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2017-06-20 08:22孙佳敏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阳春放风筝贝壳

孙佳敏

童年的故事是多么美好,就像沙滩上的小贝壳,我捡几个闪烁着光彩的给大家看看。(将“童年的故事”比作小贝壳,很形象,如果把“是多么美好”删掉,就显得含蓄而委婉了,更耐人寻味。)

记得当时正是阳春三月,(这句话如果改成“记得那是一个阳春三月”是不是更好?)妈妈领着我去放风筝。一到田野,我立刻顺着风放起风筝来,(这里应该写得详细一些,写一下“我”是尝试用什么办法放风筝的,比如“用力朝天空扔”“从高处向低处跑”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注意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一种,最多两种,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这样与下文衔接也就自然了)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妈妈告诉我,角度要掌握好,还要迎着风放,线也要收放有度。(妈妈告诉“我”放风筝的要领,一般人都知道,在这里只做了简单的交代,处理得很恰当)我按照妈妈说的做,拿着线,迎着风,小心地一收一放。风筝不再跟我作对,变得温顺而听话了,终于慢慢地飞上了天空。

我看着飞上天的风筝,心想,要是我能飞上天该多好呀,(“呀”后面的“,”如果换成“!”怎么样?读一读在表达感情上是不是更强烈了?)于是我暗暗下决心:长大了我要当一名飞行员,飞行在祖国的蓝天上,欣赏祖国的蓝天,保卫祖国的安全。(这样结尾虽然显示出“我”的远大理想与志向,但对于本文的主题来说拔得过高,如果写“可以自由自在地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摆脱家长、老师的约束,没有学习负担……”或者干脆把这一部分删掉,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样也许对表现童年的美好,照应开头更完美。)

总评

习作字数不多,但能表现出童年的欢乐。第二自然段应详写,而作者写得很简单,使习作血肉不豐满,读者觉得没有味道,不生动。结尾过于生硬,会让读者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孙永太)

猜你喜欢
阳春放风筝贝壳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阳春三月访育贤
美丽的贝壳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阳春画面石欣赏
树枝贝壳花
放风筝
阳春三月的风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