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017-06-19 12:16毕承炀
职业·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学校

毕承炀

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面对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现实状况,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成为学校工作的严峻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在新时期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成因,并据此提出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1.缺乏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初中肄业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无法考取普通高中,家长又不想让其过早地进入社会,因此选择职业学校学习。由此可见,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父母的意愿大于个人的兴趣,进行职业学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是发自个人主观的愿望,这样就会导致他们没有学习目标。而学习能力薄弱、无法获得个人成就感,又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2.缺乏自理能力,不规划生活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实施的都是寄宿制管理,学生在这里不仅要独立学习,还要独立生活。这对于十几岁的少年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在家从来不做家务,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突然要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当最初获得自由的欣喜感褪去后,如何安排好个人的时间,以及在生活中如何照顾好自己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负担。

3.缺乏交往能力,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零零后”,他们是最后一代独生子女,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全家人的中心。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极大满足,但是在社会交往能力上,却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由祖辈带大的,唯我独尊,而进入到中职学校后发现和家里的环境不一样,心理落差的加大更加重了学生的实际交往困难。

4.缺乏抗压能力,心理调适弱

抗压能力指的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处理事情的能力。中职学生在遭遇了初中学习的“滑铁卢”后,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未来的生活中,都不如普高的學生,产生了“破罐儿破摔”的消极心理,常常表现过激。

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成因

1.舆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偏差

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对人的情感、认知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将考取大学当做成功人生的起点。这就使得中职学生在舆论的导向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这种迷茫实际上是一种对个人能力的怀疑,反映到学生的身上则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到全媒体爆炸的状态中,鸡汤文的遍地开花,使得学生更是深刻地受到舆论的影响,从心里将自己放到了一个比较弱、比较无能的位置上。

2.社会偏见造成学校管理无措

社会给予中职学校的标签是考学失败者的收容所。在学习能力上,中职学生不如普高学生,在就业技能上,中职学生又不如高职院校。这种歧视早些年只处在社会的意识层面,随着近些年职业教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教育项目后,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极大发展,中职教育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被歧视的状态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学校得不到更多资金建设,也无法实现价值转型,这种状态直接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得过且过的状态,当状态变成习气,即使步入社会也难以改变,更加重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导致恶性循环。

3.家庭教育强调个人自我中心

中国实行了三十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一大批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缺乏同龄的伙伴,再加上父母将自己所有的期望都投注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不能让孩子受到一点儿委屈,这种成长环境的孤单性和家长期望的浓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加剧了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形成。这种心理的形成最终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内外交替强化,使学生处处以自己为大,更加无法承受任何挫折,使自我认知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对策

1.宣传导向积极意识形态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人,无法离群索居,那就要接受普世的价值观。纵览我国的历史进程,能够被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积极的品质,比如勤奋、善良、热情、坚韧等等,这些积极的品质经过祖祖辈辈的积淀,就成为一个民族的气质与特质,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因此,教育者要想从学生的潜意识中挖掘出积极的品质,首先应该做好的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工作。当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时,教育者要为中职学生准确定位,让他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现了职业教育基础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对照24个字进行言行的规范,用积极的心态处理事情,坚持听取主流媒体的正面声音,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来决定自我的定位,更不能因为个别的质疑和否定就走入歧路,要始终坚持用积极的意识形态应对生活、学习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困扰。

2.提高学校教育管理质量

中职学校从本质上来说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首先从领导层要认识到中职教育的属性与作用,认识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中的位置,不急于搞盲目扩张,而是态度鲜明地摆明自己的社会定位。其次,学校一心一意地抓教学、抓教育,就要组织大量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掌握到技能领域和就业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并将之转化成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吸引中职学生回到课堂学习,认真学习,减少校内的浮躁之风。教师还要进行不定期的技术练兵、课程教研,通过这些竞赛形式将改革落到实处,做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打造精兵强将,才能帮助学生无论在知识领域还是技能领域都得到有效提升。当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使学生认识到,上中职学校不等于人生的结束,而恰恰是人生的开端。学校的井然有序会对学生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则会使学生从根本上减缓自卑心理的产生,正确而客观地看待自己,为自我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3.唤起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一生中的黄金年龄段,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正在逐渐完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获得完整成长的愿望。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社会上存有偏见,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扭转偏见的人。教育者要能够理解学生潜意识中的愿望,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逐步纠正他们对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卑心理带来的消极行为。教师理性地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和人才结构的需求,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在班级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班级的管理者,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双向进行,互相促进,唤起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和对自我前途的责任意识。

4.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人完成安全、温饱等低层次的需要后就会自动生发出来。如前文所述,目前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很不错,所以他们的低层次需要早就得到了满足。但是因为个人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其较高层次的需求始终没有被有效激发起来。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就要精心为学生打造一个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将自己最核心的需要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在班级建设中,可以设定班长轮流制,为学生自我管理和施展才华打造一个平台。另外,班里的文化建设、每周主题活动的策划、班级规章制度的确定、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都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全部完成,教师只在背后做一个时刻鼓励、点滴引导的角色,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教师的信任,也慢慢开始成长,能够感受到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然会生发且茁壮成长起来。

5.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路径

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得其教育的性质带有双重的属性: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锤炼。在市场化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就业市场被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已经瓜分得所剩无几,中职学生毕业后很难得到较好的职业机会。这也是学生放弃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教师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不仅仅是要求他们在学校好好学习,还必须通过学习将自己转化成为技能型的人才。为此,应该着力打造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企业吸纳学生去实习,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职业体验,从而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不至于迷茫。另外,不要過早给学生定型,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后,还不到20岁,这样的年龄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教师要引领学生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寻找多样的发展途径,既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是走上工作岗位,要对这一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自己所具备的技能进行比照,从而规划出一个适合自己,或者说利于自己发展的路径。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路径的行为本身,对学生就已经起到了自我严格管理的作用了。

四、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着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最基础的人才。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的。因此,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用教师的示范、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有效性策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个人的才能在职业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认知,在学校、教师、社会的共同助力下,经过自我管理最终实现人生多种可能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学校推介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