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探究

2017-06-13 07:47李国芳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介语偏误分析

李国芳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中介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中介语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与偏误分析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问题的作用与启示,并进一步分析了偏误的来源及分类。并在结论中提出要基于中介语理论合理对待学生的偏误问题,以期达到帮助二语学习者过渡到目的语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介语 目的语 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言偏误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像幼儿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会出错一样,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规则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偏误,而这些偏误恰恰反映了学习者从母语向目标语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于是偏误分析便成为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二、中介语理论

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理论是密不可分的。Selinker(1972)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了中介语假说,认为中介语是个连续体,介于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并会随学习的深入逐渐向目的语靠拢。Corder(1981)也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身的一套学习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而语言偏误正是这个系统存在的表现,分析学习者的这套特有系统将有助于研究學习者的学习过程。

有关中介语的研究表明,中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来讲,中介语的特点如下:

第一,可渗透性。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这种渗透性是双向的,受到来自母语和目的语两方面的渗透。来自母语的渗透,就是正负迁移和母语干扰的结果。可渗透性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主要是由于母语干扰和目的语的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使中介语得到强化,产生偏误。而另一方面其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是促使中介语接近目的语的一个因素。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人会在学习了动词的过去式形式——通常是在动词原形后加-ed这一规则后,将“run”的过去式变为“runed”,这就是对已学的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的结果,是来自目的语方面的渗透。

第二,“化石化”现象。“化石化”是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表现。所谓“化石化”现象,就是指绝大部分二语习得者由于种种原因,外语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就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不能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这是由中介语的顽固性造成的。例如在语音方面,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仍然不能正确地发出某些音。

第三,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规范的目的语运动的。这种发展运动不是直线形的,而是反复的、曲折的。具体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又重新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反复性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介语的顽固性。但是总的说来,中介语仍然有向目的语靠拢的趋势。

三、偏误分析

中介语的提出为偏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称“错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也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该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犯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其所犯的错误可以反映他们语言习得的水平,通过错误分析来揭示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偏误分析理论首先将错误(Error)与失误(Mistake)进行区分,认为“错误”是由于对某种语言规则的无知而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差,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外语水平方面的欠缺,学习者自身难以发现和纠正,教师应该加以恰当的指导;而“失误”是指由于偶然的疏忽而没能正确应用已知规则而造成的语言行为上的错误,学生能够自行纠正。换言之,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偏误分析以认知理论为基础,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改变了人们对错误的传统看法,把错误从不需要纠正、避免提升到了通过它来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规律的高度。偏误是有规律可寻的,它不是偶发的错误,如口误、笔误等往往反映了学习者在身体、精神及情感等方面出现的“状态”错误。

四、偏误的来源及分类

1.语内/母语负迁徙: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徙: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规则泛化或过度泛化。

3.文化负迁徙: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解决。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徙、过度泛化和简化(即以上几条);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则是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指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如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与引导,教材编排不当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

6.语言训练的转移: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训练方式及教学中反复进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五、常见偏误分类

对偏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Corder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将偏误分成三类: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

1.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由于学习者处于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出现较多的偏误。

2.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

3.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此时学习者基本掌握了有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但有时会出现错误,造成偏误。

Richards(1971)将偏误分为三类:

1.语际偏误(Interference Errors):是指由于母语或者第一语言的干扰所造成的偏误,反映母语或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即负迁移。根据Ellis(1994)关于偏误来源的观点,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于中高级学习者。

2.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不是由于母语或第一语言造成的偏误,而是学习者在使目的语的规则形成话语的过程中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而引起的偏误,也称为规则的过度泛化。

3.发展偏误(Development Errors):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James(2001)认为,语言学习者的偏误常出现在3个语言层面:本体层面、文本层面和语篇层面。

以下笔者就James的偏误分类系统对学生常见的语言错误进行分类分析。笔者将所收集到的语料归为以下三类:拼写及标点错误(即本体错误)、词汇和语法错误(即文本错误)和以及语篇错误。

1.本体错误(拼写和标点错误)

(1)My favorite novel is《Harry Potter》. (书名号不在英语中使用)

(2)I often wonder why is there so much pollution? (间接引语中的疑问句不使用问号,句中还有其它语法错误)

(3)They attampt to get rid of it.(拼写错误,attampt应为attempt)

2. 文本错误(词汇和语法错误)

(1)The man in this room was very calmly.(形容词错用为副词)

(2)English often makes me headache.(形容词错用为名词)

(3)There is a big rain.(中式表达,搭配不当)

(4)I have seen the film last week.(时态选择错误)

(5)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There be句型的错用)

3.語篇错误

语篇错误主要指误用、少用或过多使用衔接词以及代词指代不清。

(1)Because we do not study hard, so we cannot pass the exam.(过多使用衔接词)

(2)The official and his wife invited his guests.(代词指代错

误)

(3)Although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 but I will study it hard.(过多使用衔接词)

(4)They went out for a walk, the dog stayed at home.(缺少衔接词)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待学生的语言偏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常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而学会语言的。因此,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不加区别地予以指责、立即纠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错误,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阶段,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加以改正。

第二,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可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发生的偏误及偏误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让学生正确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用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偏误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就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找出偏误的根源,运用偏误分析的结果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应规则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他们尽量避免类似偏误的产生。

第三,学习者也能通过教师篇误分析的结果,不断修正自己在目标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错误,并有意识地、系统性地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做到向目标语的过渡,最终实现二语习得的终极目标。

第四,任何语言都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同学生的母语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了解并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中介语。

最后,中介语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学习者可以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并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以逐渐接近目的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加以引导、监控,使学生最终能找到突破口,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目前,中介语和语言偏误的研究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着眼于理论研究的同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3]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4]罗晓杰.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03,(02).

猜你喜欢
中介语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生英语句法学习的影响探析
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中介语石化的成因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外语学习中中介语的形成与发展
中介语石化现象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