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镇化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7-07-05 09:17扈照轼
经济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扈照轼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在逐步推进的同时,面临着城市规划顶层设计的挑战。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多地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相同步。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镇化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镇化在助推中国经济,特别是拉动内需的引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城镇化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也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数据,到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中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是强力低成本推进的结果,目前的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型模式。这种低成本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公共服务质量低、基础设施建设低等等方面。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不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有城无产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土地产出率也比较低。这样悬殊的差距违背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集中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浪费、房地产过度开发、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化建设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泡沫。脱离实体经济和产业单纯追求城市面积扩张,不仅为技术、资金、人力流动设置了高门槛,最终将带来房地产泡沫。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能源消耗非常大,城市建设行为过于分散,城市呈现出被割裂的空间形态。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可以说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规划。以领导意志决定城市规划的现象在国内非常普遍。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城市规划没有连续性,缺少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与整体发展、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造成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和城市发展的雷同化,城市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与此同时,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步伐,形成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我們知道,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应该有一个长期稳定统一科学的城市规划。而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以污染资源环境,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应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出发,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合理有序配置城市资源,科学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不能简单地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应该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增长是如何定义的呢?它一般是指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GDP和GNP。而且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资本形成、技术变革与创新,例如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平等化程度、教育质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资源环境成本等等。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的是一种以重视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重工业中又以钢铁工业为中心,轻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长期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为代价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投向了重工行业。而且主要分布在重工行业的国企。现在看来,曾经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如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光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的难度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

二是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例如近年来的高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扩建城市地铁、飞机场和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等等。中国基本上用完了很多发展的比较优势——要素成本、人口红利、环境空间等。

三是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0.474和2013年的0.473,到2014年有所下降,是0.469,2015年是0.462。2016年是0.465,比2015年提高了0.00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由此可见,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劳动报酬的提高没有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因为它不依赖市场需求的引导,而是依靠行业内部的自我消费,政府能够贯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例如地方政府集中投资政府所推动的重大项目,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产业结构的问题。

五是经济发展简单地依赖投资规模的增长。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总是争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整个经济主要由投资拉动,也就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这样形成投资热,造成信贷膨胀,形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预期。这种数量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但却缺乏可持续性。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如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失衡,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经济周期性波动明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高,二元经济特征较为突出,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地依赖投资规模的增长,而应该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这样,客观上就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相关建议

那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它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变革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依靠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经济增长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资源的短缺,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如果再继续增加投入,只能导致规模效益递减,出现高投入、低出产,高耗能、低效益的局面。这样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坚持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应该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协调经济增长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适应。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多年,我国经济得益于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化,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2012年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由8%调整到7.5%,到2012年底GDP同比增长7.8%。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整,到2013年底GDP同比增长7.7%。2015年在各类稳增长和调结构政策的作用下,2015年底GDP同比增长6.9%。2016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有序地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GDP同比增长6.7%,处于合理运行区间。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将给我国经济发展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便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到更多地重视国内消费的转型。可以说,降低经济增速,追求的目标从规模和速度转向质量和稳健。积极推动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在产业政策上,应该大力发展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其次优化产业组织政策,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第三优化区域产业政策,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制定和完善战略产业的扶助政策及其过剩产业的调整政策,提高“绿色GDP"产能;第五通过市场主导的资源分配,提高资源配备的效率。从而实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协调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为各个地区提供公平的市场竞爭环境及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五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不能以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以及对土地的过度经营为代价。只有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力争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以消费引领供给创新,以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增长。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国际上许多国家经济转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经济结构性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通过几个时期的持续努力才能达到。因此。要处理好短期高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