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2017-06-06 11:42宋国强张子乐
北京纪事 2017年6期
关键词:引导员垃圾文明

宋国强+张子乐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行动。建言献策,担起“清洁空气”的社会责任,为“蓝天行动”出主意想办法,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传播环保正能量,自觉做“文明北京 蓝天行动”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马中兴:为老社区做新贡献

马中兴,男,回族,1976年11月生人,北京人。

自从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他就有了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认为志愿者工作是一种友善,是一种关爱,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快乐。

马中兴所居住的是一个老旧的平房社区,社区流动人口多,居住环境差。由于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员的不断增加,生活排污量不断加大,社区内的污水管道管径小,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外溢。每当雨季到来时,雨水管道经常被从公路上冲下来的杂物堵塞,影响雨水的排放。每当这时马中兴就领着人们拿着工具去疏通管道,将水箅子周围的杂物清理干净。在大家的努力下,即使下了再大的雨也没出现雨水进入居民家中的情况。

因社区紧邻颐和园景区周边,节假日期间中外游客非常多,有些不文明的游客把垃圾随手扔在地上,满地都是玉米皮、饮料瓶、塑料袋等杂物。即便是志愿者在不停地宣传,一些游客还是随手乱扔垃圾,保洁人员根本扫不过来。马中兴看到这些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帮助清理地面上的垃圾,经常是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清扫完毕,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到家中。平时经常到社区走访,发现哪里有小广告、卫生死角都及时清除。

作为厢红旗安河桥社区义务巡逻队的组织者,他坚持每天带领队员对社区的各个角落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一些进入社区的可疑人员仔细询问。深入出租房屋户,调查和排查社区内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存在隐患。每逢节假日和国家重要活动期间,周密安排值班巡逻人员,并在各个值班点定点检查。每年春节除夕夜、初五、十五的晚上,马中兴和他的巡逻队都要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到社区里转转看看,一直到燃放烟花高峰过去之后才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们时刻对社区里的情况多观察,发现有可疑人、可疑事及时报告给街道或派出所。特别是重大会议和节假日期间,大家放弃休息,认真遵守值班时间,认真执行安排的任务,对重点部位的监控,做到认真负责。在巡逻队的辛勤努力下,他所在的社区内已没有了散发小广告和闲散人员的踪迹。

由于平房社区的特性,为了能杜绝隐患,防止火灾发生,每年9月开始,马中兴都要下到社区,进入居民家,挨家挨户宣传防火防盗知识,发放灭火器,教大家如何辨别和使用合格的炉具,检查消防设施的摆放,定期检查电路安全,检修灭火器。通过宣传、检修、巡查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让居民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意识,确保社区安全。冬季,居民取暖会产生大量的炉灰渣子,有些渣子还带有火星,为防止意外发生,通过宣传,让大家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他和其他居民一起商讨办法,采取定时定点倾倒灰渣,巡逻队队員还自发轮流值班,帮助保洁员在第一时间将灰渣拉走,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马中兴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以来,马中兴始终带着一颗热忱的心,为社区建设服务,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把自己的真心和爱心献给了义工事业,献给了有需要的居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去奉献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高昊:环境保护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昊

高昊,1995年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绿缘根与芽环保社团”成员。从2012年起,高昊就开始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还一直坚持宣传环保,呼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在高昊和社员们的努力下,绿缘根与芽环保社团不断地发展壮大,携手环保局、生态文明促进会等环保组织单位,共同打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环保公益活动。

高昊与环保结下不解之缘始于一次讲座。2012年,高昊还是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中部的一名学生。有一次校环境社做了一个讲座,倡导大家多吃素食、节能减排。高昊听完这次讲座后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意识到环保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应该从自身开始做起。通过加入校环境社,高昊开始了他的环保之旅。在之后一年半的高中生活中,他一直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公益活动。高中生的学习很忙,但当时十五中的邰校长,十分支持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环保活动。“他对我们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高昊在采访中说道。

2013年高昊面临高考,那年也是北京的雾霾开始严重起来的一年。十面“霾”伏下的北京,让高昊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选择了环境保护相关专业。高昊说:“既然有这个选择,我就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里来,这也是因为环境保护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毕业后,高昊顺利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并且加入了“绿缘根与芽”社团。该社团是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个环保志愿者团队,始终坚持“关怀社区、关注环境、关爱动物”这一主题,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宗旨。社团与社会各界环保相关单位合作,组织过许多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

