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势能的特征、消散与测算:西部文化旅游视角

2017-06-19 19:15熊正贤
关键词:势能板块旅游

熊正贤

(1.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2.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8100)

文化势能的特征、消散与测算:西部文化旅游视角

熊正贤1,2

(1.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2.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8100)

文化势能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势能的消散及其消散方式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文化势能的基本特征,构建文化势能的测算模型,并定量测算我国西部几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结果表明:滇桂黔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青藏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小。最后,提出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把握三种态“势”:一是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二是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三是因“势”利导,借一带一路开辟好国外旅游市场。

文化势能;文化旅游;消散;测算

物体因地形的差异产生重力势能;空气因密度的差异产生对流势能;海水因温度的差异产生温差势能。那么差异性的文化之间是否会产生文化势能呢?种种迹象表明,不同的文化之间确实储存着某种能量,当这种差异性文化走向“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时,这种能量就会转化为“正能量”,带动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这种差异性文化走向“文化锁定”和“文化隔离”时,这种能量就会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负能量”,阻碍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丽江的纳西族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西安的历史文化、四川的宗教文化等都实现了文化势能的经济转化,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地区更多的民俗民间文化还深处闺中,无人知晓。与此同时,有些地区凭借特色文化资源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而有些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如昙花一现。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自2007年起,经众多媒体报道宣传,“长寿之乡”声名鹊起,顿时游客纷纷而至,络绎不绝,当地村民虽然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大大改善,但如今的巴盘屯成了一个喧嚣拥挤、垃圾如山的处所,成了名副其实的“癌症村”和“糖尿病村”①刘昆:《广西巴马“长寿之乡”命名者:巴马失败再也不想去了》,载《光明日报》2014年4月8日。。

不难发现,文化势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有自身的规律,认识、测算,并利用文化势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文化势能的概念入手,分析文化势能的特点、消散规律,并建模实证分析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进而提出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几种态势。

一、文化势能的理论探索

文化势能是一种内在的潜能,目前学者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有关文化势能的特点、测度以及消散等问题的研究文献凤毛麟角。

(一)文化势能的概念

国外学者多数从文化差异对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间接阐述文化势能的作用机制。如Yvette Reisingera和Lindsay Turner(1998)研究了文化差异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采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韩国游客与澳大利亚旅游服务供给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沟通与理解游客、情感表达、互动与理想主义等因素是两者之间的主要文化差异,并认为这些因素对旅游产业的营销产生重要影响[1]。Crotts,John C;Erdmann,Ron(2000)从不同的旅游行程、动机、首选活动、意识、文化距离与活动等方面测试了五种类型的文化旅游。结果表明群体差异是显著的,文化旅游市场可借此进行分割[2]。LindsayW.Turnera,Y Vette Reisingerb,Lisa McQuilk-en(2002)采用结构方程式模型,运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411个独立样本的访谈数据分析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旅游过程中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显著的是文化差异水平与服务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3]。Chris Ryan(2002)基于新西兰毛利文化旅游产品深受海外市场欢迎的现象,分析了土著文化游概念以及欧洲异国情调的文化作用和空间差异,认为新西兰裔欧洲人不能像欧洲和北美人那样被新西兰毛利人文化所吸引[4]。Fuchs,G,Reichel,A(2004)分析了跨文化与宗教差异对旅游目的地风险感知的贡献,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宗教游客的776次面对面访谈,发现文化差异在旅游目的地中风险感知是存在显著差异的[5]。Greg Richards,L.Andries van der Ark(2013)采用大数据,运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高端和低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群体的艺术与文物旅游者。认为高水平的文化资本与文化的易进入性有密切关系,提出更多的年轻旅游者青睐于动态文化旅游形式,而文化素养较高的旅游者青睐于高端文化和静态旅游形式。而这种文化旅游市场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是之前的研究未能捕捉到的[6]。总体上,国外文献重视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和作用,而对文化势能本身的规律性研究并不多见。

