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真挚”的四种操作(下)

2017-07-10 10:12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狄金森会因艾米莉

王学华

操作三:深入思考,升华真情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思考,要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使自己的文章令读者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仅仅对生活有一腔真情还不够,还应该深入地思考生活,努力在体察真情的基础上升华真情。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可以通过一个事件进行联想,勾起一连串的事件,让读者在真情荡漾的字里行间获得理性的人生启迪。在议论类文章中,同样需要感情真挚,真挚的感情就是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它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不偏激;它符合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惩恶扬善,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一个事例或一些事例概括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言辞真切,透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基本道理。如2016年高考湖北卷佳作《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中的片段:

犹记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哲理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其意在于,本来知足的人们会因新生的或更好的事物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标准或要求。

不满足,是因为可以更好。其实,我们需要这种不满足来督促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或许,很多人认同傅佩荣的这句话:人生种种,无论悲喜逆顺,最后难免都是“水过无痕”,而懂得知足,总会在这平静的水面上感得半许清凉。不知足,不是贪得无厌,而是严格要求。比如,一个孩子考了不及格而下一次及格便获得表扬,这是一种知足,但更多的是赞扬他的进步。而另一个孩子上一次考了满分,这一次没能拿到满分而受到批评,不是不知足,而是本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由艾米莉·狄金森的哲理诗破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导出本文的观点“知足的人们会因新生的或更好的事物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标准”,对比论证的融入,让情感的力度贴进文字清新的风骨。傅佩荣的话语于引证法中再宕开一丝亮光,回扣漫画的本质。主题明确,情感真实,知足与不知足的思辨渗透其间。文笔隽永,清秀中玲珑剔透。这正是深入思考、升华真情的结果。

操作四:借助事物,蕴含真情

抒情往往要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情、景物等作为“凭借物”“承载物”来抒发感情。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之所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一是情感的力量,二是其情皆有恰当的“承载物”。寻找到感情的“承载物”,才能蕴蓄感情,更好地表情达意。如2016年高考安徽卷佳作《觅春》中的片段:

腊梅和迎春算是天生赶巧早的勤快姑娘,已笑意盈盈了。韭菜是居家急用的,肥力足,又是向阳坡,也才只长了一指长。几茎不怕冷的野菜,打从缝隙间向外探视着。芍药牡丹,则是刚刚冒出地面的小小黄毛丫头,瑟瑟蜷曲令人心疼着,倒担心夜晚的冷冽能把她们冻得缩回了头。

忽然小巷深处,一家门前的荆棘栅栏里,特茂盛地葱绿着两团植物,至少半米高。急奔过去,欣赏,辨别。是牡丹!从那伸展的掌形叶片能够认出,还有鼓胀的花苞,形同仙桃,似乎再有十天八天就开绽了,抑或立等可开呢。惊奇着赞叹着就纳闷了:春天特别的厚爱?新品种?还是她们又耍脾气了——偏偏要把世俗的冬天开成牡丹的新天下?

正疑惑着,门里出来一位富态的中年妇人。“怎么回事呢,您这牡丹?”我提出了疑问。妇人得意地解释:“塑料小棚的功劳呗!这两棵牡丹有年头了。每年都急于早早见到她们花开的美貌,终于想出了这好办法。现在小棚撤走了,可不就看到了即将盛开的牡丹。那别的牡丹开花时,她们还跟着延长花期吗?”“那倒不会!她们一年只开一茬呢。到那時,她俩就只长叶子了!”

我那终于觅得好春光的惊喜心情,突然黯淡,丝丝的遗憾和痛惜打从心底滋长起来:拔苗助长!寅吃卯粮!不怕过早折损了这姐妹俩?这牡丹花开时周围一片荒芜寂寥;而到了百种花儿相媚好的盛春里,牡丹自身又是落寞纷纷扬。花若如此,意趣何在?

本文先写在主人的刻意培植下早开的牡丹,后写被父母逼着寒假补课的孩子,由物及人,构思巧妙。作者找到了牡丹这一“承载物”,寓情其中,表达了对“拔苗助长”式教育的痛恨和对孩子的深切同情,以含蓄深沉的情感,给人以回味与启迪。

猜你喜欢
狄金森会因艾米莉
六月雨事
如果回忆即遗忘
雪(新韵)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易漏解的求长度问题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如果想起就是忘记
半躺姿势最伤腰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
等待一小时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