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相关基因在维、哈、汉族患者中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7-06-28 15:55秦玉婷尼罗帕尔吐尔逊郝建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维族汉族基因突变

秦玉婷,尼罗帕尔•吐尔逊,郝建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二病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相关基因在维、哈、汉族患者中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秦玉婷,尼罗帕尔•吐尔逊,郝建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二病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JAK2、CALR及MPL基因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患者中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维族、哈族、汉族的ET患者96例作为ET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民族ET患者骨髓或外周血JAK2、CALR及MP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ET组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汉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率均高于维族和哈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哈族的三项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AK2同时阳性表达均高于CALE及MPL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2、CALR、MPL基因是ET患者的分子标志物,且在汉族血统中阳性表达更加明显,维、哈族以JAK2基因阳性表达为主,是其主要的分子标志物。

ET;JAK2、CALR、MPL基因;临床意义

ET是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外周血小板升高,且功能发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1]。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主体少数民族,除了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外,民族分布差异也是其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之一。ET发生率为1.5/10万,近年来随着ET诊断标准中较低的血小板计数阈值、检测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就诊意识的增加,ET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本研究利用新疆地域和民族的优势,检测维族、哈族、汉族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分析维、哈、汉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维族、哈族、汉族的ET患者96例作为ET组,每个民族各32例患者,其中维族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01±5.57)岁;哈族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17±4.96)岁;汉族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0±4.87)岁。同期采取自愿原则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65±5.24)岁,不同民族及分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小,(P>0.05)。

1.2 方法

抽取受试者骨髓或者外周液2 mL,应用盐析法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合理调整DNA的终浓度为:100~200 mg/L。PCR扩增参考Steensma等方法进行引物的设计和PCR的检测,分别检测维族、哈族、汉族ET患者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JAK2、CALR、MPL基因突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的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情况

ET组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情况 [n(%)]

2.2 不同民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情况

汉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率均高于维族和哈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族和哈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AK2同时阳性表达均高于CALE及MPL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民族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血栓塞以及脾脏肿大等症状。近几年来,ET发病率持续走高,除与发病人数增加有关外,还可能与血细胞自动计数仪的广泛应用,以及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ET诊断标准提出的较低血小板计数阈值及JAK2基因突变普查等因素有关,使大量未有显著临床表现ET患者能够早期被发现及明确诊断[2]。

ET的发生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然而基因突变是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ET患者的重要诊断依据及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显示,约有50%以上ET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3%~5%存在MPL W515K基因突变,然而大量研究发现[3,4],仅JAK2 V617F突变阳性及MPL W515K突变阳性未能对所有ET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明确解释,有一半以上的ET患者未发现以上两种基因突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于2013年国外研究者在JAK2 V617F及MPLW515K基因阴性的ET患者外周血的CALR基因9号外显子区检测到了高频突变,检出率高达60%以上。CALR基因是由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构成,定位在人染色体的19p13.2,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内质网中的钙离子结合蛋白,对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稳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CALR基因可以与糖皮质激素蛋白受体、雄激素受体等核激素受体相结合,发挥调节基因转录、协助蛋白质加工折叠、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参与抗原递呈以及细胞凋亡等作用。

新疆地区以维族、哈族为主,许多研究证实新疆地区因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民族分布的差异使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也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维族、哈族继承了突厥血统,而突厥是黄白混血人种,有其特殊的遗传因素、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本研究中,ET组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是ET诊断的主要分子标准物,其中以JAK2阳性表达率最高。患者未表现为两种及以上基因表达阳性。同时维族、哈族及汉族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比较结果显示,汉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维族和哈族,而维族和哈族JAK2、CALR、MPL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小,表明JAK2、CALR、MPL基因阳性表达在汉族ET患者中突变更显著,而在维族和哈族突变率相对较低,且维、哈族JAK2基因阳性表达高于CALR、MPL基因。这可能是因维族和哈族与汉族存在较大的地域及种族差异,而维族和哈族均来源于突厥血统,二者种族及地域差异不大故三种基因阳性表达率相似。

综合上述研究,JAK2、CALR、MPL基因是ET患者的分子标志物,且在汉族血统中阳性表达更加明显,而且维、哈族以JAK2基因阳性表达为主,是其主要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比较了维族、哈族以及汉族ET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情况,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对于维、哈族ET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减少出血与栓塞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1] 康志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子标志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5-9.

[2] 许 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MPL515突变的筛查[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7):634-635.

[3] 张修文.15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CALR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5,36(5):378-381.

[4] 姜乃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IDH、JAK2、FLT3 NPMI和c-KIT基因突变的综合检测与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7):578-581.

本文编辑:吴玲丽

R55

B

ISSN.2095-8242.2017.018.3438.02

一附院自然青年基金资助(20152RQN21)

郝建萍

猜你喜欢
维族汉族基因突变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一例脑腱黄瘤病患者的CYP27A1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