国内学者提出了文化势能的概念,如阎耀军(1997)认为文化势能是指特定文化系统在文化变迁、文化互渗、文化模塑、文化融合、文化取向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势,以及它对其他系统所产生的抑制或者促进的能量[7]。胡兆量(1998)提出文化势能有高低之分,认为高势能文化与低势能文化之间是可以互换和转化的,高势能文化因为消极因素膨胀而转化为低势能文化,低势能文化因为虚心吸收和学习可以转化为高势能文化[8]。韩源(2004)认为文化势能是构成文化力的重要指标,提出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圈的大小、文化生命力的强弱构成文化势能的三大指标[9]。王浩捷(2009)提出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拥有的人群数量、文化的发展水平构成文化势能的三要素,认为先进文化兼容落后文化,强势文化战胜弱势文化是大势所趋[10]。苏林忠(2009)认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形成文化势能,文化势能成为文化体验、文化探究和交流的能量,是文化旅游的根本动力[11]。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文化势能概念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文化势能的测定、消散、运用缺乏延伸和深入探索。

本文认为,理解文化势能,首先要理解文化,然后融入势能的思维,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①国家统计局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而势能可分解为“势”和“能”,“势”古通埶(yì),“埶”意为“在高原上滚球丸”,现代汉语词典中,“势”表示名声与权势。“能”通常表示才干、本事之意。借鉴这种思维,本文认为文化势能是指两个文化系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潜在能量和驱动力。

(二)文化势能的特点

一是文化势能具有相对性的特点,文化势能存在于两个文化系统之间,两个同质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势能较小,两个异质文化系统之间文化势能较大。对于耕猎文化系统中的村民,山珍野味和粗茶淡饭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些对于都市居民而言,它就是一种新鲜而特有的美味。对于常年穿梭于都市豪华街道和高楼大厦的都市居民,乡村石板路和吊脚楼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另一种享受;对于听惯了流行音乐和高雅戏曲的观众而言,乡村音乐和民族山歌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另一种愉悦。此外,文化势能的相对性突出表现为非传递性特征,数学中的传递规律表示为:如果A>B,B>C,那么可以得出A>C的结论,但文化势能的比较不符合这种规则,有可能出现A>B,B>C,C>A的“球赛规则”。二是文化势能具有潜在性特点。有时候两个文化系统间的文化势能虽然客观存在,但由于彼此间文化交流隔断,使得文化势能处于隐性阶段,如一些西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深处闺中人未知;有时候两个文化系统虽未隔断,但缺乏交流的群众基础和碰撞的人文环境,形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的局面,雅俗不同台,文化势能隐而不露;有时候两个文化系统之间虽然有交流的内外部环境,但文化势能没有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旅游产业,而是停留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影响方面。三是文化势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按照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差异性是动态变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城乡文化的差异巨大,农民子弟不顾一切想摆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居民看不起农民,以“乡巴佬”相称,而今,大量农民工进城了,其中不少农民成了城市居民,城乡意识变得淡薄了。相反,城市居民厌倦了城市的噪音、拥堵的车流和污染的空气,喜欢上了农村的新鲜蔬菜,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田野风光,城乡文化的偏好发生了逆转。此外,曾经的民族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今部分民族地区成了世外桃源,曾经的民族文化是边远文化,而今部分民族文化成了旅游景区的特色和灵魂。四是文化势能具有资源性特点。任何势能都是一种资源,文化势能也不例外。猎奇求异,看新鲜是人的本性,而乡村旅游、民族旅游正是借助了这种文化资源和势能。

(三)文化势能的消散

文化势能不是永恒的,两个文化系统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文化圈的变化,文化变迁与融合等因素导致文化势能的消散。

从消散速度上,文化势能消散可分为渐进型消散、爆炸型消散、阶段性消散。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宣传和包装,从名不见经传一下子上升为世界性或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势能从隐形上升到显性,然后通过推荐宣传、旅游开发、产品设计等手段实现了文化势能的释放和消散,从民族的走向了世界。在消散的过程中,有的文化资源如昙花一现,爆炸式的消散了,如曹操墓的发现曾轰动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时过境迁,如今关注者已甚少。有些文化势能如细水长流,渐进性的消散,如我国四大佛教圣地,四大道家名山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如细水长流般常年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往。有些文化势能如水库泄洪,阶段性消散。如一些民族习俗和歌舞虽然显性化为国家级或省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乏消散平台和渠道,长期间处于阳春白雪的状态,但不少地区通过“印象系列”等实景演出、舞台演艺等方式阶段性地释放了其文化势能,实现了经济效益。

