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艺术语境中的新表现

2017-07-03 14:48王琼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花丝首饰立体

王琼

传统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艺术语境中的新表现

The New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Filament Process in Jewelry Context

王琼

图1-1 苗族传统花丝首饰

图1-2 苗族传统花丝首饰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jewelry art, the traditional filament process enjoys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new exploration and challenge. The filament process should achieve modern design expression on the basis of awareness of its own value and existing problems.

花丝工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承。从商代开始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并在历代皇家贵族的扶持下,曾达到过极高的艺术水准,留下大量传世经典作品。清朝末年及新中国成立后较长的时间,也因社会变革等诸多原因,一度走向没落。

笔者通过对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传统花丝工艺的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以黔东南地区为例,分析苗银花丝在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制约性问题及其改良和创新的可能性。了解到贵州、云南当地的苗银花丝作品,大都是手工完成的,制作考究。一件花丝作品往往要经过拉丝、压丝、搓丝、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焊接等工艺流程,是金银工艺中繁杂缜密、制作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工艺。

然而,花丝艺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设计知识,他们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手艺,经验多来源于祖辈的积累以及后天的实践;作品款式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更多的是沿袭,造型多以平铺与堆垒表现传统图案纹样,设计繁琐,并缺乏创新,更缺乏现代设计理念的体现。

在现代首饰艺术的语境中传统花丝工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花丝工艺实现现代化设计表达的前提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却拘泥于传统;创造了很多经典款式却款式沿袭,缺乏突破和创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却设计理念陈旧,缺乏现代感。

西方现当代首饰艺术的大发展给中国的首饰设计师、艺术家带来思考,当现代首饰设计理念碰撞传统花丝工艺,一场实验性、开拓性、革命性的花丝艺术设计实践已经开始。

1.现代设计手段的运用

现代设计中“线”是表现力极强的基本设计元素,线的长短、粗细、形状、排列方式等的变化会凸显出线的不同性格和张力,形成你想要的线的表现力。贵州传统花丝工艺中的用线也会通过线的粗细对比、线的形状变化寻求作品的微妙变化,从而使线的密集呈现中不呆板,有节奏,有重点。如图2为笔者赴贵州黔东南地区考察并学习花丝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图片,开始制作的第一项工艺就是拉丝,根据作品需求将一般的金属丝材一遍一遍渐进式的拉制成各种不同粗细的丝线足量,通常需要0.25-0.4毫米直径的细丝为主,故耗时耗力。作品的外框会选用稍微粗一点的丝来增加对比,使作品稳固性良好,同时结构平衡,也使主体丝材部分更加细腻。接下来就是改变丝的形状,一件作品中往往需要三种左右形状的丝材,常用的有圆丝、扁丝和螺旋纹丝,借助拉丝板、压片机、搓丝工具等帮助完成。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创新改良之前,必须了解整个工艺的过程,需要保留花丝工艺的核心特性,突出其对于线条的极致表现力。

图2-1 花丝的制作

图2-2 花丝的制作

图3-1“心丝”系列 李桑

图3-2“心丝”系列 李桑

图4 李桑 归·谧

现代首饰设计语境中设计师尝试通过线的排列和转换,抽象和提炼,模糊具象及传统的标志,概括成最为纯粹的点、线、面的探讨,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其气质特征但并不改变其主要的成型方式和花丝工艺的视觉特征。如李桑老师运用花丝工艺开发了一系列首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如图3所示,作品简洁、大方充满了现代感,并没有对工艺本身做大的改动,却巧妙地保留了花丝工艺的精髓而赋予其更时尚的特质。这个系列的作品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检验,得到一定的客户群体的喜爱。

随后她又在这一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花丝与线与立体成型的关系,从平面到半立体再到全立体,将设计基本元素的运用进一步向现代首饰艺术语境发展。如图4所示,作品在项饰平面形完成后采用对金属片状结构的弯折、锻敲工艺塑造其立体外型,要求花丝部分必须结构排布紧致细密,焊接牢固,方可采用金属弯折工艺。整件作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线的语言运用得淋漓尽致,作品外形的结构流线型自由扭转,自然且轻松;作品的内部又用细腻的丝线微妙变化,构建起作品的内蕴。这件作品是花丝工艺与线的一次完美对话。

