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无奈

2017-07-05 15:11尹宗国
醒狮国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舍人中书金粉

尹宗国

明朝有两项很伟大的发明,一是规定老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赴京城治罪;二是将贪官“剥皮实草”。叶子奇《草木子》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以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即贪污受贿数额在六十两白银以上的官老爷,要被剥皮制成稻草人,以儆效尤。这样恐怖的创意,似乎源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仇官”情结,同时源于他对元朝灭亡的反省吧,“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因此他主张以猛治国,刑用重典。

可以说,明太祖的反腐败力度,为古代皇帝之最,但结果呢?却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反腐败越腐败!尤其是在他死后,大明王朝,贪官遍地,贪污之术,五花八门。最可叹的是,竟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专门揩皇帝的油,这,就是所谓的“金粉世家”。

事情要从头说起,明朝的中央机关中有一个小部门,叫“中书科”, 在里面上班的人称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的官阶为从七品,即比县令还低(县令一般正七品),一共有20人。这20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上翻译图书、刻官印、抄写经文以及为皇族人员办理花名册等等。中书科虽然也属于中央机关单位,但无权无势,工作也跟百姓百官没关系,所以,没人怕也没人求,是个冷衙门。

史称“明朝官俸为历代最薄”,中书舍人的俸禄则更薄,每人的年薪只有八十四石,按粮价折算下来,相当于今天七千多块钱。换言之,月工资不到六百元。这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的标准,此后直到万历朝,近二百年没有上调过。按理说,这样的收入水平,是难以维持一家老小在京城的生活的。然而,中书舍人们却没有一个辞职,反而干得特别卖力,到了嘉靖王朝后期,更有一些新科进士千方百计地走后门,争抢着去干从七品的中书舍人。那么,这其中有何奥妙呢?

原来,在皇宫里写字也可以发财!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中书舍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贪污,而其贪污之术也很奇特,那就是利用替皇帝抄抄写写的机会贪污用来调墨的金粉。正所谓富贵帝王家,皇宫里几乎一切都讲究雍容华贵的,写个字也要珠光宝气,因此就少不了金粉。写字之前,太监先端上来一盘朱砂,一盘金粉——都是调墨用的。中書舍人便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杆毛笔,在金粉里蘸来蘸去,笔也坏了,笔上的金粉也蘸饱了,这支坏笔就“不得不”被淘汰,可以名正言顺地放进另一只手的袖筒里了。然后再摸出一杆笔,再使劲一蘸,笔又坏了,再塞到袖筒里。

如此这般,蘸坏十几杆笔以后,他们才会正式书写。等回到家里,把那些坏笔拿出来,每杆笔上都蘸满了金粉,抖干净,包起来,交给钱庄去熔,一个小金锭就出来了。有时金粉偷得多,一次就能弄个二两重的小金锭,而这二两重的小金锭,等于好几个月的工资了。正是因为这种额外收获,让这些大明官场上的“贫困户”,轻松地养活了一家老小。

而在嘉靖皇帝朱厚熜上台后,中书舍人突然成了热门职业。因为嘉靖特别崇信道教,整天梦想着白日飞升,为了表示他的虔诚,就常常要求中书舍人们替他抄写《道德经》,抄经所用的墨汁,可不是普遍墨汁,而是用朱砂和金粉调配的墨汁。据记载:每抄写一部《道德经》要用掉900两金粉,事实上,只需百两便足矣!而之外的800两呢,自然是进了中书舍人的袖筒。而或许,是和在旁监视的太监平分了吧。

投入的是严刑峻法,产出的是贪官污吏,这对大明王朝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剧和讽刺。那么,是谁制造了“金粉世家”?是谁让腐败一茬又一茬?追根究底,太祖皇帝似乎难辞其咎。为何这样说呢?有道是:“千里来作官,为的吃和穿。”但他定的“低薪制” 好像让那些官吏们活不下去,“斯文已扫地,谁个还要脸?!”于是,贪污受贿也就理所当然了……

猜你喜欢
舍人中书金粉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金粉世家》:现代版“红楼梦”的乱世悲歌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从二次金粉中提取金、碲、铂、钯、硒工艺研究
金粉硝浸提纯液回收利用研究
金粉朝暮,西亭燕归
一字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