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斯主义对电影海报设计的思考

2017-07-03 14:48刘俊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孟菲斯设计师艺术

刘俊

孟菲斯主义对电影海报设计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Movie Poster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phisism

刘俊

2008年第10届国际体育电影节宣传海报

Scott Woolston设计的《FRANK》电影海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风格进一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孟菲斯主义风格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思潮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及转变给现今的海报设计带来了有关图形图像的别具一格的启发。本文将以孟菲斯主义风格为基点,结合当前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分析并探索电影海报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Memphisism is a part of the postmodernist art design ideology. It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bring unique inspiration on graphic images for today’s poster designs.

后现代主义艺术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对于追求自由,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的基本思想,是力求在艺术创作中颠覆传统、敢于突破的表现风格和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构建视觉风格,并探索新的艺术组合方式。

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力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孟菲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集团。由于孟菲斯不仅是埃及古城的名字,同时也是美国以一个摇滚乐而闻名的城市名,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和其他7名年轻设计师以这个既包含传统文明,又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名字来命名,开始了一系列的创作。此后,孟菲斯流派的设计师队伍逐渐扩大到了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及日本等地,成为影响西方社会设计潮流的重要力量。

曾有人认为:假使说罗伯特·文杜里等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第一轮冲击波的话,那么“孟菲斯”则是冲向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二次浪潮。孟菲斯设计师们在设计实践中总是竭力表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涵义,或者天真自然,或者矫揉造作,或者滑稽幽默,或者怪诞离奇,使产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由此派生出关于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的独创性来。

而电影海报的艺术设计在经历了传统绘画艺术与计算机技术变革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一步受到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影响,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趋势。

一、艺术风格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

回顾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不仅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其风格和功用也从简单介绍电影相关内容的招贴画,逐步变成一种平面设计的艺术作品。设计形态不再流于早期的手绘表现,而逐渐具备了设计的意识。并且这种设计感与作品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艺术与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先进入到大众的视线中的是手绘海报,以刻画影片内容,展现具象及写实的人物形象,描绘电影中的重要场景等角度为主。例如,1939年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导演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其海报就是以火光冲天的亚特兰大为背景,上半部分以夸张鲜明的特写笔触展现了英雄怀抱着美人,暖色调强化出两者之间的浓烈爱意。

此外,不得不提及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导演的旷世巨作《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这不仅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海报设计的视觉呈现方式也被后人铭记在心。男主人公凯恩的半身像,配合低饱和度的影调效果,厚重的色彩与影片表达的深刻思想完美结合。而在美国拍卖中获得69万高价的是德国艺术家海恩斯·舒尔茨·纽达姆(Heinz Schulz-Neudamn)在1927年为经典默片《大都会》(Metropolis)专门设计的首映海报,画面采用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用机械化的几何线条与黑色搭配古铜色的冷峻色块来营造未来世界的感觉,不仅表现影片的内容,也极大深化影片的主题,这幅作品在艺术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电影海报设计的经典案例之一。

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也表现出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发展形态,均有对国画、版画、水粉、剪纸等传统艺术的借鉴和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1959年出品的电影《林则徐》海报,国画的技法将人物的英雄气概展现无疑;又如电影《小街》的海报,运用了国画的写意表现特色,简单并且形神兼备的黑白虚实对比,形成了强烈而又不乏意境的视觉美感。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与当时的艺术流派、思潮等紧密结合,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一方面,艺术风格的视觉表现不断地丰富了电影海报设计;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海报的传播,使相关的艺术形态也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延伸。

二、时代发展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

1.摄影技术对电影海报的影响

乱世佳人电影海报

无论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科技发展的角度,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的发展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电影海报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使得设计在视觉表现上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与变化。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 MacKenzie Ogilvy)所说“照片代表真实,绘画代表想象,想象的信任度要更低一些,所以照片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是绘画形式的三倍”。现代电影海报大多以电脑结合摄影的方式呈现,不过虽然计算机技术为版式、色彩、构图等方面带来更好的便捷度和更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但伴随而来的,是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语言的过于单一。即使偶有传统绘画风格的表现元素,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海报设计师与电影制片人愿意用人物摄影的海报来表现和传播电影作品,因之便捷、快速、高效,写实意味浓厚,却少了几分艺术风韵及值得玩味的变化。

2.“读图时代”对电影海报记忆的消解

电影作为时代发展的缩影,电影海报也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时代特征、文化潮流和人文情感的发展趋势。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个色块、一款字体、一种版式特征都将电影归纳成一种独特的记忆符号。