从消散效益上,可分为经济效益型消散、社会效益型消散。经济效益型消散主要指文化势能通过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等方式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势能消散的过程伴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资本的转化,如重庆大足石刻自1999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通过旅游开发和景区打造,向游客展示佛、道、儒三教文化,以及艺术和历史文化,2015年大足石刻累计接待游客128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2085余万元。社会效益型消散主要指文化势能通过文化的对外交流,实现文化传播和繁荣,如我国的汉文化借助孔子学院实现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演艺节目,参加各种艺术表演实现了文化势能的消散,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同。经济效益型消散和社会效益型消散往往融合在一起,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项目的设计偏重经济效益型消散,文化交流,文化事业项目的设计偏重于社会效益型消散。

二、西部地区文化势能的实证分析

文化势能的实证分析,首先需要对文化板块进行划分,然后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进行测算,学界对西部地区的文化板块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文化势能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还未见有文献涉及,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一)西部地区文化板块的划分

西部地区文化多样,民族与宗教,历史与人文交叠重合,形成了鲜明的几大文化板块。彭岚嘉(2001)认为西部地区有河套文化、内蒙古文化、秦陇文化、西域文化、雪域文化、滇黔桂文化和巴蜀文化等七大文化板块[12]。金其铭等人(1990)从文化地理角度提出甘宁人文地理区、晋陕人文地理区、巴蜀人文地理区、青藏人文地理区、滇黔桂人文地理区、内蒙古人文地理区,以及新疆人文地理区等文化圈[13]。本文借鉴上述分类,并考虑行政区划和地域相邻的因素,认为西部地区可以分为内蒙古文化板块(内蒙古)、西域文化板块(新疆)、甘陕宁文化板块(陕西、宁夏、甘肃)、青藏文化板块(青海、西藏)、滇黔桂文化板块(云南、贵州、广西)和巴蜀文化板块(重庆、四川)等六大文化板块,如下表1。

表1 西部地区6大文化板块

(二)文化势能测算模型的构建

借鉴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和重力势能模型,本文定义文化势能公式如下:

U表示文化势能大小,表示文化圈范围系数,P表示文化差异系数,T表示文化资源禀赋系数,γ表示两个文化板块之间人口规模之比。

文化圈范围系数用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省会城市之间的最大距离衡量,由于空间距离数值较大,因此考虑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将6大文化板块省会城市的最大直线距离构建矩阵表,如下表2:

表2 西部地区6大文化板块省会城市的最大直线距离矩阵图

表2的上半部分为6大文化板块省会城市之间的最大直线实测距离,根据百度地图测距工具计算。图的下半部分根据上半部分的实测数据,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将所有数据纳入区间[1,2],如公式(2)。

z表示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的实测距离,文化圈范围系数反应了文化板块之间的距离因素,两个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越大,表示文化范围就越广,文化势能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该系数反应了文化板块之间的直线跨度距离,两个区域之间的直线跨度越大,表示文化圈范围就越广,文化势能就越大。

P表示文化差异系数,借鉴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概念,构建如下模型:

上式中,X与Y表示两个文化板块,Xi表示X文化板块中第i种文化资源类型,Yi表示Y文化板块中第i种文化资源类型。

文化资源禀赋系数T表示两个文化板块的文化资源存量,文化资源存量很难进行定量测算,本文仅选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考古遗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9个指标作为测算依据,见下表3。通过测算两个文化板块在上述9个指标中的数量和计算文化资源禀赋系数T,公式如下:

表示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的人口规模比。人是文化传承、传播、创新的主要载体,当两个文化板块之间人口规模越接近时,文化势能越大,人口规模越悬殊,文化势能越小,本文采用两个文化板块人口规模的大小之比(γ>1)来衡量该指标,公式如下:

上式中,x表示X文化板块的人口规模,y表示Y文化板块的人口规模。综合式(1)、(3)、(4)、(5),可推导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公式如下:

表3 文化势能测算指标体系

续表

(三)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文化势能的测算

表4 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文化势能矩阵表

根据上述文化势能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结果表明,滇桂黔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达到11.61,其次是甘陕宁文化板块与滇桂黔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10.94,这两组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较大源于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文化资源禀赋系数较大,分别为5.15 和5.07;二是人口规模比系数较小,分别为1.14和 1.88。文化势能较小的两组是青藏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青藏文化板块与滇桂黔文化板块,分别为0.78和0.99。其主要特点是人口规模比系数较大。

