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2017-06-23 16:02陈宇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嘎子动作课文

陈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學《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积累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教学重、难点: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激趣导入

1.师: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有特色的人物——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顾大家的党支部书记,在长征路上为照顾小战士而牺牲的老班长……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一些特点突出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特别。

2.激趣导入:你们看过《小兵张嘎》吗?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谈感受。)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课题,注意“嘎”读ɡǎ。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知识建立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便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辅助学生建立知识的体系。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正音:精神抖擞(sǒ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2.教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和朗读是否流利两方面评价。)

3.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只有通过对字词的掌握,才能达到对句子的理解,进而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因此,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在为下面研读课文奠定基础。另外,教给学生运用有效又便于操作的方法去学习字词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研读“嘎子”,体会特点

1.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明确要求: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情景,并画出文章中描写小嘎子摔跤时动作的词句,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这些词句可以体现出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①读句子,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先写一写批注,再和同学交流。

预设:

生:我从小嘎子摔跤时“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看出小嘎子有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

生:小嘎子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想巧胜对手。

②想象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画面,读出当时的情景。

③评价学生的朗读。(是否让听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2)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①读句子,找出描写摔跤时的动作的词。

预设:

生:作者用了“转、挠、揪、拉、拽、顶、扳”等词,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摔跤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②指导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体会。

③评价学生的朗读。(趣味评价,烘热课堂气氛。)

4.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导学: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读—品—想”的方法对同学们读懂课文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悟人物的动作描写入手,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学生充分体会到动作描写的魅力,学习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知识迁移提供可能性。

四、对比阅读,感受形象

1.教师导学:作者在描写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场景时,不仅写了嘎子,还描写了胖墩儿的动作、语言。用“ ”标出描写胖墩儿动作的词语,并细细体会。

2.学生运用“读—品—想”的学习方法品读重点词句。

3.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并评价朗读。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从“跳、退、闪、叉着腰”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是个摔跤能手。)

(2)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从这处描写可以看出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一推”,摔了个仰面朝天。)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在“研读‘嘎子,体会特点”这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品—想”的方法,继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学习胖墩儿的动作描写上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可谓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习方法。

五、情境朗读,再现“摔跤”

1.教师趣味导学:对照课文中的语句,把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场面表演出来。

2.分组表演,全班评价。

3.教师指导朗读,体会重点词语的运用。

设计意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将呆板的语言文字,内化成生动的课本剧表演,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升华,而且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妙趣横生,可谓一举两得。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过渡:通过刚才精彩的表演和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了。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的小嘎子 的胖墩儿(关于小嘎子,可填聪明、活泼、顽皮等;关于胖墩儿,可填沉稳、憨厚、老实等。)

2.引问: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胖墩儿?

3.教师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你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讨论,反馈: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等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了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有浓浓的语文味,引领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积累有效的写作方法更是一堂好课必须完成的任务。本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无论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均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炼写作方法,以便指导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

七、迁移阅读,读写练习(作业)

1.拓展阅读《小兵张嘎》。

2.读写迁移练习:写一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第二、三回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要求的阐述:尝试在習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本课对学生来说,正是典型的迁移学习写作的理想平台。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积累的语言素材再写一写两人比赛的第二、三回合,既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铁岭小学)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小嘎子动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背课文的小偷
动作描写要具体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