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2017-06-11 09:37范红
体育风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平等民生

范红

摘要:一段时期由于受各地财力的影响,国家把大多数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学校,城镇学校的建设当中,使学校之间从条件到师资,产生巨大的反差,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名校不断扩张,农村学校不断萎缩。无论是资金还是优秀教师都源源不断地涌入各地名校,家长也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同时还要陪读,孩子上学成为千百万家庭沉重的负担,农村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拟把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任务目标,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并针对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民生,实现教育公平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生;教育公平;改革;平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民主和政治方面不断在改善,民生逐渐成为我党以及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和国家不仅给教育公平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党和国家经过不断努力,在教育公平的实现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不公平制约着人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消除教育中的不公平,真正改善民生,为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民生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意义

民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这是国内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核心利益问题。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世界各个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都很重视对教育的发展。教育也是各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教育关乎民族是否兴旺、关乎老百姓的福祉利益以及国家未来命运。我们始终相信: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才能有一流国家。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观念上,我们党必须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考前的位置上,基于这样的环境下,本课题在民生视角下以教育公平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并把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公平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伴随着当今中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社会也在进步,民生被放在作为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上,关系到国家政权兴衰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改善民生问题的生存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民生为本教育先行,自中共十六大之后,就将教育提升到战略地位国家的优先事项。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为加快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教育作为首位率领的改善,这与民生的教育密切相关。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规定,涉及民生和教育方面,十八大要努力提高中国人民教育满意度,这已成为民生事业目标任务。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教育公平为社会全员提供了实现利益均等的机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与建设,因此,在民生视角下开展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原因

影响实现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很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不高,再加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致使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较之历史上“读书仅是富贵人家的特权”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别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异等等。

(一)传统文化价值及政策价值取向偏差导致教育观念偏移

首先,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导致了需求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供需缺口日益扩张。教育经费的教育份额增长快于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对于这个问题,以供教育资源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稀缺。因此,择校已经成为潮流,造成不公平的收入水平教育(或者说社会阶层)。其次,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部分农村家庭不重视女童教育,教育的群体之间形成事实上的男女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当招生的高校,也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从而加剧了一群男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不公平的。

(二)地区、城乡及阶层差异显著导致教育不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政府的教育投入,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有限的教育投入,相对于由于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而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政府的教育投入与社会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缺口事实上在扩大。

城乡差距不平衡导致教育不平衡产生。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严重存在。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中校舍破旧,危房比例较高,教学设施不全学生们学习环境较差,教师们由于种种限制教学质量也不高。另外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由代课或民办教师转为公办,这也是形成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不夠完备影响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在我国,弱势群体也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必须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合法利益。根据学者调查,盲、聋、哑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只有73%。数百万流动儿童少年包括农民工子女只有一部分按规定条件接受了地区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棚户学校”就学,还有的成为街头流浪儿,甚至小小年纪就开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一些社会政策的不完善,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等制度缺陷是导致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塑教育公平发展理念

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任何一种教育理想或思想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提出来的,随后再具体化为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教育实践。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公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政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迅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民们并不是很满意。这不仅因为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还因为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所以,唯有革新教育理念,树立公平发展观念,营造教育公平良好氛围,把教育公平作为各级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全体公民的价值追求,使之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破解当前的教育矛盾。

当前,“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要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塑教育公平发展理念:

(二)完善教育公平实现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政策能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与催化剂,也能成为影响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始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是教育的公益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政府在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立法、政策和财政等宏观干预,能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现阶段,我国首先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政策支持,尽量减少由于制度性原因导致的诸如公共政策中的教育政策和规则的不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三)确立教育公平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教育捐赠法。社会富裕阶层拥有额外财富,政府应该鼓励他们捐赠,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既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能缓解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矛盾。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先富群体,如企业家等,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救助贫困学生。也可实行岗位助学,学校允许并鼓励义务教育后的教育 “工读结合”,实行弹性学制等。

二是建议政府通过立法保证教育投入。明确规定教育投入的有关方面,如明确各级政府兴办教育的责任,明确责任追惩制度,对于有政府财政投入的学校,政府要监督其投入产出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四)完善招生制度确保机会公平

“招生公平,就是对人的教育机会的公平,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招生工作能否公平,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高校能否择优选材和对人才的合理培养,同时也关系到政府的形象,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现阶段我国高校招生的公平性主要体现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高校新生录取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这是基于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维护招生公平的有效措施。

(五)推进教育公平法治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树立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执法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教育的法治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变,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法治氛围。把教育法律观念、法治精神融入公民和社会公众的心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引导公民以法治方式表达诉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拥护法治、信仰法治。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文中种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就是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健全所造成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能调节教育不公平问题。

四、小结

当前中国教育公平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义务教育资源严重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平衡,严重存在城乡教育之间差距大;普通高中不同区域也存在很大差别,而且择校情况很多;高等教育方面存在不合理,全国各个地区差距很大。这些导致教育公平很难实现,其主要原因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偏低而且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且在政策价值上的存在明显偏差。最后,根据上述的一系列分析,我們必须对在实现教育公平上的民生路径进行合理选择,既要增加适当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鼓励教育行业多样化的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各种教育管理机制,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和弱势个人进行补偿,更好改善教育救助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调动社会面的各种有效力量参与到教育事业上。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改善民生视阈下的教育公平问题论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02:93-96.

[2]由东.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3]刘子云,李枭鹰.走向民生的高等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4: 41-46.

[4]麻丽.浅谈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教育发展问题[J].现代交际,2015,05:15.

[5]王秀波.教育对民生改善的作用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5:53-56.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平等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