综合而言,西北的甘陕宁文化板块、西南的滇桂黔文化板块由于本身在文化资源禀赋方面异常丰富,人口规模适当,因此与其他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较大。文化势能的大小只是衡量文化板块之间潜在的文化彰力和旅游发展潜力,能否实现文化势能向经济势能转化,实现文化势能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还取决于文化势能的消散方式、旅游市场、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发挥。

三、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应把握三种“势”

西部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应充分重视文化势能的潜力,一是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二是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三是因“势”利导,开辟好国内外两大旅游市场。

(一)借“势”发挥:打造精品旅游圈

旅游要借助文化之力才可持续发展,文化要借旅游之势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5]。文化势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用则废。如前所述,西部地区的六大文化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势能,利用好这种文化势能,并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关键。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文化各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不论是从激活内部文化旅游市场的角度,还是从开拓外部旅游市场的角度,西部地区当前应着重打造好以下几个精品旅游圈:一是宗教文化旅游圈,西部地区是宗教文化的富集地,四川的道教文化,西藏、青海、贵州等省区的佛教文化,此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部的分布也较为广泛。据统计,我国西部有世界遗产10处,其中宗教文化遗产有5处,分别是峨嵋—乐山大佛、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青城山、布达拉宫,占总数的50%。这些宗教文化既相似相通,同时具有互补性和交叉性,为宗教旅游圈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依托拉萨、成都、西宁设计佛教旅游圈,辐射贵州的梵净山、甘肃敦惶莫高窟、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知名旅游景点;依托昆明、成都设计道教旅游圈,辐射崆峒山、青城山、楼观台等知名景点;以乌鲁木齐、西安、成都为依托设计伊斯兰教旅游圈,辐射喀什、西宁、西昌、临夏等地伊斯兰教文化资源。二是民族文化旅游圈,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异常丰富,56个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都有分布,全国少数民族人口75%集中在西部地区。可以依托川西、滇西、藏东地区的藏、彝、羌、白、傣、傈僳、苗等少数民族资源设计藏彝民族旅游文化圈;依托渝东南、黔东南、湘西南、鄂西以及桂北等地区的土家、苗、蒙古、壮等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依托西安、西宁、咸阳等地区的藏族文化、回族文化、和秦汉文化打造汉藏回民族文化旅游走廊。三是历史文化旅游圈,陕西的帝王文化和古都文化;四川的三国文化,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的土司文化丰富而悠久,以及横跨11个省,历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文化神奇而厚重。借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打造长安-咸阳古都文化旅游圈、云-贵-桂土司文化旅游圈、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圈。

(二)顺“势”而为:设计立体旅游空间

文化旅游因“势”而起,旅游项目的设计则要顺“势”而为,立体设计。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文化各异,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非均衡状态,现有旅游景点的布局也呈现空间非均衡趋势。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我国西部12省(市)区共有5A级景区54个,四川和新疆分别占9个和8个,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分别为2个;4A级景区741个,其中四川和广西排前两位,分别占136个和112个,西藏11个、青海和宁夏分别为15个;3A景区781个,陕西和新疆分别占144个和106个,而宁夏和西藏仅为13个和15个;2A级景区共计566个,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分别为107个和103个,宁夏和西藏仅有2个和3个;1A级景区共计52个,新疆占28个。从6大文化板块来看,内蒙古文化板块A级景区共计285个,西域文化板块A级景区303个,甘陕宁文化板块A级景区528个,青藏文化板块A级景区104个,滇黔桂文化板块A级景区513个,巴蜀文化板块A级景区461个。整体上,我国西部地区景区布局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东多西少”,滇黔桂、甘陕宁、巴蜀等文化板块景区多,而西域、青藏文化板块景区少;二是景区与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密切相关,人口密集的地区,景区较多,人口稀少的地区,景区较少,如陕西、四川、重庆等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知名景点较多,而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人口稀少,景区就较少;三是景区多寡与地形存在密切关系,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景区多,高原地区景区较少,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景区较多,而青藏高原等地区景区较少。基于此,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应充分认识六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旅游发展潜力,顺势而为,优化景点的空间布局,合理引导游客流动。一是在内蒙古西部,嘉峪关以北的地区应加强布局蒙古文化旅游和河套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在川西和藏东北加强藏彝文化走廊建设,设计藏彝民族文化精品旅游项目,北疆应加强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南疆要努力多点开花,增加旅游景点密度。二是在旅游项目较为密集的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等地区应减少同质化项目的建设,应加强旅游精品的打造,从历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角度设计立体旅游空间。

