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

2017-06-28 17:45商喜维
西部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文化自信习近平

摘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背景

(一)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迫切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

在2016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12于是,文化自信就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为什么不但把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并列在一起,而且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在习近平执政4年多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需要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奋发精神,需要突破陈规、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需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闯劲;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勇气,需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义气;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强力推进,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需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需要治党新规落地生根,需要抓常抓长抓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以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前提,但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迫切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母体,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活水源头。只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才能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进而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也才能最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一部分国民缺乏文化自信

当今,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情况下,一部分国民缺乏文化自信。有的人信奉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一切“向西看”,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影视文化、教育模式和质量等都比中国先进;有的人信奉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本来应有的价值,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2];有的人還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遥遥无期,也许根本就不会实现;外语重视度攀升,汉语逐渐被冷落,大量汉字不认识、提笔写字有困难、错别字满篇,对许多文言文、经典名著似懂非懂,常误解作品传达的真意真情;部分人道德滑坡,特别是手握重权、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不断突破道德底线,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缺乏仁爱精神,飞扬跋扈,诚信缺失,奢侈浪费,正义感缺失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记忆——传统节日,越来越被冷落,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不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受中青年人群喜爱。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三)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协调

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是世界强国吗?不,因为我们尚未从根本上做强做大自己。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效应不及欧美文化、日本文化及韩国文化全球效应强烈,也没有自己的世界文化招牌。美国不但经济实力全球第一,而且文化输出量和其国际影响力都是全球最大。在弱文化态势下,当前的中国要冲刺世界第一,正待文化兴盛来助一臂之力。其次,文化产业占整体经济比重较低,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美国达到25%),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逆差现象严重。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达100:1以上。”[3]而且,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质量不高,50%以上是游戏设备、文教娱乐和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创意性、理念性产品数量有限。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速度呈现稍缓震荡,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庞大,对拉动经济可大有作为,应大显身手,以达到民族辉煌、散发持久独特魅力、留住世界第二桂冠。我国必须升级国民文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文化精品数量,让人民享受文化消费的“厚礼”。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文化强国战略,敢于想破脑袋狠抓文化GDP,让文化GDP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夯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稳固根基。

(四)国家间软实力较量日趋激烈

当今世界,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不只是硬实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较量。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软实力比国家硬实力更加重要。纵览世界风云,各个国家都在加强软实力建设,以期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以美国为例,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4]美国利用向国外输出如此庞大的文化产品数量来增强自己的文化力量,维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进而维护在世界的政治霸权地位,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在国家间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其他发达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也都在采取重大举措来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相比之下,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不仅文化产品输出量小,而且文化影响力有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理解和接受,这种软实力状况与我国的硬实力极不协调。我国要在世界软实力的竞争中不败下阵来,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才能让中华思想之花开遍全世界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而为我国硬实力的不断增长提供持续的软保护。

二、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底气

(一)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各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其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其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各个民族世代奋斗的精神成果,为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养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着继承与创新、传承与创造,既一脉相承,承载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又推陈出新,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化成果。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成果辉煌,就在于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坚持古为今用,在继承前代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着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达到了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每一时代的文化都继承了前一时代文化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略,接着又创新了新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略,不断实现了升华;每一时代的文化都在前一时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新的文化精品,达到了新的文化辉煌;每一时代的文化都在前一时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演化,越往后越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成果、提高了文化质量、创新了文化精神。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但比甲骨文更易应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思想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現在,但我们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几千年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的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历史为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中断,更没有丢掉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而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文化未能抵挡住岁月冲洗,早已夭折。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从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都走过了这一发展轨迹。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主张一脉相承,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创造,这本身就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就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一直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丰富发展了各国文化,实现了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达到了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但一花独放不是春,随着中国文化逐渐传遍世界,一脉相承的文化发展主张将会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形成世界文化创新与创造的大潮,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

(二)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文化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有非凡的气度,也才能汇聚百流、吐故纳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华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直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概,善于与异域文化相互吸收养料,使自己不断发展与繁荣,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样,中国革命红色文化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这样。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整齐划一的,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是情理当中的事,人们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说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259再次以开放包容的外交气度,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中国文化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禀性。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大大拓展了中华文化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实现了中国文化的长盛不衰。事实可以说话,公元前100多年,中国人已开辟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与各国互通有无,达到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沿路各国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中国人已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用我国丝绸换取琉璃、珍珠等物品,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明朝初年,著名航海家郑和远航达7次之多,最远竟抵达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文化与沿途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丰富;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本土儒、道两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比如山西的悬空寺,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著名画家徐悲鸿把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富有中国魅力的写意油画等许多美术流派。“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6]这一文化主流,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不但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三)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很不相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历史文化传统各有千秋,发展道路各有特色,利益诉求多种多样。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伴随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随着政治民主化、科技国际化日益发展,世界各国交往频繁、联系紧密,越来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交往过程中,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矛盾与分歧时时处处有之,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正确对待,是坚持以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来处理,还是以激化矛盾、武力威胁来解决,这就需要以文化固有的价值追求为指导。如果一种文化崇尚利益至上、武力至上的价值追求,那么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来解决利益纠纷,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世界动荡甚至战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假若一种文化崇尚“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追求,那么毫无疑问,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来解决各国交往中产生的争议,不但不会激化矛盾、搞乱世界,而且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纵览世界各国文化,中华文化正是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进了人类福祉。。“以和为贵”意义重大,如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以“以和为贵”为处事法则,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不但不会激化矛盾、挑起事端,反而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增进感情,赢得和谐的国际关系。假如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都能放下架子、摆好姿态,不视民族不同分优劣、不视经济强弱论英雄、不视国家块头大小论强弱,而是坚持以和为贵、求同存异,求和平、谋发展、图共赢,那应该是互相沟通、交往的最佳状态。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追求“家和万事兴”的发展理念,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愿意同所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即使中国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人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法则,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而是一如既往地奉行“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和争端,同世界各国一道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力践行者。

