结束。这是我国举行的首届女子初中组校园足球总决赛,来自全国的13支队伍,共50名教练员和260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比赛。通过此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当前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发展局面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完善校园足球联赛的竞赛体系,借助校园足球的发展,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和体教结合的优势,不断推进全国校园足球女子足球联赛的发展,以及加强女子足球梯队的建设等问题,就成为我们校园足球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的13支参赛队伍为研究对象。这十三支队伍包括:长沙市南雅中学代表队、郑州三十一中学代表队、石家庄二十二中代表队、山西晋中经纬中学代表队、江苏江阴中学代表队、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代表队、辽宁大连长兴岛初中代表队、北京市清华育才实验学校代表队、安徽省合肥市裕溪路学校代表队、新疆石河子第十六中学代表队、重庆市大坪中学代表队、广州市南武中学代表队和河南新乡二中代表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教练和运动员的两套《2016年中国初中女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代表队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前,请8位专家对两套问卷进行效度检验,专家们对两套问卷的结构和内容做出了较高的评价。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r=0.87,r=0.8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向主教练员发放问卷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向参赛运动员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有效率96%。

1.2.2 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走访了中体协的相关官员和领导,以及参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共35人,就比赛方面和代表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2.3 数理统计法

把回收问卷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通过计算机,使用SPSS 19.0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运动员的调查与分析

2.1.1 参赛代表队的年级结构

表1 参赛代表队运动员年级结构统计表

来自全国13支代表队里的运动员都是初中组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见表1),其年级结构有四种情况,分别是仅初一;仅初三;含初一、初二、初三;含初一和初二。其中,年级包含初一,初二,初三的占61.5%,占据大多数。仅有初一和初三队员的代表队各有一支,共占15.2%,含初一和初二队员的代表队友3支,占23.1%;这体现了目前各省各省参赛代表队的梯队建设和招生分布较均匀。

2.1.2 代表队所在学校学制调查

表2 参赛代表队所在学校学制统计表

如表2所示,在13支代表队中,有1支来自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支来自九年一贯制学校,剩余的10支代表队全部是六年制学校,占了76.9%,没有独立的三年制初中学校参赛。有学者指出:“校园足球的推行必须依托足球后备人才的‘流动与循环’的渠道。”[1]因此,代表队所在学校如果除了初中部,还拥有小学或高中部,那么在队员招收和输送方面就有特长生的优势,具备了较强的激励机制。而三年制独立的初中学校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学校在招收和输送特长生方面不占优势,很难在足球队建设方面有较大成效。

2.1.3 代表队运动员主要培养方式

表3 代表队运动员主要培养方式统计表

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代表队运动员的主要培养方式有定点培养、联合培养、特长生培养3种。定点培养是指位置相邻的几个学校共同在某一个有师资、场地等条件的学校或俱乐部共同培养。联合培养是指中学与大学或足球俱乐部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特长生培养是指学校在招生和升学方面给予代表队成员特殊的优惠政策,学校依靠自身资源进行培养。其中,特长生培养方式是最主要的,所占比率为80.2%。其次是定点培养和联合培养方式,也存在少量的混合式培养。这说明学校自主式的特长生培养依然是学生运动员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喜的是,其他培养方式也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

2.1.4 代表队队员参与训练的动机调查

表4 参赛代表队队员参与训练的动机调查统计表

表4表明,“升学”是代表队运动员参与足球训练的第一动力,占据了53.1%的比率。其次是锻炼身体,占了24.5%,个人爱好仅占了8.9%。这说明功利化的外部动机较强,内在的动力机制不足。但在目前升学压力、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动机表现可以理解。

2.2 对教练员的调查与分析

2.2.1 代表队教练员性别构成调查

表5 代表队教练员性别构成统计表

如表5所示,参赛代表队教练员(包括主教练和助理教练员)中男性共有39位,占总数的76.9%,女性教练员3位,占总数的22%;该数据与前几年大致相当,但女性教练员所占比率呈上升趋势。

2.2.2 代表队教练员执教时间调查

表6 教练员执教时间统计表

从表6中可看出,有66%的教练员集中在3-5年执教时间这个区间,这与校园足球开始盛行的时间段吻合,这部分教练构成了这个群体的主要力量。此外,28%的教练员有1-2年的执教时间。这说明后备教练员正在利用赛事平台成长和发展。具有5-8年执教时间的,经验丰富的教练只有占了6%,略显不足。