(三)因“势”利导:开辟好国内外两大旅游市场

文化势能的存在是文化旅游的内在动力,而文化势能的消散,及其消散方式是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滇黔桂文化板块与巴蜀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最大,但并没有数据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游客往来是最频繁的,同理,也没有资料表明巴蜀地区与青藏地区之间的游客往来是最少的。此外,文化势能的相对性决定了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定位和游客偏好,文化势能的消散性特征决定了旅游项目的开发既不能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也不能静观其变,坐井观天。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的文化势能及其消散方式一定程度决定了西部游客的内在循环,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文化势能及其消散方式一定程度制约西部与东部、西部与中部之间游客的互动。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应加强对蒙古、俄罗斯、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充分释放我国西部文化势能的魅力。基于此,西部地区应因势利导,积极开拓两大旅游市场[14],一是针对国内旅游市场,运用“采蘑菇”战略,即首先采摘最大的“蘑菇”,设计一批有别于东部文化和大都市文化的原生态、民族性旅游项目,开拓旅游需求最旺盛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旅游市场;其次是采摘第二大的“蘑菇”,设计一批历史文化、土司文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拓旅游需求较为旺盛的武汉、长沙、郑州等中部地区旅游市场。然后再向中小城市和本土市场延伸,设计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农家乐周末旅游激发中小城市游客市场。这种差别性的市场战略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文化势能的潜力,突出西部民族特色文化、原生态文化与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差异感”。二是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宜采用“保龄球”战略,保龄球运动的特点是:只要击中关键的第一个球瓶,该球瓶就能起连锁反应,把其他球瓶撞倒一大片。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游客并不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西部的文化特点,因此,西部地区在开拓一带一路旅游市场时,应抓住关键的“球瓶”,比如先开拓与中国经济往来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或者汉文化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人类文明与中国同样悠久厚重的国家。比如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埃及等国家,利用这些“关键市场”来带动其他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辐射力来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市场,以此达到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居民的“商、养、学、闲、情、奇”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东中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珍稀,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和饱和开发,但西部地区人均文化资源密度较大,文化种类繁多,地域广阔,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能力更强,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文化势能差”,这种“势能差”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引导东中部地区游客和消费者向西部地区的“净流入”。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区,民族文化富有特色,西部地区六大文化板块之间以及东中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异文化梯度”,这是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寻找突破点的重要现实条件。与此同时,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西北6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属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省份,重庆主导的“渝新欧”也已经打通了重庆至欧洲的铁路通道,借助国家的开放政策和资金支持,开辟我国西部对接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的旅游高地,实现我国东西部国际旅游市场全方位均衡发展是时代之所需。

[1]Yvette Reisingera&Lindsay Turnerb.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A Strategy for Tourism Marketers[J].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1998,7(4):79-106.

[2]Crotts,John C;Erdmann.Ron.Does na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consumers'evaluation of travelservices?A testof Hofstede'smodel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0,10(6):410-419.

[3]Lindsay W.Turnera,Y Vette Reisingerb&Lisa McQuilken.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dimensions of tourism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2002,11(1):79-101.

[4]Chris Ryan.Tourism and cultural proximity:Examples from New Zea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952-971.

[5]Fuchs,G.,Reichel,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t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Tourism(Zagreb)2004,52(1):21-37.

[6]Greg Richards,L.Andries van der Ark.Dimension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mong tourists: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13,37(1):71-76.

[7]阎耀军.关于研究天津文化势能与经济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1997(2):32.

[8]胡兆量.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J].人文地理,1998(1):5.

[9]韩源.中国文化力评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451-453.

[10]王浩捷,李维.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92-93.

[11]苏林忠.河南文化旅游简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9(9):22 -23.

[12]彭岚嘉.西部地区的文化圈及文化板块[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6-100.

[13]金其铭,黄新,法玉拱.中国人文地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4]熊正贤.文化势能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5):246.

[15]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0-132.

责任编辑:刘伦文

C95

A

1004-941(2017)03-0064-07

2017-02-27

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武陵山区村落复兴与文化记忆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5BS03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连片特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M582485)。

熊正贤(1980-),男,湖南武冈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势能板块旅游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动能和势能”知识巩固
“动能和势能”随堂练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动能势能巧辨析
旅游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