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不妨多生枝

2017-07-05 00:51汪志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笔者

汪志朋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文言文知识点必须要讲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共识。然而,文言文教学的低效却也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所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老师重视文言文和学生畏学文言文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难解的矛盾。筆者认为一味地强调文言知识的填充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文言文由于历史久远,很多语法和词义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出入,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知识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韩愈《师说》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不懂自然会带来理不清的连锁反应。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老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刻板的模式,那就是根据大纲要求,从文言实词到文言虚词,逐词解说,从一般句式到特殊句式,句句落实,从句子翻译到文意疏通,最终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又由于在文言文知识积累上,老师处于绝对的优势,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纵横捭阖,连篇累牍,而学生在讲台下只能望洋兴叹,浑浑噩噩。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容如果无法形成体验,那学习便如同隔靴搔痒,不得其法,所学的知识也只能是过眼云烟,挥之即去。

笔者结合几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得失,尝试着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在传统的文言教学的节点上,从多个角度生发出文言教学体验的枝节,从而探索出一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路,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注体验,展现给学生不一样的文言世界

我们学习文学,认得更多的字绝对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首先应该将其定位为文学教学,而非等同于英语的语言教学,须知所有的文言知识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形成感受,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美国当代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诺曼·霍兰德也指出“文学就是一种体验”,文学的学习应该是对于一种生命美好境界的向往和体验。这与教育学上体验的观点是相吻合的,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体验就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教学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用怡情代替说教,用悦纳代替填鸭,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只看到其中无穷无尽的实词和虚词,望而却步,也可以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智慧的冲撞和感情的脉动,沉醉其中,个中分寸,全在老师能否认清“学生可以从文言文中体验到什么”这个问题。如笔者在教授《诗经》这个篇目时,并不急于进入文本,而是首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写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接着把这些观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投影出来。当大家看到自己的观点被这么郑重地展示在往日严肃的课堂上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接着笔者用鼓励性的话语告诉学生,他们之中很多人对于爱情的见解都是很独到的,其中的一些观点甚至与中国诗歌源头《诗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生很快便进入了状态。又如在教授《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抓住孔子对冉有“求”这一称呼,引导学生体验在名字称谓上所蕴藏的情感好恶,这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接着又让学生继续从文本中找出含有生活智慧的语言,往日在学生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因为有了生活的体验做铺垫,马上显得平易近人,甚至有学生下课后就学会了用文言文相互调侃。

孔子有句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文言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在培养他们“乐之”的心态,在学生和文言之间搭建一条桥梁,给学生以信心,也给学生以兴趣,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接受文言文,或者说接受文言文中那流传千年的优秀人文。须知,文化的密码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只是需要真切的体验才能被唤醒。上述两节课之所以受学生欢迎,也正是因为找准了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言世界。

二、运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文言思维

当然,必须认清的是,文言文的学习要想生发出真切的情感体验,文字的解读绝对是不能回避的一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让他们形成独立阅读一般性文言文的能力,依旧是文言文课程的节点,也是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言文课就必须上成语法课,甚至是简单的灌输课。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结果。他认为智力不是个体先天的内在特性,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皮亚杰看来,行为是关键。反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所提供给学生的文言环境除了课堂便是课本或试题,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交互几乎为零;而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不断在课本上对语言知识点进行标注或反复背诵名句名段,几乎找不到可供学生形成学习体验的更多的形式。

看清楚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有了方向。笔者认为,改善文言文学习环境,丰富学生文言学习行为,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文言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预留出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一个成语,众所周知,汉语中很多的成语都脱胎于古文,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其中蕴含的文言知识和生活智慧却是很丰富的,因为要展示,学生必须借助词典或咨询老师从而完成对成语意思的理解,这对于学习者是第一重刺激;又由于要给同学讲解,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或生活体验,用通俗而有逻辑的语言为大家展示,这是对学习者的第二重刺激。在多种行为的综合刺激下,学生的文言思维在行为体验中得以提升。在讲到文言实词词义探究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以字形辨字义的方法,笔者专门给他们展示并讲解了篆体字,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结构的巧妙,当一个个篆体字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都很有兴致地猜测其与现代汉字的联系。而为了让这种学习的体验更为持久,笔者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篆体字创作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可以是一首唐诗或宋词,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然后收集起来在班级里面展示,教室马上就被一种浓浓的文言气息所包围,就这样,以艺术的方式,文言的知识深入了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完文言特殊句式后,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求每天由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句所接触的课外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并且清楚地标注出这个特殊句式的类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多展现自己的知识能力,也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特殊句式上的掌握情况。在早读课上,同样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把以往早读课单一的读课本扩展到了读经典诗文。让每个同学都购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通过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每天25分钟的诗文陶冶下,力求让学生多一些文言的感受,从而更容易进入到文言的世界。

