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动充满魅力

2017-07-07 20:22郭志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聚焦生动

【摘 要】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呈现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设计。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并有序推进语文课堂活动,确保语文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动,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28-02

【作者简介】郭志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名师培养导师团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活动是语文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活动设计的精心和流程的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质量优异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推进,努力使课堂活动聚焦、有效、生动,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课堂活动要有梯度,形成多维立体

课堂活动要讲究层次性,渐入佳境,使课堂活动有立体感,以便于学生找到阅读路径,并让课堂生动起来。

例如,教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一文,很多教师会这样设计活动:“幽径悲剧的‘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找一找。”这样的问题范围广且思维量大,学生一时很难回答,活动就容易“活”不起来。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彭晨曦老师把这个主问题从空间角度的悲剧性、时间角度的悲剧性、古藤存在状态角度的悲剧性、“我”的心理感受角度的悲剧性四个方面切割成四个小问题,逐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样,悲剧内涵这一大而难的问题就巧妙分解,课堂活动就有了梯度,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呈现出立体性。

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教学微型小说《窗》,其活动推进就是渐次深入的,给人强烈的立体感:作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故事:让学生复述课文),你读了这个故事感到有哪些意外(理故事:让学生理解情节的曲折、铺垫的充分和欧·亨利式结尾),由作品人物的所作所为你产生了怎样的震撼(悟故事:让学生从人物形象和题旨上感悟作品),本文为什么命名为《窗》(绾故事:让学生从立意、构思上悟觉作品、体会微型小说的特点),故事继续下去会有怎样的下文(续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这样的课堂活动非常自然,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阶梯,带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学生自然也就理清了微型小说阅读和写作的路径。

二、课堂活动要有深度,体现研究色彩

钱梦龙老师教语文,提出“导读法”,就是不 在学生容易懂的地方兜圈子,用研究的眼光,引导学生读懂“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所以他开展的课堂活动,就具有很浓的研究色彩。教《愚公移山》时,分析到愚公妻和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很多学生说两人的态度差不多,钱老师感到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于是马上开展了“比较两人所言,分析不同态度”的活动。让学生再认真读两人的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内容的不同,接着又研究了句式的特殊性,还发现了两者对愚公不同的称谓,并进行了体会和探究。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语言内部,研究了语义、语序、语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语用水平。

河南的徐文祥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引导学生开展了唐代三位伟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的比较活动,又开展杜甫儒家诗性的体悟活动。学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作品,联系诗人出身于北方士族却客死湖南的现实,深刻领会了安史之乱背景下杜甫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理解了诗人心系天下的圣人情怀。这样,通过一首诗,贯穿了一个人,拎起了一个时代,探讨了一种生命哲学,体现出浓厚的研究色彩。

三、课堂活动要有新颖度,产生吸引力

课堂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是否新颖。所以教师组织和开展课堂活动,就要经常出新招、奇招。一篇课文,内容、文体、技巧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课文自身的优势去构思教法,从而上出“别具一格”的课。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长篇文言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根据文体特点,在给小说理清结构、概括各层大意时,笔者要求学生用章回体小说标题的形式进行总结,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考虑到学生对这种标题形式尚不大熟悉,对对偶的要求掌握得还不透彻,在给第一部分拟标题时,笔者首先给出了上联“遭挫折张蔡练兵”供学生模仿拟出下联,第二部分时,笔者又给出下联“盗假书蒋干回营”让学生据此出上联,到概括第三部分时,笔者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拟。结果学生兴趣大增,认真思考后,给出了不少出彩的答案:遭挫折张蔡练兵,窥曹营周瑜定计;会群英周瑜施计,盗假书蒋干回营;杀蔡张曹超失算,除二患周瑜得计;……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投入程度。

四、课堂活动要有开放性,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有没有被充分激活,主要看三个维度:一是有没有深度思维。二是有没有多向思维。比如教《老王》,笔者就文章的题旨让学生敞开思维,学生思考后就有了这样几个“义项”:是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刻反思;是作者对人性永恒的深情呼唤;是作者对善良、对彼此温暖、彼此照耀的道德光芒的讴歌。三是有没有批判性思维。南通的李凤老师教《松鼠》一课,特别安排了“质疑”这一教学活动:学生对文中“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提出异议,思考、争论,思维非常活跃。在研讨中,他们的思维品质自然也就不断地优化,以后阅读作品,他们就不会再停留在作品的表层,而是会主动地去质疑,形成批判的自觉。

五、课堂活动要有生成性,收获意外惊喜

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经常会发生教师备课时不曾预设的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妙用生成,及时调整课堂活动,以便收获意外的精彩。

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在小组研讨环节,有学生说羚羊虽然不会说话,但那一声“咩”叫,却蕴含了万语千言。这位教师马上发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机会,于是当即生成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小组选择一处叫声,想象一下斑羚想说的是什么。”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选第四段,说“唉,羚羊们,我也没办法啊”;有学生选第六段,说“站住,前面是绝路,年轻的成为一拨,老年的成为一拨,我们一起飞跃过去”;还有学生选第八段,说“中年的斑羚跟我过来吧,我们的种族需要你们”;等等。这一生成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可谓一举两得,运用巧妙。

六、课堂活动要有创造性,养就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活动要调动学生去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余映潮老师教《鹤群翔空》,就着眼于教给学生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第一句话,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这是一篇写鹤的( )文章。第二句话,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从这篇文章中,我学会了( )。可从语言、写法等方面去续写。第三句话,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任选文中一类或一处,用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表现其欣赏水平。每一次活动后,由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提升,最后在学法上画龙点睛,概括出“三句话自读法”的核心要义,即速读课文,整体性概括;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课堂活动就不只是师生共同探究文本的主旨与写法,而且学以致用,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在学会阅读一篇文章的基础上,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聚焦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生动的抗“疫”故事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聚焦与多元化战略决策方法
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