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心培养,从爱护校园公物与环境开始

2017-06-09 19:24聂明珠
东方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德心保护环境

聂明珠

摘要:公德心一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校园里,学生群体失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公德心是学校育人工作中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论述从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物与环境入手,通过讲道理,情景体验,落实制度和创设氛围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关键词:公德心;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一、发人深省的现状。

几年前,我初接手掌管一所“一校三区、一址两校”的情况较为特殊和复杂的初中。或许因为学校新合并,或许因为合并后的学校太复杂,或许因为合并之初的管理不到位,或许因为农村学生素养不高,目之所及,皆是不尽人意之处。

以下是我当时的所见:课室的窗帘有乱涂画的现象,并且因为大力拉址而导致部分帘头脱落;课室下水道的封盖被踩烂并有抹布瓶子等杂物塞进去;学生所坐的椅子常有断脚或松脱的现象;学校的绿化带可常见到人为的垃圾;洗手间的胶门被踢坏……

还记得当时的那份愤怒和痛心,一番冲动的批评过后,我陷入了深思: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些不都是我们学生的杰作吗?這样的学生即使考再高的分数于这个社会又有何用呢?学生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往我们教育者的脸上打了一巴掌,其实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呀!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德心的缺失,同时反映的也是教育的缺失。

痛心过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从哪里入手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场所,学生所置身的这个场所到处都是公物,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就从爱护公物、保护学校的环境开始吧,因为对待公物及公共环境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公德心!

二、成效显著的做法。

(一)、道理要讲清。

晓之以理方能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初中生已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更喜欢听道理而不是受批评。只要道理讲通了,学生还是愿意心悦诚服的接受。培养学生的公德心,让学生爱护公物及环境,有两点道理必须让学生知晓:一是公物的作用。二是破坏公物及环境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以下是我在校会上与孩子们分享的一段话:孩子们,道德水平从来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在校园里,我们强调的是公德心,因为学校是公共场所,校园里的一切财物基本上都是公物,对待公物及公共环境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公德心。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各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爱护公物与环境的行为呀。想想你们班的窗帘、桌椅、讲台、下水道口、学校洗手间的门……它们都完好无损吗?再认真想想,如果这些公物都因被损坏了而无法正常使用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事实上,公物都是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服务的,没有这些公物只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你想要没门的洗手间、没窗帘的课室、堵塞的下水道、到处都是垃圾的校园吗?如果不想,请一起来爱护它们吧!另外,破坏公物和环境,你能从中得到任何的好处吗?我想肯定没有吧!既然如此,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去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岂不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吗?愿在座的每一个孩子都不要再做这种愚蠢的事情,愿在座的每一位都不要用自己的双手破坏自己在同学中的美好形象,同时对所有缺乏公德心的行为我们应投以鄙视的眼光!

看着孩子们释然的表情,我知道这番话他们都听懂了,我也相信道理讲通了,后期的工作就不难了。

(二)、体验要深刻。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要让学生爱护公物与环境,就得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公物和环境确实是为他们服务的,公物或环境遭破坏后将给他们带来不便或不悦。

校会后的第二个星期,我在校园里发起“爱我校园”的行动,要求各班安排学生在一周内按次序完成下面的几件事:(1)找到班级或学校公物受损、环境受破坏的地方,并拍照保存。(2)将受损的公物恢复原样或交回给学校。比如将窗帘拆下来带回家洗干净,受损的窗帘全部拆下来交回给学校;清理班级或公区内堵塞的下水道口;受损的椅子交回给学校,椅子维修好之前该学生可以选择站着上课或从家里带凳子回校使用;清理干净被涂鸦过的课桌……(3)清理干净公区地面和绿化从中的所有污渍和杂物。(注意三点,为主题班会做好准备:一是让每个学生记录整个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想法和感受。二是班主任要捕捉整个活动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瞬间进行拍照。三是各班上交回学校的受损公物不要急于维修或更换)

当上面的工作都完成后,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内容包括三部分:晒晒照片、说说感受、谈谈做法。以下是我听到的一部分:……师:请各组讨论后派代表谈谈谈这几天的感受。学生1:自从窗帘拆下来后,我们班每天都要忍受“东邪西毒”的煎熬(当时正值九月,早上和下午的阳光都能照进课室),上课时电子白板上的内容也看不清。学生2:窗帘上涂写过的笔迹我们洗了很久都没洗干净。学生3:在清理下水道的杂物时,我终于知道上学期水淹课室是什么原因了,原来下水道塞了,大雨天时因水排不出去,全部灌进了我们的课室,我们座位下纸皮箱里的书都湿透了,真是自食其果呀!学生4:花从中的杂物大部分都是食品包装袋等杂物,滋生了很多的蚊虫,清理时感觉好恶心啊!不过清理后,看着干净的环境心情舒畅多了。学生5:这几天我最大的收获是终于知道站着上课的滋味了……老师:大家知道我们这几天所受的苦是谁害的吗?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把目光转移到哪些平常爱搞破坏的同学身上,有的冲口而出几个名字……师:不讲公德的人当然是应受到谴责的,但今天我们不是来追究谁的错,过去的学校既往不咎!学校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但今天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却是不能原谅的。通过这次的行动,我们应该真正体会到公物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服务的,破坏公物或环境会让我们自食其果,确是损人不利己!其实在校园里是这样,走出校门也是如此。爱护好公物才能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干净的环境才能愉悦心情,有公德才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通过以上的两项活动,使学生深刻的体验到公物和环境实际上是為每一个人服务的,一旦受到破坏,则会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个人带来不便。学生进而也会明白到在社会中生活,讲究公德才能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

(三)、制度要落实。

制度起源于人的群体性,起源于对自私人性的约束。仅靠人的直觉性和道德约束自身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以制度之矛,可以攻人性之盾”。制度是约束行为的规范和手段,是增强执行力的保障。[1]

所以,在教育之余学校还要制定适合校情的公物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并切实执行之。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地指导人按照既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行事,使其有章可循,这是制度的规范功能。良好的制度也可以有效的约束人的活动,惩戒违章行为,使学校更有秩序和纪律,这是制度的制约功能。只要发挥好制度的规范、制约功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护公物与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离开校园后,他们也会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公德意识带到校外,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公民。

(四)、氛围要营造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

犯罪学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破窗效应[2],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好,可能将会有更多的窗被破坏。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而丝毫不觉得羞愧。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尽量不要让校园里出现“第一扇破窗”。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班级文化和年级文化的评比,发动师生们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孩子们在自己亲手营造的这种班级文化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班级环境文化带来的愉悦,他们都很自觉的维护着这种美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第一扇破窗”的出现。

二是要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

每月学校在各个年级评选“美德之星”,每学期评选“最美少年”。通过评选表彰活动,让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校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

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学校里损坏公物的现象消失了,整个校园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让人赏心悦目,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也变得文明有礼了。我们相信,孩子也会把这份在学校里养成的文明习惯以及公德意识带进社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参考文献:

[1]徐贻军,何德平著的制度的笼子,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

[2](美)凯林,科尔斯著的破窗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10月.

猜你喜欢
公德心保护环境
Trapped in a Bind
假文盲
中国社会“人情味”与 “公德心”的冲突及其消解论析
“小小公德心”关系“大未来”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如何保护环境
小学思品教学对学生公德心培养作用初探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千秋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