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研究

2017-07-07 12:05付亚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策略

摘要: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老河口市张集中学初一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有效参与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存在偏见,课堂合作意识不强;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当等。为此,应该着重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学生主体 有效参与 策略

本文选取老河口市张集中学初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不理想。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既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选择,为此,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

1.问卷调查分析

老河口市张集中学有初一学生400多人,本次调查问卷抽取了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共160名,其中男生80人,女生80人,收回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率达92%,符合调查问卷回收预期要求。调查学生的性别分布均匀,所选样本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在问题设计上,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内容一部分侧重于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行为表现,一部分侧重调查任课教师及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以下是对问卷的具体分析。

1~6题旨在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其对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态度:(1)你喜欢学校目前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吗?(2)在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会打瞌睡吗?(3)你喜欢老师经常提问吗?(4)在思想品德课上你是否常常举手发言?(5)在思想品德课上,你会开小差或在下面跟同学讲悄悄话吗?(6)在思想品德课中,你会偶尔出现以下行为(打瞌睡、和同学打闹、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吗?

统计结果显示,表示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只占了调查人数的24%左右,56%的学生对其表示冷淡的态度。在关于“课堂中偶尔会出现的行为”调查中,打瞌睡占到了53%,有43%左右的学生有过在课堂开小差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新课改的实施而有明显的改变,参与状况仍不理想。

7~10题主要了解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状态及讨论形式的学习对学生参与课堂的影响:(7)每次进行课堂讨论活动时,你的表现是?(8)面对讨论的结果,你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别人进行交流吗?(9)你认为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10)当别人发言时,你能认真倾听吗?

在涉及到与讨论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当问到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时,有44%的学生表示是被动参与的,28%的学生表示不乐意参与其中。在问及是否愿意和别人交流讨论结果时,57%的学生表示没有太大积极性,只有25%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对“小组讨论效果如何?”问题的回答上,62%的学生认为,每次讨论都是几个人,没有全员参与其中。这些现象再次说明,课堂讨论形式如何开展对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11~17题主要通过学生对老师及其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对学科内容的态度,进一步反映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11)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老师?(12)你对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客观评价是?(13)你喜欢思想品德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吗?(14)你比较接受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15)你最喜欢的教学内容是?(16)你最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17)你上课时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吗?

在学生对老师的客观评价中,有3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古板,29%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技能差,对思想品德课老师的总体评价并不理想。在课堂活动形式方面,64%的学生喜欢有图像、视频等形式的课堂教学,说明学生更喜欢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

18~20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旨在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提出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学生自身对学科的认知和态度;教学活动形式;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课程内容及呈现形式。

第18题,关于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原因调查中,37%左右的学生认为使自己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原因是老师有趣的教学方式;46%左右的学生则认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第19题,关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调查中,有61%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老师上课没有激情,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还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本学科不感兴趣,不想参与。第20题,在学生所提建议中,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改进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授课方式及教材内容等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也很大。

2.总结

通过对初一部分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情况的调查,基本掌握到了学生当前课堂参与的状况。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参与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仍持有很大偏见,学科态度不端正,不重视该学科,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不高,且小组合作意识差,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学生自身因素导致,与任课老师、教材设计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影响学生有效参与的主要原因

1.学生方面原因

(1)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依旧存在偏见

通过对初一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思想品德课对成绩的总体提升不明显,所以,宁愿把精力花在语数外学科上。这种偏见的产生,主要还是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仍然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就促使广大初中生在严峻的升学压力之下片面追求分数。而思想品德课作为文科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对学生的分值影响并不大,学生只要考前背好书,基本可以拿到该课程的大部分分值,因此,学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分值较大的主要课程上。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影响下,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還会影响其各学科的平衡发展。