文言文要形成体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以致用”,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不仅可以学,可以背,更可以用,而且如果用得好,还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而这个指导学生“用文言”的过程,就是关注学生行为,从而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过程。比如,在讲写作的过程中,笔者特别向学生介绍了文章引用古文所带来的神奇效果,让学生了解到一个简单的句子,如果有了诗文的点缀,那么表达的效果就会上一个台阶。在平时写作讲评的过程中,对于引用了文言诗文的作品,笔者总是大力地表扬,哪怕这个同学的文章总体不是很出彩,但只要有一个句子引用了古诗文,笔者就不遗余力地给予表扬。这样做的结果是带动了一批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关注与留意,在摘抄本上,越来越多的优美的古诗文被同学们收录其中。渐渐地,一些学生的文笔开始变得优美,作文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以下是笔者所教班级部分学生引用古诗文的一些文段,从這些文段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言诗句的一些独到的理解。

“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围墙处有鲜花簇拥,在烟雾、星点、月影笼罩下的空中楼阁,是李乐薇的净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寂寞中拥抱生命的美好,萌发出曼妙的激情,是海子的净土。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松间,清泉缓缓流淌着“空山新雨”,是王维的净土。从古至今,时光荏苒,有多少人为心中的净土而驰骋,飞奔?又有多少人甘愿坠入灯红酒绿的世界,醉生梦死?

高一(13)班 曾旖琪

月,总是静静地挂在天边,柔和地散发着光亮,寄托着诗人的幽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爬上一座山,寻一条小溪,沿溪水走到它的源头,再找个地方坐下,看那一汪清泉缓缓流向远方,欣赏月光下的景色……这是月带给王维的宁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买一壶酒,邀明月同饮,于孤独中感受月光的抚慰,这是月带给李白的沉醉。望着那高悬的明月,回想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留恋处,又有谁会想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与悲凉?

高一(14)班 刘杰峰

一轮皓月,照映了今人,也照耀了盛唐的诗歌。她倾泻在氤氲的海面上,催生起了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祝愿;她流淌在松间的清泉中,勾起了王孙自可留的曼妙遐想;她照见了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见证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心酸。是月因诗而蕴含了多种寓意,还是诗因月而多了几份美丽呢?

高一(14)班 黄敏琳

三、深化体验,从读文言文到读人文书籍的扩展

教材的文言文,既是范文,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引文。当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熟悉后,如果仅仅止步于其所掌握的文言知识,那这种体验依然还算不上深化,至多只能说是表层的体察。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产生更多的感悟和思索,扩展人文书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放弃了课外阅读的阵地,一方面使文言文的学习枯燥,一方面也使学生错失了发展能力的机会。扩展阅读不仅是深化体验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所以,笔者教授文言文时往往将多篇文言文纳入到一个主题类型中教授,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并理解了文言大意后,便给学生开列一些相关的书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素材资料库,资料库以摘抄的形式定期上交检查。如在教授《诗经》时,让学生购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诗经选读》,在课堂中不断地穿插同类型的诗歌,或者同类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接受更多文言现象的刺激;另一方面,还让学生购买了《最美不过诗经》《诗经是一枚月亮》《诗经往事》等感悟和赏析类的书籍,在文言文教学中插入现代人的深刻感悟,打通古今,从而让学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在教授《孔孟两章》时,让学生购买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让学生摘抄其中自己有所启发、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的经典语句,并且形成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为了让经典的学习更具趣味性,还让学生购买了《蔡志忠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系列·论语篇》,在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和诙谐的语言中,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文言文教学如果依然固守旧有的模式,不从学生的实际体验中生发出枝节,注重学生“行之”的体验,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只能是味如嚼蜡,食不知味,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以上是对于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高中文言文课堂带来一些思考。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笔者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