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的证明
——思故都·顾蒙逊访谈

2017-07-03 16:16秦俭冰岛思故都顾蒙逊金舜华
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观念媒介艺术家

秦俭 [冰岛]思故都·顾蒙逊 译:金舜华

此在的证明
——思故都·顾蒙逊访谈

秦俭 [冰岛]思故都·顾蒙逊 译:金舜华

时间:2017年5月

地点:厦门

秦俭:你保持艺术家的身份至今已超过了50年,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你几乎使用过视觉艺术领域的所有媒介。你怎么看待媒介的问题?

思故都·顾蒙逊(以下简称顾蒙逊):是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确实使用了视觉艺术里的各种方式在工作。1960年我开始在冰岛艺术学院(Icelandic Art Academy)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在画油画、素描。我非常乐于去画油画与素描,但两年后离开学校,我开始尝试其他的方式,然而我明白,方式问题并不是一个人需要去毕生追求的。在我看来,不同的方式只是不同的工具,仅此而已。在艺术家的脑海里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媒介去呈现每一个作品,擅长某种媒介从来不是选择的理由。这也是艺术教育只关注技能让学生很困惑的原因。但幸运的是,这种教育终将过去。媒介本身,永远不会过时。我从来不相信“绘画已死”这句话。

秦俭:在上世纪70年代,你因摄影《情境》系列成为了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你将它们称为“情境”,确指什么含义?

顾蒙逊:原因也许是我不想它们仅仅被看作摄影,虽然它们是。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少数将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有一个困惑——相对那些探索摄影技术的摄影师,当然还有摄影记者而言,他们不是真正的摄影师。所以,我的摄影不再处理照片的质量问题,我的作品从始至终都在阐述诗和哲学。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它们称作“情境”,而不是“摄影”的原因。

秦俭:你曾说你的作品是存在的证据,对此你怎么看?

顾蒙逊:在创作过程中,我不用文字上的想法或是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感受,每次都略有不同。我尝试管理这种感受,直到它成为现实,变得非常明确。我跟随感觉的创作过程如同一个工人完成老板的指令。很难去解释我在感觉中到底找到了什么明确的含义,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是由“意义”(meaning)驱动的。另外,我的阐释只是作品展现给观众的无数种可能性解释中的一种。我常常说: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它是无力的。好的作品有很多的意义——一种智慧,多重含义。

秦俭:从上世纪70年代起,你的照片作品都没有用“情境”命名,每件都有自己的标题。

顾蒙逊:我的作品不是“无题”,有的时候我可能会用这个标题来表达一些特殊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的作品很难找到标题,一个标题可以轻易地扼杀作品。当标题试着解释作品时,就会限制观者的理解。

当我在1997年移居中国的时候,我开始了解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我对他们作品的标题感到非常惊讶。这些中国艺术家们使用的标题总是非常理性,并且总是试图去阐释作品要说什么。我对这些标题非常失望,并对他们总是向观众描述作品的做法感到非常惊讶。我曾经很期待中国艺术家能够进入老子的思想,《道德经》是我最爱的书籍,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说是我生命里的“圣经”。

秦俭:在作品中,你常常反对合理性,你也反对解读艺术作品吗?

顾蒙逊:是的,我反对艺术作品通常意义上的理性解读。它总是来自于标题的含义,或者某个艺术界的专家所言,这是一种常见的人们“消费”艺术的方式。我希望人们用自己的眼睛看我的作品,如同聆听音乐般聆听作品,而不是用不完美的语句去尝试解释所见的一切。这不是欣赏艺术品的好方法。艺术品大部分有感而发,理解艺术品的最佳途径是感受它,像感受音乐一样。

秦俭:艺术家天生有特殊的感受力吗?

顾蒙逊:所有人生来都有强大的感受力,一个新生儿几乎只有肉体和感觉。但我不认为有人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家在他的生命中所做的就是提升他的感受力(同时也提高他的技术),这是艺术家的主要工作。感受有很多层面,有的简单,另一些更高级或更复杂。这让我想起一位中国的古典音乐指挥家曾说的话:“当我21岁的时候,在音乐中,我只能感受并表达一种悲伤;32岁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并处理忧郁的7种不同形式;现在我41岁了,我可以感受并创作11种不同的悲伤。”我曾经说过:感受比知识更精确,也比语言更精确,除非语言成为了诗歌,因为在诗歌中,语词的意义超越了一般意义,创造出可以被感知的理解。

秦俭:让我们谈谈艺术中的象征主义。自20年前认识你来,你总是反对艺术中的象征主义。

顾蒙逊:是的,我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真实的故事。许多年前(可能是20年前),我去桂林旅行,去看看那儿的山水,作为外国人,我雇了一个导游陪我四处转转。但是每进入一处景点,导游总是开始说山上能找到的确切造型:看这里,有三个变成石头的公主;抬头看,那里有一只大龟;那里是佛陀的浴室,如此种种。最后,我不得不告诉她,不要和我说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的任何具体形象,因为对我而言,这会毁掉美丽的风景,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和感觉去享受。

秦俭:另一点在我认识你的时候就听你说起:在我的艺术中,我拒绝使用观念。所以你在过去三四十年中的作品没有丝毫地基于一个观念?

顾蒙逊:对,我在创作的过程中避免使用观念。我的每个作品来源都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产生于观念之前。观念只是一个工具,没什么新的东西。我可以告诉你,这一立场让我感到相当的孤独,因为艺术界的所有人都在追逐观念。我不这么做。

关于这个现象我更多的想法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在全世界,观念被严重地高估了。如果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快能得出结论:我们存在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生、生活和死亡,其中没有一个是依赖于观念的。当母亲怀上了我们,他们中99%不是先产生了观念,然后才生育我们。当我们去爱、去感受的时候,我们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也和观念无关。我们没有选择爱上谁——这是自然发生的。我听过的最荒唐、愚蠢的事情就是:选择你的朋友。我们成为朋友——没有选择、没有观念。最后一点是死亡,我们中极少数的幸运儿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数学》(Mathematics) 思故都·顾蒙逊 1979年

《微粒》(Molecule) 思故都·顾蒙逊 1979年

猜你喜欢
观念媒介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健康观念治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