2014年11月,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著名动物保育人士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女爵士访问中国,高昊作为北京高校社团代表出席了“根与芽”峰会,并带领社团的团员们布置了以“保护鲨鱼”为主题的展区。当年古道尔博士已经80高龄了,走路腿脚比较吃力,但她经过每一个展区都用心聆听高昊用流利的英语为她所做的介绍,仔细询问讲解中不明白的地方,还给社团的动物保护工作提了许多珍贵的建议。古道尔女士对环保和公益事业如此上心,让高昊十分感动:“这些名人的身体力行触动了我们,影响了我们,环保公益事业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此外,高昊和社团的同学们也会组织一些与专业、科研相关的环保公益活动,比如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环境、绿色出行等等。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高昊发现这些比较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环保活动,参与年龄段会比较广,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另一方面,这些科研类的活动与专业密切相关,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大众、国家和社会服务。2014-2016年期间,高昊连续3年响应学校和节能减排大赛全国组委会的号召,在中国矿业大学开展节能减排大赛,挖掘了一大批在节能、环保方面有真知灼见的学生,做出了许多有深度、有意义的环保报告书,真正做到了环保行动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环境保护朝着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北京市环保局)

沙晶晶:从小立下大志愿

沙晶晶,1999年10月出生,怀柔区职业学校学生。

沙晶晶作为一名绿色环保志愿者,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她想: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她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沙晶晶

沙晶晶经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一个人走在干净整洁的马路上,“呸”的一声,把一口痰吐在了干净的地面上;一个母亲给孩子买了一个冷饮,把撕下的纸顺手就扔在了一边。这个孩子看到后,捡了起来,准备扔进不远的垃圾桶,可就在这时,那位母亲赶紧走了上来,拍掉了孩子手上的纸,说:“快扔掉,脏!”刚清扫结束的校园,就有我们同学随手丢弃的纸屑、塑料袋、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看到这些她都会心痛——如果每个人都扔一个垃圾,地球就会变成垃圾的海洋。其实我们只需一弯腰,就能把一张废纸捡起来,这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但却能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捡起脚边的垃圾,扔进不远的垃圾桶,那我们的地球是多么的漂亮、干净啊!

沙晶晶家有一个垃圾桶和一个纸盒子,纸盒子是代表可以回收利用的,比如铁罐,报纸之类的,卖给收废品的人,还可以换钱,给自己买学习用品。垃圾桶是代表不可回收的,比如生活垃圾、电池之类的,都是集中起来,给专人统一回收。

有一天,她看到妈妈在淘米,淘好后,正想把淘米的水倒掉,她突然想起,这水不是可以用来浇花,这样我们不是可以节约用水吗?她对妈妈说:“妈妈,你慢点倒,让我舀出来。”妈妈奇怪地看着她,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她捋起袖子,拿了一只小塑料碗,到水池里把水舀了出來,然后让她家的花儿喝足了水。

“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要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去,我是环保小卫士。每年的春天,她和爸爸会去植树。她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不乱扔垃圾,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不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以及要他们的爸爸妈妈“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的倡议。她还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

虽然她现在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她坚信,只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那么你将会看到一个清新亮丽的世界。在小学阶段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小立下保护大自然的志愿。长大以后,用智慧和双手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去治理荒山和沙漠,去改良土壤和水质。到那时,将在温暖的摇篮——森林中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

在做好环境小卫士的同时,沙晶晶也没放弃自己的学业。2016年她在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比赛《客房中式铺床》(个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怀柔区文明办)

吴英杰:对社会多一点贡献,少给年轻人找一点麻烦

吴英杰,1949年出生,共和国同龄人,什刹海街道环湖文明劝导队首批队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英杰坚持“退休不退岗”,2012年加入什刹海街道环湖文明劝导队,和同志们一起随时劝导、纠正什刹海水域周边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一直以来为改善什刹海地区的环境卫生及景区的秩序做着贡献。

什刹海是开放性游览区,也是北京城区最开阔的水域之一。什刹海包括西海、后海和前海,与中南海一脉相连。水域周边的古文化商店、民俗商店、酒吧和餐馆比较集中,是北京主要的文化街区之一。到北京参观游览的中外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感受一下老北京的人文历史风貌。什刹海街道为了提升景区的形象,让地区更宜居,也是为了社区老年人能老有所为,于2012年7月2日成立了一支“环湖文明劝导队”。已经退休的吴英杰带头报名参加了劝导队工作。吴老先生介绍说,劝导队都是退休的同志,目前岁数最大的68岁,最小的是52岁。

什刹海周边游客多,商户集中,环境较为复杂。有些人贪图省事,随意用湖水涮墩布、往湖里倒垃圾,使湖区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吴英杰和队员们发现这些现象都会上前进行劝阻。在队员们反复、耐心的劝阻下,大多数人都能慢慢改掉不好的习惯,但也有例外。某公共卫生间保洁员经常在湖里涮墩布,队员们反复劝阻无效,将情况反映给西城卫生队和区卫生保洁负责人。相关部门通过各方面工作,最终使这位保洁员改正了错误。吴老先生说,不止卫生部门,城管、消防等各部门,对劝导队的工作都十分支持和配合。劝导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各部门都会积极协调,帮助解决。

吴英杰(左一)