伴随电影的热映,那些被设计师用心表现的电影海报使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可以无时无刻地通过不同的移动设备得到第一手的影视资讯,智能手机app软件的通知推送,或是社交软件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每天接收图形图像的频次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快捷多样。

数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的电影海报迅速地涌入人们的视线,同质化的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纷至沓来。这一现象导致人们从以往对于图形图像的好奇、热衷,逐步发展成刺激度的不断降低,使得对于图形的记忆本身也变得相对麻木。加之电影海报设计并未如电影本身一样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使人记忆犹新,因此海报在宣传效应、吸引效应及冲击力上较之以往也都大大降低。

公民凯恩海报

百事上海时装周限量罐

索扎斯设计的卡尔顿书架

三、“孟菲斯主义”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

在电影海报发展初期,海报设计师对于艺术和审美的高度追求,使许多具有艺术美感的海报至今都被人们奉为经典艺术作品。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报设计师的“门槛”也变得更低,计算机操作能力因其“应用价值”在无形之中比艺术想象力、文化修养、审美品位等“非应用型”的内涵建设更被受到重视。殊不知,对艺术发展思潮和流派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设计本身能产生巨大的启发和影响。“孟菲斯主义”之于电影海报设计就是如此。

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遇到了时代的“瓶颈”,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无疑对其发展有更多的帮助和思考。

如今的时代特征正是一个物质丰富、视觉化资源饱满的社会。人们选择的余地越多,也导致了选择的困难,或者说对固有形式形态的麻木。因此,在视觉上追寻打破常规格局的意识形态,更容易被记忆、被采用。

早期孟菲斯主义的视觉表现主要体现在家具类的产品设计上,颜色大多采用一些明快、鲜亮、高饱和度的不稳定色彩,例如粉红、粉绿等。图形图像也打破了写实或者具象的形象,利用抽象的图案作为主体要素。另外在材料运用、装饰性和综合性上也都展现出新的观念和手法。

“孟菲斯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它不仅是一种视觉表现的形态,更是一种开放的现代化的设计思维模式。它影响和启发后人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想象力的突破,给人以新的启迪。

例如,时装界的“孟菲斯主义”风格视觉元素案例比比皆是。它对色块的呈现,对图形构图的多元变化,用成衣展现人的独特性格,此外,配饰、家装、电器等领域也有鲜明的“孟菲斯”式的视觉表现。2016年百事携手上海时装周,推出了一款孟菲斯风格的罐装可乐,打破传统的配色规律,将明亮的黄色与亮粉色,黑白的装饰风格揉合在一起,在复古与怀旧的气息中传递着个性化的视觉特征,不仅与当季的时装周主视觉的创作风格相呼应,自身形象的开放特质也从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2008年第10届国际体育电影节推出了一款相当与众不同的宣传海报。画面中间有一个眼睛,四周围绕的简短却颜色丰富的线条,线条从远及近靠拢到眼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一度成为当年最具创意的电影节海报之一,这种打破传统式的风格传递出了一种对画面变化的“信号”。

另外,一些对传统、刻板视觉风格表达不屑,愿意去表现自我个性情感的青年艺术家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们通过对电影海报的改版,将之前平淡无奇的画面通过其自由、夸张、大胆的变革,建立起新的视觉感受,并通过发达的网络传播得到快速的展示。英国设计师Scott Woolston曾给电影《FRANK》设计过一系列的海报,大胆的颜色与大块的简约图形,不再局限于表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诉求,更传递出设计师自身对于电影内涵的认同和理解。

事实上,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电影海报设计不仅是信息传递,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画面,更应该强调海报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而“孟菲斯主义”也恰恰符合这种“对于物体内在灵魂的挖掘与自身内涵的思考”。

电影海报设计在展示其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追求一种装饰感、风格化、情感化的综合表现,“孟菲斯主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视觉风格将极大地帮助或改变原有的电影海报设计,而催生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如此一来,一款优秀的海报设计一方面能成为电影发行、上映前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也能更强烈地抓住观众的内心,增加消费者对于电影的好奇感和认知度,这种借由海报的审美品位而相对细分下的观众,也更容易在电影作品中获得期待视野与情感共鸣。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第一版,新世纪出版社,1998

〔3〕韩巍:《孟菲斯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

〔4〕索理,齐霞:《论电影海报设计》,装饰,2006.11

〔5〕董占军:孟菲斯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思想,装饰,2002年第4期,第17页

〔6〕方怿:电影海报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与设计,2009年第3期,第71页

猜你喜欢
孟菲斯设计师艺术
孟菲斯风格设计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小小设计师
秋日物语
设计师访谈
纸的艺术
设计师的存在
Live In Memphis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