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

2017-06-19 09:08马陆亭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育人

马陆亭

“双一流”建设牵动人心。自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各大学学科调整、各省市建设方案等均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直到今年初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出台。为什么举国关注?因为它既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关乎“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内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走向,国家理想、区域发展、大学利益交织到了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双一流”的最终目标指向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既需要面向科学前沿和人才高地,也需要呵护高校和学科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政策上还要兼顾继承性和示范性,通过分工协作和合理用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重点建设工作从路径选择、国际挑战走向理想情怀的历史回顾

总体方案开宗明义,指明“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制定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因此,“两个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体现着国家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一直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方向。但仔细分析起来,起因又不太一样,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重点高校建设:立足国内的现实路径选择。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而对有限的资源一向十分珍惜。这种思想在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上的体现,就是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大致经历过建国初的“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办学方针的提出、1954~1963年全国重点高校的形成、1978~1981年全国重点高校的恢复和确立、1984-1985年部分高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4、1986和2000年在55所高等学校建立研究生院和1994年正式启动“211工程”建设。

第二,“985工程”建设:开始迎接世界竞争的挑战。世纪之交,世界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成为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标志。“985工程”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回应,是切实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办好几所有示范作用的重点大学、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展,是占领世界科技、人才制高点的主动布局。若干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创建,犹如建立一支“国家队”,是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第三,“双一流”建设:为实现国家理想服务。“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了确切的时间表,包括三个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和五年一轮的建设周期。阶段目标在时间段、内容项上既是递进的,又是并进的。即存在着从行列到前列、从少到多的递进,与大学、学科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并进。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形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局面。这说明,“双一流”建设既瞄准高端,又对梯队有引领和带动作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也说明,我们已开始由过去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进入到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升华。正如建设的指导思想所言——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绝对是新时期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是国家和学界之梦。

“双一流”建设存在多方责任

总体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说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多方责任和利益主体。依据文件,涉及: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进一步而言,我们需要对各方的责任点予以确认。区分各自的责任,是为了避免缺位和越位,是为了精准行动、激发活力、形成合力,进而产生1+1>2的效应。本文以优先主题词语的形式,对各方最需关注的主体责任进行说明:

在中央政府方面,需要考虑高等教育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需要建成“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重要指标就是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地方政府方面,需要考虑支持属地中央高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和谐繁荣,因此需要着力培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羊;在行业企业方面,需要考虑敦实行业依托,推动产业升级,因此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看来,政府关注的重点是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及对引领高校和学科的扶优扶需扶特扶新。

在学校层面,顶天大事是育人。进一步地细分,顶尖大学最需要关注的三件事是育人、科技发展前沿和大学精神,因此要摈弃围绕大学排名部署工作的做法;行业大学最需关注的是行业前沿动态、特色学科群打造及行业人才需求,因此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发展的先导,摈弃以论文论英雄的工作导向;其它大学,即那些一流学科建设大学,需要关注自己的优势学科群建设,需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需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在大学总体层面关注的不应是学科,而是学科群,是跨学科推动的创新和育人。

具体的学科建设是院系工作的主体责任,院系层面重点关注的三个主题词是学科发展、毕业生质量和本院教师共同体利益;而教师个人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学术声誉、科研经费和教学安排,他们直接面对着广大学生。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或首要职能,也是其它职能的逻辑起点;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放弃人才培养的责任,“大学”将不能称之为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以上、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达3647万人的今天,任何育人的失误都将影响国家的未来。

按照有关规划,从2020年到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将依次迈向普及化、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没有质量的发展不叫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非数量指标的关键。这其中,高等学校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一流大学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首当其冲。因此,需要统一思想,确立本科教育在大学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在对本科教育重要性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经验总结和国外模式参考,我们需要探讨自己的一流本科教育方式,进而总结适切的教育模式。笔者初步归纳,可包括为:教学形式上,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式学习;教学内容上,搭建合理知识结构;教学制度上,增加学生选择性;教学安排上,努力实现知行合一。最后,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本科教育基本育人模式,当然各学校的搭配可以也需要有所不同。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