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启蒙阶段儿童规则意识培养途径探究

2017-07-01 18:25欧阳华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欧阳华

摘 要:启蒙阶段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黄金时段,抓住新教材契机,巧妙渗透规则意识;鼓励学生自定规则、自主管理,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拓宽品德教育空间,践行对规则的遵守;设置合理奖惩制度,运用教育智慧巩固规则培养成果。

关键词:品德学科;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1-004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022

2014年1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引用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的“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在上海市社联的演讲中提出:规则意识决定做人的境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而且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培养守法依法的公民,应该从小抓起。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同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12年来首次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了遵纪守法、环境保护、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要求;9月,全国的小学一年级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些都标志着青少年法治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律的浅层表现形式是各项规则,品德学科是培养儿童树立规则意识的必要载体,小学一年级是培养规则意识形成的黄金时段,要讲究方法,多元渗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抓住契机,活用教材巧渗规则

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将班主任工作和新的品德教材《道德与法治》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方面,进行新的实践探究。

(一)梳理课程,理清规则目标

抓住全国品德教材更新的契机,结合一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将相关课题里的重点训练目标列出来,让教师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明晰(见表1)。

(二)立足学情,力达教学目标

启蒙阶段的儿童规则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差,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规则意识。根据制订的课时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力求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每一天》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中两个儿童时间安排的行为对比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遵守作息时间的好处,并借机分析班级里经常迟到的同学迟到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病因,最终做到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三)结合评比,把握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制订各种评比项目:如“你追我赶评比栏”,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师会给予小红花奖励,累积的小红花达到一定数目可以换取自己需要的文具用品;比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书本上会有认识交通标志这样的作业,教师会根据孩子认识交通标志的多少来奖励小红花,这样不仅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更为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提供了内驱力。

二、自主管理,体验内化共守规则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班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让学生自主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能树立起学生的集体意识,为遵守规则奠定理性的情感基础。

(一)自定规则,自信管理小主人

教师可以组织“守则小卫士在行动”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活动一:“大家来找碴”——分享校园、班级、家庭、社会中的不遵守规则的案例,探寻其中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活动二:“大家来帮忙”——设计校园文明标语、制订班级公约,形成小组同盟。最后,号召学生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遵纪守法的小主人。

(二)榜样示范,内化规则多体验

规则的认同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只有通过反复体验渗透,才能真正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实现成长与成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规则,强化已有的规则意识。如“三八为母亲献份爱”活动,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艰辛,从而内心感触到要自觉践行这一规则;又比如 “保护弱小不欺凌”这一规则,通过“失明一小时”的活动体验,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激发起保护弱小、同伴互助的情感。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小学生身上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学校处处是榜样,如评选“乐于助人好少年”,表彰乐于助人的学生;如“守纪小标兵”,表彰各方面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通过评比活动树立了一批小榜样,宣传了正能量,并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愉悦中认可规则、接受规则。

三、拓宽空间,深化理解践行规则

(一)家校配合,统一规则知行易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规则。内容简单明了,富于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三代同堂,共话守则”板块,邀请学生、父母、祖父母、社区工作人员等走进课堂,共话规则。通过环节一“比一比、谈异同——三代比守则”,环节二“说一说、谈感受——有话大家说”,分享儿时记忆中经历的守则的感人故事;环节三“议一议、共成长—— 一起来学习”,分享守则故事,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人生之本,是在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统一执行的,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氛围,倡导班级文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倡导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综合使用多種教学方式,注重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参与,认同规则和法治,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例如在学完《重阳节》一课后,教师可安排一次敬老院慰问活动,学生编排节目为老人表演,还陪老人聊天,来表达对他们的安慰。借此机会,教师可对一些学生对长辈不太礼貌的行为进行不点名批评,教育他们要孝敬老人,不要随意对老人发脾气,教育效果良好。又如在班会课中,可以不定期举行“模拟小法庭”的活动,让学生变换角色担任原告、被告、法官,对不遵守规则的被告进行教育和鼓励,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同时渗透法制意识。endprint

(三)追踪时事,潜移默化明规则

鼓励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 争当“新闻调研员”,多渠道追踪新闻事态发展,深层次了解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影响,重点讲解不遵守社会规则引起的恶果,以此让学生懂得“遵守规则、法纪以自觉为主,要从自身小事做起”。同时,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护航,培养大家从小就形成“遇事找法”的思维习惯。

这一教学设计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品德课堂,深化了学生对遵纪守法的理解。更可贵的是,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参与社会法治生活,在实践中学法、用法,树立了规则意识。

三种做法注重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展开思辨,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四、奖惩分明,智慧育人鞏固规则

(一)建立良性师生关系,做好奖惩情感铺垫

适度的惩罚是保障教育效果的手段,怎样让不遵守规则的学生接受惩罚改正错误,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首要任务就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爱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生从心灵上接纳教师,师生之间才可能有良好互动的基础,奖惩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订立适度奖惩合约,鼓励学生勇于承担

小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与人交往时会习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有时面对批评会推卸责任。对此,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比如,可以在教室一角设立“静思角”,对于多次扰乱课堂规则的学生,可以请他到“静思角”坐下,在教师的守护和教育下,反省自己的行为,勇于承担不良行为应有的后果,表达自己改正错误的决心。

(三)监督支持相辅相成,营造良性竞争氛围

一年级学生刚启蒙,虽然明白了遵守规则的意义,但毕竟自制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家长的监督和鼓励。为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可以创建灵活的激励机制。学校通过班级轮流督查、大队委检查,从卫生、眼操、课堂纪律等方面明确规则和标准,对获评班级给予表彰。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评比活动进行巩固和督促,根据不同表现的分数累计,学生可获得学法守法小公民、维权小卫士、小律师、小法官、法学小博士等表扬卡,并给予奖励,以激励促践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内化和践行规则与法治,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知行统一。

规则意识是法律意识的萌芽,教师要在启蒙阶段的儿童心灵中撒下法律的种子,让其长出遵守规则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屈哨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J].中小学德育研究,2014(3):7-8.

[2] 李坤崇.品德教育的生活体验论[J].中小学德育,2013(9):15.

[ 责任编辑 林娜 ]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探究
区域游戏中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