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初探

2017-07-01 18:25徐洪振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流程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徐洪振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得到优化,网络多媒体进入初中课堂以后,给初中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变化,在“预设目标—创设情境—达标检测”三个基本环节的引领下,新授课型的教学流程研究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21

新授课指为了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应用新概念、定理解答某类数学问题,并将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而进行的一种课型。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有以下操作程序。

一、程序一:“长—探—赏—练—结”五字操作流程

(一)“长”:教师抓住新知识的增长点,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土壤里“长出”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长”要求教师在上新授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寻找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知识点或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土壤”,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料,或用直观的教具创设适合新知识生长的情境,培育新苗。例如在学习“矩形”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根据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教师利用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就变成了矩形,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二)“探”:指探究新概念、新定理的来龙去脉;探究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新概念、定理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例题的讲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师不能简单展示,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知所需要的知识链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材料、时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的经验。在学生解题走到“山穷水尽”的困境时,教师要善于抛砖引玉、明启暗导,使学生探幽析微,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次的解题历程,让学生走进曼妙的数学世界,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探”是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赏”: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

欣赏数学是对学生心灵的洗礼,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最有力的工具。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既要欣赏图形对称的美、奇异突变的美,又要欣赏数学内在简洁的美、和谐的美,还要鉴赏数学发展的美。强调对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欣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数学沐浴,改变对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

(四)“练”: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可以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在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

(五)“结”: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小结,也是对解题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小结。“结”要在教师组织中,由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整理、总结,把所学知识纳入到知识网络,把握新旧知识的“串联”与“并联”,达到深化、升华。“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教师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在“结”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获取构建知识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程序二:“启—导—练—评”四字操作程序

(一)“启”:疑点启发

善教者既要顺应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因势利导,发现学生的疑点,又要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同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导”:引导探究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趣味问题,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解题,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感悟、认知、发展,进而可以创造,以实现提高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目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新生入学,班主任给七年级一班学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宿舍住6名学生,还有10名学生没地方住;如果每个宿舍住8名学生,最后一间宿舍还有6张床空着,你知道七年级一班有多少名学生,有多少间宿舍吗?”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三)“练”:巩固练习

让学生动手练习,以达到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并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巩固练习的内容源于课本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以及习题的变式。通过对数学课本例题、习题、练习题及变式题的训练,并结合对近年中考试题的个例分析,归纳总结出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評”:讲评小结

讲评小结既是这一堂课的小结,又揭示了未知的新的领域,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既要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要对情感态度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周兵.略论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情感[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8):155.

[2] 王建华.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1(4):41-42.

[ 责任编辑 林娜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流程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语文倡导“低碳课堂”策略浅析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