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光:喀什纪行

2017-06-23 20:30凌珍
摄影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山东师范大学喀什摄影

凌珍

《喀什纪行》是刘伟光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新疆喀什拍摄的作品。2006年秋,新疆大地披上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金色大衣,在山东师范大学念本科的刘伟光跟着学校的写生队伍—起走进喀什,以游人的视角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记录下了他们的日常点滴。

在刘伟光的镜头中,9月喀什正午的阳光洒落在狭窄的街巷中,穿长裙、带褐色面纱的维吾尔族妇女们匆匆走过;斑驳树影下,一个中年男子提着鸟笼惬意地在巷子里行走;嬉戏的孩子们毫不避讳镜头,以不同状态回应着拍摄;清真寺广场上建筑物和行人影子清晰可见;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街头为开斋节守斋。

真实自然的喀什风情在这组照片中流露出来,这种朴实的情感让目前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研究生刘伟光获得了2016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二届摄影大赛“最具潜力摄影师”称号。

《喀什纪行》作品自述:

这是我第一次到达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葛尔”音译的简称,含意有“绿色的琉璃瓦屋”“玉市”等不同的解释。作为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喀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被誉为“一个小小的民间艺术中心,一颗值得珍存的明珠”。

我很喜欢喀什盘虬通幽的古城小巷。当走进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状扩展的喀什老城时,我仿佛在穿越时光隧道。鳞次栉比的土坯房排列在狭窄的巷子两侧,把嘈杂声抛在了身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这座老城的魅力所在。

《喀什纪行》大部分拍摄于喀什的老城区。至今我仍记得每天同学们很早起床去拍照,游走于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大街小巷,兴奋的心情令行走的疲累荡然无存。我深切体会到俗语“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意义,无论是建筑,还是人们的服饰,都是纯正的当地特色。

在喀什拍摄了很多照片,从审美角度来看,也许大部分的照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我想它们展现出了这座古城的生活状态。现在回看这些照片,依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遗憾的是,那次采风时间太短,虽然我碰到了很多动人的事,却无法尽数捕捉。

我时时刻刻在为第二次去喀什做准备。

你是如何接触到摄影的?

刘伟光:第一次接触单反相机是中学学美术的时候。当时美术老师有个学生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他放假回去看望老师时,带了一台海鸥的胶片相机。作为同门的我十分感兴趣,后来艺考时也选了有摄影专业的院校报考。考上山东师范大学后开始进行系统的摄影学习。

喀什之行,你在出发前做了哪些准备?

刘伟光:因为是学校组织的写生活动,因此行程安排都是学校已经规定好的。行前,我上网查了一些当地的民俗风情。

拍摄这组作品用时多久?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

刘伟光:在喀什那一个多月,我每天早起,很兴奋,不愿意睡懒觉。现在回看照片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于我而言,在喀什看到的—切都很新鲜。

通过这组作品,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刘伟光:记录古城喀什带给我的视觉感受。

你如何解决拍摄的经费问题?

刘伟光:这是学校组织的写生活动,学校会解决一部分经费。不过大部分由自己承担,作为学生,我的经费主要是由家里负担。

你自己对这组作品满意吗?

刘伟光:我觉得还行,也尽力了。如果再有机会去拍摄,我会在那里多待些时间,更深入地记录喀什人民生活中的点滴,或通过时间跨度去表现喀什的变化。

你目前在拍摄什么?

刘伟光:正在拍摄一个项目,关于当下为电商服務的一些群体,比如电商摄影师、快递员等。

你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刘伟光:我喜欢老师这个职业,现在每年我都会辅导20个摄影专业的艺考生,通过教授他们摄影知识,我自己也会得到很多提升。

你是如何得到信息参与到大影赛中的?还参加过其他比赛吗?

刘伟光:我从网上看到参赛信息。平常参加了不少比赛,是否拿奖不重要,主要是促进自己保持创作的欲望。

请你说说自己喜欢的摄影师,以及为什么。

刘伟光: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是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无论拍摄何种题材,他总能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他有深刻的思想与坚定的信念,特别喜欢他的话“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不论是《埃塞俄比亚的饥荒》,还是《劳动者——工业时代的考古学》,或是现在的《创世纪》,他的作品每次都触动着我的心灵。他的照片带有巨大穿透力,对历史和灵魂进行思考。

猜你喜欢
山东师范大学喀什摄影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作品选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评《其精甚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喀什,鲜艳的名片
A Study on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