2.强调花丝的流畅飘逸

花丝作品主要由飘逸的线条构成,顺其自然的线的流畅、逸动会带入作品,在一些外形设计的配合下会更加凸显。传统苗族花丝工艺在这方面很少刻意地表达,更多的则是用线的聚集形成一种较为扎实的结构感受。而当代首饰艺术家会从工艺本身的背后探寻工艺的源头,或者是凝结在材料和工艺背后的精神,剥离具体的形,呈现不一样的花丝。如图5所示是中央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张凡老师的首饰作品《衍》,运用中国传统的金银细金工艺(花丝镶嵌)表现现代首饰艺术题材,且不失皇家花丝的气韵与流畅飘逸。作品以生命的繁衍为题,意旨传统工艺同现代首饰设计的交融,发展和演进。

3.立体形态的发展

一方面鉴于首饰的佩戴性要求,另一方也因其成型工艺首先必须是由线弯折、填充成平面,因此我们看到苗族地区花丝首饰的形态特征以平面或者平面上小的结构面在立体方向的小幅改变。因此在我们的常规观念中,花丝首饰是纤弱的,是小巧的,不可能探讨更多的可能性。然而,首饰艺术家总是可以打破常规,让革新的观念引导首饰艺术设计和创作,挖掘。

图5 张凡作品

图7 《变换》系列 朱鹏飞

图6 《撒拉弗的影子》郭新

工艺、观念、设计的极限,从而拓宽了首饰包括花丝首饰的范畴。图6为上海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主任郭新教授的首饰挂件作品《撒拉弗的影子》,约高15cm直径约10 cm,作品采用大尺度且三百六十度旋转的立体呈现方式,采用飞扬着的翅膀为基础单元形,每片翅膀采用花丝工艺按照传统的成形手法平面成形,但放大的尺寸让原本小巧的花丝变得舒展、张扬,再采用焊接的方式将每一片翅膀围绕中心轴旋转焊接,使得作品富有气势,但花丝工艺线条的疏密排列还是给作品轻盈的感觉,符合正在起飞的翅膀的形神状态,灵动且有力,不会使作品因尺寸放大而显得笨拙。“撒拉弗”乃是日夜呼求“圣哉、圣哉、圣哉”而生生不息的天使,他们代表了上帝的祝福与同在。艺术家巧妙地借用花丝工艺生动地表现了象征着希望的徐徐展开、振翅翱翔的翅膀,来呈现她心目中的信仰。

金属工艺的立体呈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不违背花丝成形工艺的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地借用和发挥,以改变原有花丝工艺拘谨、单一的呈现方式,改变呆板的小幅度的堆叠感。如图7所示,朱鹏飞的花丝作品大胆探讨花丝在立体空间建构方面的可能性,由一块块几何形的块面焊接、拼接成一个个独立的立体单元,甚至将一个一个独立的立体单元通过铆接等方式组合成一个更庞大的立体构成。实现了传统花丝的大突破。

4.与多元材料的结合

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在最大范畴内拓展了首饰的能指和所指,首饰的艺术蓬勃发展完善和丰富了我们对于首饰的定义,带动了首饰这种艺术载体的全面革新和多面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传统首饰材料向多元首饰材料的过渡,这其中包括传统首饰材料如贵金属、宝石等与非传统材料的结合,也包括新型材料的全面使用。我国的传统花丝手工艺在现代首饰艺术的语境中一定会遇到挑战,迎来在材质上的创新发展。多元材料和花丝工艺的碰撞与融合也将是我探索的重点。

图8《枯》 朱莹雯

图8所示为东华大学朱莹雯老师的作品,采用花丝工艺与纸工艺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她手中的花丝,依然沿承传统花丝工艺的成型原理即扎实的外边框内部填充纤细、柔美的银丝。但巧妙的是她的作品外形边框更加自由、抽象,不受具象的形的限制,这套作品的外形更像是国画的笔墨,有一种行至哪里心至哪里的收放自如。也因为外形的放开,内部花丝的填充也节奏更加灵活多变。让花丝部分有一种轻快的心情感觉。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与纸的结合,她将纸用特殊的烧焦处理后模拟出一种干枯的状态,就像秋风送火燎原,两种完全迥异的语言碰撞,寓意重生、希望。让花丝的美感语重心长地呈现出来。在功能方面更是由于纸和花丝都比较轻盈,所以这套作品是一套非常适合佩戴的花丝当代首饰作品。

小结

花丝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和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思想哲学,不断地吸引着设计师们对传统花丝工艺文化的神往。花丝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项文化遗产,它有理由更好地传承下去,只不过它将与时代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需要在现代首饰艺术语境中推陈创新、大胆尝试。

猜你喜欢
花丝首饰立体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念个立体咒
增密对玉米花丝受精结实能力及衰老进程的影响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立体登陆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