(2)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集体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是指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个异质小组中,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讨论交流、沟通等,从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1]通过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表现情况的调查发现,分组讨论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人乐意参与讨论,有人反感,还有人表示漠视,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小组讨论的氛围,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久而久之,也就未能营造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是受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获取高分,为此,教师常常把课堂讨论当作一种形式,并不注重学生讨论的过程或次数,而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2.教师方面原因

(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新課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广大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偏形式化、单一化。比如,在利用问题探究法时,老师给学生很短的讨论时间,就直接点名回答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如何,并且对重难点问题的讨论次数也在1~2次左右,由于这种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导致对问题的解决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教师在每堂课上对教学方法的利用可以达到2~3种,看似挺多,但往往只是对每种教学方法的简单运用,缺乏创新,学生长期接触,易产生厌恶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担负着学校多数班级的教学任务,任务量较大,所以,在教学创新方面难免会滞后。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对人才的选拔还是以考试为主,这就导致学校仍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既要兼顾素质教育,又要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创新的空间也受到限制。

(2)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当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引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说教,但有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对热点话题的选择缺乏针对性,有内容无内涵,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突出教材内容的侧重点;材料选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适合在学生之间进行有深度的讨论;问题意识不强,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等。总之,思想品德课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未能很好地参与其中。教师之所以对教材处理不当,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素质问题即知识储备不足,对教材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偏好,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学生态度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独特的潜能,唤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出强烈的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使用赏识教育法。教育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不要对学生随意作出否认或批评。要记得赏识学生,对他们迈出的每一步表示肯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其次,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位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4]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关爱学生做起,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形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2)端正学生的学科态度,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开设该课程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改变其参与的现状。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一样,占据一定的分数,学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把思想品德课放在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看待。此外,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初中生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等各个方面变化发展较快,对学习等的认知还不全面,所以,教师在制度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情况。其次,整合、优化三维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从内容出发,把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充实、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课堂内容,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队伍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教师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目前国内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考核面涵盖较广,涉及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等几大块。但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该校对教师考核的很多环节流于形式。比如,对教师讲课这一教学环节的考核,没有严格依据考核方案进行,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考核成绩一般不会太低。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监督和推动作用。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考核、测评,做到公平、公正,不因教师的身份而影响考核、测评结果;加强对教师考核的监督,不因领导的不重视,而忽视对教师的全面考核。总之,对教师考核制度的建设,必须全面、到位。

(2)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更专业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首先,构建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提升过硬的道德素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内外形势,用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学生也才能有效参与、快乐学习。

3.優化课堂教学资源

(1)扩展课程资源,优化教材内容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至理名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课堂教学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邻里间,好比运动在运动场。”[5]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最佳资源,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生活。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比如,对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的利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比较敏感的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抓住初中生的关注点,达到传输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选取具有时效性、真实性、趣味性的热点话题作为开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增强课堂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热点新闻,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新鲜资源,同时还须鼓励学生多读报,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外视野。

此外,可以把德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该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也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例如,传统儒家的道德,儒家讲的“道”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本是“孝”,在此基础上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处世之道,而加强自己的涵养是“德”的内容,比如“温、良、恭、俭、让”[6],以推广孝道为根本,以深厚的修养为基础,并以此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力量的同时,真正悟出真道理,达到德育的目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最佳选择,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该学习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努力把文化的精髓之处讲透、讲活,最终引领学生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生活。

(2)改进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一大法宝。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交互性、受控性、直观性等特点,在优化课堂教学、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很多学校最常见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等,大大增添了课堂的乐趣,让学生的感受也更加深刻。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而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合理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其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 合作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jy.zsedu.net/czzz/fone/18669?partId=485.

[3] 沈琼.教育案例:慢性子的蜕变[J].科技信息,2012(32).

[4] 常丽青.由《孙子兵法》感悟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素质[J].成功:教育,2011(6).

[5] 王鹏.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孙利华.浅谈《论语》的“仁”[J].今日科苑,2006(11).

[作者:付亚清(1992-),女,湖北老河口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对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看法
初中思想品德行为作业与书面作业道德内化功能的对比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