吴英杰和队员们在环湖巡逻、劝导不文明行为的同时,也会关注目前社会上的新鲜事物以及时事热点,并彼此交换看法和意见。近几年兴起的共享单车在什刹海地区也有很多,损坏单车等不文明现象也不少。劝导队发现这些问题都会上前劝阻,损坏情况严重的还会用手机拍下来并反映给相关公司,以便他们及时进行修理和处理。吴英杰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手机“玩儿不好”,但劝导队队员张文兰同志对手机十分在行,发现损坏问题基本都是她来拍照片反映给相关公司。吴老先生认为,共享单车属于新鲜事物,有许多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些弊病,他的态度是“尽自己的能力,能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这些不文明行为肯定会被杜绝。

除了劝导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吴英杰和劝导队的队员们也会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在恭王府花园,一个外地游客突发急病,他的同伴在拨打急救车求救的时候,因为是外地口音又比较着急,和救护人员沟通很吃力。当时值班的沈艳儒同志发现后,及时帮助他们把救护车引导过来,病人才及时得到治疗。

吴英杰说,自己虽然已经68岁了,但身体条件还不错,儿子和儿媳对劝导队工作也都特别支持。吴老先生认为,现在国家从医疗、生活等方面对老年人都特别照顾。自己虽然岁数大了,不能给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能够利用“余热”,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对社会多一点贡献,少给年轻人找一点麻烦,这就是自己所希望的。

(西城区文明办)

王翠华——细心又暖心的公共文明引导员

王翠华,1962年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3年来,王翠华每天都在站台引导乘客上下车、引导车辆按线停车,并向司机和乘客宣传绿色出行、文明交通。除此之外,王翠华还曾多次参与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为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绿、人更美尽心尽力。

2013年3月,顺义区开展“学习雷锋见行动”活动。王翠华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想到每天站台上问路的乘客很多,如果成立一个指路小组,能够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个建议上级领导十分支持,引导员们也都很赞成。由于对全市公交和道路并不都十分熟悉,王翠华自己到书店购买“指路者”并分发给其他同志,帮助大家了解北京的道路交通情况。此外,细心的王翠华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坐车到北京各大交通枢纽亲身熟悉路线,赵公口、西直门、东直门……都曾有她的身影。王翠华说,只有亲眼看到,才能了解去哪里坐哪趟车最好,在哪儿倒车方便。时间一长,王翠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到了不熟悉的地方,都会用心辨认路线,并把附近的标志性建筑用手机拍下来。如果有乘客问路,她就把收集的照片拿出来告诉对方怎么走。王阿姨开心地表示,经过指路小组的活动,自己增长了好多知识。虽不能说北京的每条路、每个地方都去过,大概也都能知道。指路小组由最初的21人,发展到现在的83人,累计服务上万人、为群众解决困难110多人次,并获得首都文明办颁发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牌匾。

王翠華

在成为公共文明引导员的6年间,王翠华感觉乘客的素质越来越高了,不文明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在以前,引导员劝说乘客排队候车、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许多人明明自己做错了却出口谩骂引导员,更有甚者故意给相关部门拨打举报电话,捏造事实。对于这些谩骂和不理解,王翠华刚开始时觉得很难受,心里不舒服。不过后来她就想开了,还劝其他引导员不要往心里去。“我跟大家说,这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也是锻炼大家在这个岁数了能沉下心来。”王阿姨还开玩笑道,“要不咱哪有这样的机会去锻炼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更多的乘客开始理解引导员的辛苦和不可或缺,这让王翠华和引导员们十分感动。家住站台附近的张国建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乘客。张老先生看到引导员们风吹日晒特别辛苦,一到夏天就会煮绿豆汤拿到站台,还细心地带上糖果给喜欢“甜口儿”的引导员。“张大哥60多岁啦,给我们熬绿豆汤,还老帮着我们引导乘客。咱们市民有时候净给我们出主意,提建议。”王阿姨感动地说道。

此外,王翠华还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2014-2015年间,王翠华带领队员们多次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和绿色出行,还带头铲除社区小广告,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走路的时候,路上要是有别人扔的垃圾,我就猫腰捡起来然后扔到垃圾桶里。一开始还在意旁边的人会怎么看我,现在都没那种想法了——这是咱应该干的。”身教胜于言教,在王阿姨的言传身教之下,她8岁的小孙女也十分注意绿色环保和文明交通。果皮等垃圾,小姑娘一定会用手托着,找到垃圾桶才会扔掉。过马路的时候不但自己遵守交通规则,还会告诉身边的大人不能违反。王阿姨说:“我带小孙女出门,有时会故意在红灯的时候跟她说要过马路。她就说,奶奶别过,红灯。我说,这才是好孩子呢。”

(顺义区文明办)

(编辑·宋国强)

猜你喜欢
引导员垃圾文明
互助泽安 夯实基础 当好安全发展“引导员”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对不文明说“不”
倒垃圾
日本培养炸弹引导员协助夺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