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

2017-06-06 10:44孟庆新李国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学实践教学

孟庆新 李国辉

[摘要]针对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及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要求来培养和发展人才。创新力和创业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需要立足新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8-02

在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整个教学环节应该更侧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学校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社会的现状来对学生提出要求。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重构,分别从思路创设、实施改革、创新模式、创业实践等方面着手,全力将大学教育打造成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教育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及创业的能力,为就业提供保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不断进步,强国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转变为综合国力的体现,换言之就是人才的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只有具备这强有力的两点优势才能保障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创新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强有力推手。近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工作,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利用创新创业型人才会将我国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

2.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改变现有的就业局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普及化,这就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可以适度地缓解社会面临的这种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及特点选择自主地就业和创业。因此,高校必须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逐渐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就业的提供者,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3.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高校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现在高校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是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强烈的自我价值体现的意识,这是现在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能从更全面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价值体现的个性,通过创新创业活动,能让学生选择更适合未来发展和突破的人生道路。

二、目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

在目前社会大形势的驱动下,大多高校已经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已经分别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日后的就业途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不得不说,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效地运用到创新创业中。

第一,目前高校在創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意识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有待探讨和提高,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基础课程教育的紧密度不够,容易造成脱节的现象。因为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更重视基础的理论课程教育,对实践等社会经验的体现不够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大量的高校学生涌入校园,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另外,一些教师的关注点停留在自身的评级和职称评定方面,在学术的交流和论文的探讨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际教育环节却缺少激励教学的制度,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下,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地方教育机构的高校人才也在增加,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很多高校也没有对整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构建,对系统化的思维指导教学缺乏经验,仅仅是在校园内加设了一些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不具有有效性,导致资源的应用不匹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三,有一些高校由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教学实践平台方面不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构建缺失,导致教学效果失效。因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需要高校在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践场所以及教学平台方面耗费更多的教学资金,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得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来实现资金方面的以及成本方面的满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由于很多老师缺少对技能培训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也无法体现师资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基础实验建设、管理与操作、条件与改善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困难都是抑制高校发展的因素。即使对于一些条件稍微好的高校来说,也往往因为院系在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缺乏沟通和经验,导致管理不善,教学资源浪费或者不能合理利用的局面。这些不足都是导致目前高校中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原因。

三、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教学体系

1.通过有组织的兴趣小组的探讨来加强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共享,将学生之间已有的资源进行归集和汇总,并将对此感兴趣和有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搭建一个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对兴趣小组内的组员进行专项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和经验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兴趣小组凭借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自愿组合,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负责方案的实施,包括思维的课程、项目的策划课程、见习的经验、交流互助的过程等教学模式,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导和训练,并将这一过程在平台中共享。

2.通过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来加强教育

为了给大学生营造更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来实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校方各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包括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教育指导部门,以及相关职能的部门,通过有效的协作来促成各类型的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培训,对外,校方还需要与社会各职能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等等,围绕“创新、创业”话题定期开展各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传授给即将踏出校门的学生,用亲身的经历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创设和建立行业性开放性实验室,并与第三方企业协作为学生打造实践基地,寻求校内与校外共同作用的联动机制,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机遇。另外,校方还可以定期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环节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参加各类型的竞赛来扩宽知识面,同时训练和竞赛都是对实践教学最好的测试,对大学生的思维的开阔、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创业创新竞赛也对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增强整体就业率和科研成果达成都有一定的帮助。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上的很多竞赛都要踊跃报名参加,高校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比如全国类型的大学生挑战杯赛,就是以大学生课外的学术作品为基础进行的竞赛,学校可以通过海报、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在校园中进行宣传,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踊跃性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走出高校多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如科技的开发、学术的论坛、论文的设计等,这些社会经历对大学生日后的创业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另外,大学生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参加高校内的社团,也可以多参与社会的就业协会、创业协会,多投入到社会的一些实验和科研模拟中,从中寻求自身的经历和机遇。以此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4.通过实践锻炼,为学生创建施展能力的平台

教育的结果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的,所以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和发挥创新及创业能力。首先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创设此类平台,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的鍛炼来了解和感受社会环境,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乐趣提供支持。而社会的实践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另一层面也是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际的操练,让学生在理论、操作和方面都得到提升。

在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有效把握每个操作环节,在熟练操作和掌握具体原理后,需要全方位地对一个项目进行定位分析,进行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考虑和理解,包括项目实施的难点、经济效益、品牌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等层面,这些过程都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必备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社会实践前为学生指导实践经验,要求学生通过社会的实践来完成和验证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想法,在实践中推动和实施。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社会实践,以此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高校有义务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学实践教学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