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翻译的不可译性

2017-06-09 18:34龙璐
科教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唐诗

龙璐

摘 要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研究了唐诗英译的不可译问题。由于中西文化不对等等因素,目的语和源语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缺失和空白。唐诗的英译是可行的,但是不可译性是存在的。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唐诗 不可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10

Abstract Tang Poem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issu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Tang poe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some lo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Untranslatability surely exists,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is feasible.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ang poems; untranslatability

0 引言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古诗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诗的翻译不仅意味着是中外语言之间的一种交换,还意味着是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促进。许多中外读者会发现翻译过来的唐诗很难懂,并且会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为了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减少唐诗翻译的局限,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唐诗和功能对等理论

一谈到唐诗的翻译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信、达、雅”三字和创立了“三美”原则的许渊冲先生。对于唐诗的翻译,国内外学者中一直存在争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这个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他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用接受语再现源语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的相当信息,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奈达,1993: 117-118)。该理论要求翻译文本的读者能和原文本的读者能有相同的回应。许多学者努力尝试着用奈达的理论来进行唐诗翻译。但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侧重与意译,更加强调文章的意思而不是格式。所以在翻译中会存在局限,这种局限也被称之为不可译性。

2 唐诗的不可译性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古老的悖论。唐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在翻译领域一直受到各家学者的争论。一些学者坚持唐诗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可行的。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唐诗是不可译的。在笔者看来,对于唐诗的翻译我们没有绝对的可译,但也应承认唐诗翻译的局限性。其实,翻译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的转化,是把一种读者相对来说不那么熟悉的表达方式转换为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容且符合他们表达习惯的方式的过程。而译者主要应该向读者传达文本的精神和意义。

2.1 语言角度

唐诗有着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完美的形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关注。但也恰恰是因为语言,反而成为了唐诗翻译的一大局限。

2.1.1 押韵

唐诗不仅文体严格,并且还强调韵律。平上去入四种发音使得唐诗读起來琅琅上口。在唐诗翻译的过程中,关于押韵这个问题一直被学者们所探讨,但是仍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我们来看看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独坐敬亭山》的英文翻译: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either I of him, nor he of me.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这首诗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是an这个韵。押韵是唐诗的最大特点之一。虽然押韵在西方的诗歌中也存在,但是这两种韵是完全不同的,想要通过英语翻译出唐诗中的押韵是有一定难度的。

2.1.2 双关语

与平上去入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双关语。在汉语里,有许多具有相同声调但含义不同的汉字。但是英文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因此,双关语是译者翻译中要处理的另一个困难的方面。例如: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在这句诗里,“晴”与“情”谐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天气“晴”,但是又表达出内心的“情”。虽然译文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达到了功能对等的目的,但是双关却没有从中体现出来。

2.1.3 对仗

对仗也是唐诗中的一大亮点,它是把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诗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从而使语句更具韵味。例如: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从中文翻译来看,雖然诗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也做到了功能对等,但是如“日照”和“遥看”等对仗都没有显示出来。

2.2 文化角度

2.2.1 典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映射出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为了达到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我们必须把源语中关于文化的方面考虑在内,尤其是文本的深层含义。以《锦瑟》为例: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在这两句话里,有两个典故。如果译者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来翻译这两句话,是无法用简洁的句子来解释“庄生晓梦”和“望帝春心”这两个典故的。

2.2.2 情感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诗歌所包含的情感会从字里行间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Straight lonely smoke rises in the desert,

Grand long river reflects the round sun sets.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国外的一些读者可能会发现这句话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沙漠中会出现烟呢?实际上,它揭示了壮阔雄奇的塞外之美,透露出一股苍凉、雄浑的意境。

2.2.3 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传统节日,并且会伴随各种传统习俗。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几个著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等。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读者不知道重阳节和该节日的各种习俗,那么这首诗所表达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2.3 专有名词角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专有名词在英文中是无法找到对应的单词的。

2.3.1 地理名称

以《出塞》为例:

The Moon and the wall has not changed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But nobody has returned from the crusade.

As long as the General defends the strong hold,

Invaders will never occupy our territory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中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在唐诗中有一些生僻地名,甚至有些地名不是在今天使用的。在上面这首诗中,“龙城”,“阴山”这两个地名甚至没有在今天的中国使用。有些中国读者都不知道这个地名,更不用说外国读者了。

2.3.2 量词

量词在唐诗中的使用也很频繁,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如夸张和对比。唐诗中较为常见的量词是是“三”。以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为例,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的“三”是泛指多数,并不是真的指三千丈这个数字。“三”的含义中国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外国读者却不是。在这里,译者将“三千丈”翻译成“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虽然两者具有相同的含义,原诗的意境却在翻译中丢失。

3 唐诗的不可译性的补偿

在笔者看来,唐诗不可译性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各方面的对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补偿手段。

3.1 添加注释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消除唐诗的不可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注释。注释其实是对译文的一种补充,它是译文的延伸。例如,

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My friend and I dismounted and came into boat;

We wished to drink but there was no music afloat.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外国读者读这首诗时,他或许会迷惑,为什么他们喝酒时需要音乐?其实,这是古时候的一个传统习俗。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客时,一般会在饮酒时,以音乐助兴。所以,像这种无法在诗中翻译出的内容,可以采取添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解释。

3.2 多版本翻译

尽管许多唐诗中的内容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许多学者在努力翻译唐诗,并且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语义翻译和如实翻译。就以《静夜思》为例,这里有两种版本的译文。

版本一: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版本二:

A pool of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Took it to b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d my head to gaze at the moon,

And lowered it to think of hom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版本侧重于不同的方面。第一个翻译版本更多地强调唐诗的形式,而第二个翻译版本则侧重于这首诗的含义。而这两种形式都有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补偿。一种可以表达出唐诗的思想感情,另一种则展现出唐诗独特的结构,这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大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或许会在唐诗翻译方面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在翻译过程中,多版本的翻译以及添加注释可以被视为唐诗英译的最佳方法。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调整我们翻译唐诗的目的,亦可提高国内外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7-118.

[2]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3] 刘登阁,周云芳.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5.

[4]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