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2017-06-13 05:26李晓栋战明明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临床观察

李晓栋++战明明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74例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组37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灸。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常规组67.56%(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论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运用扩血管药物和营养视神经的药物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80-02

随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糖尿病会诱发核性或者是周围的神经产生病变,从而增加了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其病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有瞳孔散大,复视、单侧上眼睑下垂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中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多是用西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治疗周期长,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而近年里,在临床中多用针灸对糖尿病性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1]。选取该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共74例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采用药物和针灸联合进行对比治疗,观察针灸治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74例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7例。常规组:女性15例(18眼),男性22例(24眼),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9.8±4.5)岁;其中视力模糊患者20例,眼球活动受限患者7例;复视10例,其中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7例(左眼8例,右眼9例),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20例(左眼11例,右眼9例)。治疗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7±5.3)岁;其中视力模糊患者23例,眼球活动受限患者9例;复视5例,其中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4例(左眼患者6例,右眼患者8例),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23例(左眼15例,右眼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通过检查确定疾病是糖尿病动性眼神经麻痹;②无认知功能障碍;③患者均同意为研究对象并自愿签订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对针灸刺激有反应或晕针;②有精神疾病;③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定是痛性眼肌麻痹、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等会诱发动眼神经麻痹的疾病;④肝、肾和凝血功能异常;⑤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检查,查看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测量血压、血糖等,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继续服用相关的藥物。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注射维生素B1,静脉滴注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1次/d。根据患者药物耐受性和身体体质,可适当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灸,在晴明、攒竹、球后、瞳子髎、太阳、四白、丝竹空、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对以上穴位出针后要在针孔处进行按压20 s,预防内出血的情况,留针时间为20 min,1次/d,在针灸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沟通,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15 d为1个周期,进行4个周期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分为显效(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等临床症状无好转或者更加严重)。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的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常规组

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7.56%。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常规组67.56%,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3 讨论

糖尿病是因为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诱发胰岛功能出现减退的情况,从而导致蛋白质、糖和脂肪等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糖尿病可诱发很多并发症,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涉及到患者的神经范围也比较广,而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糖尿病性颅神经的主要因素就是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受到损伤后引发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需要眼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的血液供给,如果出现血管闭塞的情况,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神经内膜中的微血管会呈缺氧、缺血状态,从而使动眼神经受损。而且在临床中,糖尿病性的动眼神经麻痹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如不仔细检查和观察,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机率非常大[2]。在给患者检查时,一定要对血糖、血压、血脂方面进行检测,做一个头部的CT,排除头部血管瘤和脑瘤的情况,确诊是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后,找到相应的医师进行会诊,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治疗方法和饮食计划。

瞳孔的大小变化和反应的改变是判断缺血性病变(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还是压迫性病变(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判定依据[3],因为缺血性的病变麻痹对眼内肌不会造成损伤,主要针对动眼神经中心处有损害;压迫性病变对动眼神经边缘先进行损伤,因为动眼神经的边缘有缩瞳纤维,所以在受损后患者的瞳孔出现散大的情况。

造成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病变的因素是:血糖的持续升高造成糖代谢紊乱,从而诱发了微血管的病变,增加了神经内膜血管的压力,导致神经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从而使神经能量出现代谢紊乱的情况,使动眼神经出现受损情况。神经内膜的管腔堵塞、血管的狭窄、使神经组织传导缓慢、阻滞、抵抗性增加,血液粘稠高的患者形成了血栓,微血管的堵塞是糖尿病神经产生病变的特征[4],也是对动眼神经的结构造成伤害的原因;高血糖患者的细胞中山梨醇的增高,导致外肌醇渗入细胞内的下降,使细胞中磷脂酰肌醇的成分减少,引发了神经传导缓慢,久而久之,造成了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的下降也是会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持续的高血糖会减少神经生长因子的形成,从而导致动眼神经病变。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与代谢紊乱和血管受损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对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主要针对调节血液循环和代谢方面进行综合治疗。在临床中,常规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并配合扩血管药物和营养视神经药物,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但是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眼部疾病较为复杂,与身体各部位都有关联,通过经络实行针灸的方法并运用到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中,效果良好,得到患者的认可,为患者减少了经济压力。该文研究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常规组67.56%(P<0.05)。该方法不仅采用了有助于眼部血管和眼部神经类的西药,还运用了中医的针灸,在眼部周围进行针灸,直接刺激眼神经,调理眼部周围的神经,促进眼周围的血液循环,激发眼肌的活性,有效的缓解了麻痹眼肌的张力,促使眼肌恢复,让受到损伤的眼神经以及麻痹的眼肌康复到正常的状态,改善眼球活动的受限程度,及时把复视和斜视的情况治疗好。证明了治疗组的方案能控制血糖,扩张血管,改善神经缺血的症状,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在临床中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更是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长期治疗給患者的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很多患者因为无法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治疗,而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运用扩血管药物和营养视神经的药物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廉,能得到患者的认可,适用范围广,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 陈晓伟.综合康复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动眼神经麻痹1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82.

[2] 高岩升.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伴动眼神经麻痹者脑损伤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275.

[3] 赵菊珍.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40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 2006, 33(12):34.

[4] 杜洪宇.以东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疾病的病因法系[J]江苏医药,2009,35(1):1365.

(收稿日期:2016-11-17)

猜你喜欢
临床观察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