2.2.3 教练员学历情况和等级认证情况

表7 教练员学历情况统计表

如表7所示,代表队教练员中大专学历者4人,本科学历者40人,研究生学历(含在读)者6人。较以往相比,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有所提升,本科层次依然占大多数(80%),但研究生学历者开始出现并攀升很快(12%),整体而言,教练员的学历层次在提升。

表8 教练员等级认证情况统计表

足球教练员的等级按照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级,其中前三级是由亚足联认认并颁证的。D级则是中国足协主要为发展校园足球而后来设立的。目前的规定是所有教练的认证必须从D级开始往上考,不能越级。因此,大多数校园足球的教练员只考了D级证。正如表8所示,此次参赛代表队的教练员们拥有具备D级证者占到了84%。拥有D级证以上的教练员较少,总共只有16%,有待提升。诚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基层教练员培训机制仍有待改进,否则校园足球的开展将会受制于专业教练极度匮乏。”[2]

2.2.4 教练员认为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最主要因素

表9 教练员认为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最主要因素统计表

如表9所示,被调查的38%的教练员认为“家长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是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场地和经费不足”也是被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原因,占了36%。其次就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占了12%。而能够打入决赛的队伍大多都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因此,选择“学校不够重视”者只有5%。可见,每个学校的世纪情况不同,制约的因素也不一样。但场地、经费不足以及家长的“应试教育观”是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主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参赛运动员方面,参赛代表队运动员年级结构来看,其梯队建设和招生分布较均匀。参赛代表队所在学校如果除了初中部,还拥有小学或高中部,那么在队员招收和输送方面就有特长生的优势,具备了较强的激励机制。而三年制独立的初中学校较难发展。“特长生制”是参赛代表队运动员的主要培养方式,此外还有定点培养和联合培养方式。“升学”是参赛代表队运动员的主要训练和比赛动机分析,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他内在动机机制不足。

教练员方面,参赛代表队教练员中男性占了大多数,但女性教练员人数呈上升趋势。在执教时间和经验上,大多集中在3-5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学历上,大多数教练拥有本科学历,且整体学历层次正在不断提升。在等级认证方面,大多数教练员达到了入门的D级,整体而言有待提升。教练员普遍认为“家长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以及“场地和经费不足”是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两大最主要因素。

3.2 建议

运动员的年级和年龄在一些正式比赛中会有所限制,这样导致一部分运动员将错过这一批次的比赛,影响后备人才梯度的建设,因此建议相关主观部门可以考虑开展多年龄层次的高规格系列赛。

随着校园足球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急需建章立制,保证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3]各地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升学政策、经费投入、激励机制上鼓励学校开展女子足球队建设,创设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

“当下校园足球的推进,根本上来看是足球文化的植入问题,关键则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4]因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了解足球运动,转变“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积极探索解决校园足球“学训矛盾”的方案。

因地制宜地选择和探索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改善场地环境、师资条件等。

建议通过定期举行专门针对校园足球教练员的业务培训或进修活动,鼓励教练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执教水平。

[1] 贺新奇,刘玉东.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108-113.

[2] 古文东.基于校园足球视角的基层足球教练员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 33(1):124-128.

[3] 毛振明,刘天彪,李海燕.校园足球实施一年来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之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5-10.

[4] 胡庆山,曾丽娟,朱珈萱,等.校园足球热的审思——兼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26-13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inal Teams in 2016 Junior Middle School Women Campus Football League

Deng Yi1,2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women football teams,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13 teams in 2016 China junior middle school women campus football league finals.The paper mainl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grades structure, academic periods,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raining motivations and playing motivations of players, as well as sexual structure, training periods,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certification level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coaches. It also offers relate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ampus football; junior middle school group; women football; junior talents

邓毅(1981-),男,湖南安乡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Sport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2.长沙市南雅中学,湖南 长沙 410129

G843

A

1005-0256(2017)06-009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6.043

猜你喜欢
统计表足球联赛代表队
2021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2020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感恩新时代 运动促健康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认识足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