(四)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这在《周易·序封》中早有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在《易传·文言传·乾》中也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要求人的所作所为要符合天道、合与自然、依从天时,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是“好朋友”的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应该和谐相处、友好协作,平等相待、共同关爱,而不能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对大自然盲目地“赶尽杀绝”。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却一味地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实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以满足所谓的幸福生活,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结果是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目前,世界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机,给人类共生共存的地球家园带来了连锁打击,发生了多起生态灾难,人类遭到了无情的报复、吃尽了苦头,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此,恩格斯早就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383习近平积极强调中国文化的主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233事实上, 生活在地球家园上的大小国家多达200多个,如果任何一方不善待地球家园,其他国家都跟着遭受其害、受到牵连,大家已经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生存挑战,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违背“天人合一“的规律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要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治本之策,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休戚与共,彼此理应和睦相处、一起成长,这一主张正好满足了建设和谐与美丽世界的普遍愿望。中国文化坚定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向外广泛传播“天人合一”的文化主张,大力联合各国人民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丽。

三、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思想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延缓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中国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当然会对中国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具体地讲,中国文化对我国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强大的促进或延缓作用。为了达到中国文化促进我国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的,我国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兴盛。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就强调了中国文化兴盛的重大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237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带给一个国家的影响是短暂的、表面的,而只有文化这种精神特质、民族基因,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才是持久的、内在的而且是有力量的。坚定文化自信、达到文化兴盛,对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文化自信增强道路自信,使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国梦能够坚守正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以文化自信创新理论自信,使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国梦能够坚守真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以文化自信丰厚制度自信,使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国梦能够坚守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以文化自信弘扬精神,使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国梦能够拥有精神支撑,这就是中国精神;五是以文化自信凝聚力量,使实现“双百”目标和中国梦能够拥有磅礴之力,这就是中国力量。以堅定文化自信为龙头,带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牢精神支柱、聚合人民力量,从而加速 “双百”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文化这个资产,看似无形却有用,而且作用还不小。常言道:如果一个民族的硬实力不强,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一个民族的硬实力就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软实力就是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思想文化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乏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抗挫力,整个民族就没有任何抵御能力,因而不打自败,苏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具备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不论其块头大与小、经济先进与落后,都能快速有效地凝聚民族力量,以抵御外敌、应对经济危机、应对各种灾难,搓揉甚至衰落后昂然崛起。反之,缺乏自信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整合力、形成不了强大的抵抗力、发展力,难以顶住内忧外患的压力,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生命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无数磨难,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遭遇了无数次攸关生死存亡的危机,但一次次都挺过来了,不但没有消沉、衰落甚至灭亡,反而历久弥坚、生命力旺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发展繁荣、延续生命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中华民族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越接近目标,越容易出现困难和挑战,越容易发生风险和危机,可以预料、难以预料的风险前所未有,正考验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要应对如此复杂严峻的世界形势,必须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而要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延续精神命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文化自信打牢精神支柱、激发精神追求、提供精神动力、生产精神食粮,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抗挫力,自然而然地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目前,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态势,尽管别人“信口雌黄”,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原因在哪里?至今我国都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没有赢得应得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紧跟中国出现的敏感事件,如人权、民主、台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趁机诋毁中国国际形象。西方媒体往往率先发难、先声夺人,对中国形成话语威慑,企图赢得国际话语霸权。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态势,倒逼我国务必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效引导全民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继承并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继续更新和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才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创造高质量、高品位、富有思想深度又具备异域人文气息的文化产品,才能打造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集团和国际传播招牌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宣传好中国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树立好中国形象,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正如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指出:“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9]只有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国际话语体系,大力传播中国文化、倡导中国主张,才能赢得自己应得的国际话语权,摆脱国际失语遭“挨骂”的窘境,赢得各国对中国的欣赏与敬重。

(四)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审视当今世界,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关系。国际间依然存在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别国发展道路的现象,造成了国际间的紧张局势,导致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导致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引起局部冲突连绵不断;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增大了维护世界安全的压力,给人类的前途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越来越贫穷,造成了国家间的摩察与纷争,引起了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一些国家独尊自我文明,自以为自己的文明是优越的,常常居高临下对待其他文明,贬损其他文明,对其他文明带有严重的傲慢与偏见,引起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制造了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导致了世界文明的不和諧;人类一直以来,以征服者、战胜者的姿态对待自然,对自然实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发生了多次重大的生态灾难,让人类尝到了自然界报复自己的苦头,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有一种文化坚定自信、提供指导,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担当这一重任。中国文化坚定自信,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应该受到尊重,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文化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去管,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有助于发扬国际民主、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文化主张“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强调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持续安全,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文化主张“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丈夫兼济天下”,强调在追求自己发展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达到各种文明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5(5).

[3]葛雪莲.从日本“动漫外交”透视中国“软实力”的现状与发展[J].魅力中 国,2011(13).

[4]龚书铎.警惕美国以文化“软实力”西化、分化中国[J].高校理论战线, 2005(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刘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 民出版社,2016.

[9]赵启正.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EB/OL].http://opinion.people.com. cn/GB/51855/4196693.html,2006-03-14.

作者简介:商喜维,女,陕西周至人,作者单位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薛耀晗)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文化自信习近平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标题党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