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研究

2017-07-10 19:13陈鑫洋孙艳玲
农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

陈鑫洋 孙艳玲

摘要: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状况,以四川省德阳市部分农民和媒体为例,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型农民与新一代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媒体需求、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显迟缓,但相较传统媒体更具潜力。新一代农民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50021

0引言

近年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严重缺失、城乡公共气象服务非均等化发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改革和发展规模与期待相比,两者不吻合情况明显。气象服务是否以农业需求为基础,是否能对农业发展起到预警、辅助作用,是否发布及时精准,接收快速便捷等,依然是气象服务农业时,需要面对的重点和难题。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数字化、即时性、兼容性、交互性、非时限性等优势特征。新媒体时代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机遇。农村气象服务+新媒体广泛兴起,这一融合有无盲目,是否符合农民根本需求,是否被农民普遍接受等,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笔者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时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如李俊等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存在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气象信息覆盖面不够完整、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气象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等多涉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和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论述。罗丹提出在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中的新媒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建议设计和构建相应的门户网站,面向全媒体构建矩阵宣传模式以扩大公共气象宣传的影响力等多围绕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气象公共服务方式的研究论述。

然而,从宏观层面入手引入农村具体到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深入至农村应用新媒体于公共气象服务的缺少可供参考意义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針对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的应用,以德阳市农民和媒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应用者——农民群体为新媒体选择应用的分析对象,分析在对气象服务的高需求下,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的改良方式及渠道。调查研究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分别从农民和媒体2个方面进行。

1.1.1农民群体 从德阳市辖区内中江县、罗江县、绵竹市、广汉市、什邡市、旌阳区5县1区乡镇随机选出的112位农民。按照112位农民对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的接纳和使用特性分类为传统型农民(40岁以上)和新一代农民(40岁以下)进行数据调查(以下简称新旧农民),分别调查到传统型农民90人,占总数的80.36%;新一代农民22人,占总数的19.64%。具体调查数据如表1。

1.1.2媒体平台 按照媒体的特性将德阳市现有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布端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见表2)。用户端媒体多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常见媒体为主。

1.2研冤方法

基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本研究通过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数据汇总与整理、统计分析,以受众诸需求之间的比较和受众对新旧媒体的比较为切入点,结合统计学理论、传播学理论运用调查数据展开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权衡需求的相关要素分析。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中的权衡需求整合了新媒体使用和采纳的2项潜在机制,即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对比、权衡受众对媒体的各类需求,在阐释和详细分析此2项因素之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突出,当受众发现且仅当受众发现生活中某种重要需要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但是受众意识中认为此种需求可被新媒体满足时,受众会使用甚至持续使用新媒体㈣。简单来说即: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而又估计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的时候,人们才会开始采纳并待续使用这一新媒体。见公式(1)。

1.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执行计算,根据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应用分析需求应用Microsoft Excel编写函数公式对调查数据进行百分比、分类、对比、排序、汇总等统计分析,制作电子表格、数据资料图表等。

2结果与分析

2.1农业生产仍是农民对气象服务价值最为关注的焦点

调查农民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需求结果显示,90.18%的农民对气象服务有需求,仅9.82%的农民对气象服务没有需求,且全部属于传统型农民,新一代农民对气象服务有100%的绝对需求。农业生产仍是新一代和传统型农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其认为气象服务最具价值的区域。在其他应用方面新一代农民的关注度与应用于日常生活比较相差并不大,与传统型相比这也意味着新一代农民气象服务的使用方式和价值有可能出现新的重要需求点,随着新的重要需求点的出现,媒体对比选择必然产生,契合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的两大要素,需求权衡和媒体权衡,对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来说是一个重要发现。如表3表示。

同时,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重点——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信息有分类需求。图1结果显示,农民对气象服务推送的需求很广,“农业气象信息及专业指导”、“气象灾害预警”以及“未来24、72 h短期天气预报”是新老农民共同关注并具有统一性的气象服务重要需求点,其中“农业气象信息及专业指导”需求度最高,分别为新一代农民100%、传统型农民97.78%。虽然如此,但通过走访了解,农民最为关注的“农业气象信息及专业指导”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媒体传播中并未得到发布方的关注。

2.2农民对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模式的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您对现有媒体发布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總体满意度如何”问题上,新一代和传统型农民对当前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并不满意,表示服务效果一般的也占较大比例,无论是传统型或者新一代农民其认为的满意度都很低。由此可见,目前在德阳市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为辅的气象服务模式,不能够满足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各项需求(见图2)。

2.3新媒体气象服务已被新旧农民认知

新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便捷、多样等优势的冲击下,其原有的覆盖人群被分化。德阳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渐推进,乡村广播的“村村响”、电视的“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基层乡镇移动手机拥有率、宽带网络接通率、有线电视接入率、固定电话入户率等不断提升。截止到2015年底,德阳市气象部门在传统媒体应用中的各类运作形式,理论层面已经全部覆盖到了所辖区域的农村乡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传播的媒体选择而言,传统媒体依然是其青睐的媒体形式(见表4)。

根据表4数据,结合访问和分析显示,德阳市农民了解的德阳地区发布气象服务信息媒体更偏重于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手机APP、网站等新媒体认知度也较高,电子大屏因其在公共场所较为常见,认知度排列新媒体第3位,96121、报刊等传统媒体,尽管被认识度并不高,但还是存在一定效用。气象大喇叭因为人力、物力以及部门衔接等方面的缺失,不能保证其运行,认知度最低。传统农民对传统媒体更关注和了解,新一代农民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有关注和了解。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因在农民群众中的宣传力度和使用习惯等原因,认知度总体比例一般,但应该重视的是几乎所有新媒体都被80%以上的新一代农民认识,他们是未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媒体需求的主力军。虽然城镇化发展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入,但在农村中留守的农民群体里,如德阳市农村现有农民群体中,新一代农民已经逐步成长起来,其对农业生产、销售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供应方式。

除此之外,表4媒体应用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手机APP以71.43%的占比,成为农民获取公共气象信息的第二大媒体,虽然调查样本全部来自农村但通讯科技的进步、无线互联网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接触到了智能手机中便捷的服务功能。诸如“墨迹天气”等气象APP中天气预报信息的在线实时查看显示等新媒体功能已经在逐渐润物细无声地被农民接受并侵入农业生产生活。

2.4新媒体气象服务的所有农民认知者都是应用者

在媒体应用方面,与表4中农民对媒体的认知作比较,进一步证明传统媒体如电视因使用习惯等原因仍然是受众获取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与央视收视调查结果《天气预报》节目为央视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的情况相契合。从电视中获取气象信息已经是根深蒂固植入广大受众的一种生活习惯,不容易被改变。这种情况不因农民特性的不同而有大的起伏。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被农民选择的总占比虽不高,但不难发现100%的新媒体途径认知者就是新媒体的应用者,100%的新一代农民对包括手机APP在内的多种新媒体表示会选择应用(见表5)。

同时,由于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手机APP脱颖而出成为农民选择的气象服务及时有效传播的最快捷、最有效媒体,手机APP、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被100%的新一代农民选择。本研究认为,这一代表性的调查结果证明了应用新媒体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媒体接触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见表6)。

通过对112个样本用户的调查分析可知,新一代农民与传统型农民相比,新一代农民更容易接受并使用新媒体设备(手机、电脑等),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期待性更强,在实践中已经学会上网和使用新媒体查看和跟踪气象信息。基于其已有知识和媒体操作能力,其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

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的传播到农民,导致农民存在使用需求,气象部门存在服务能力,但是两者之间并不能有效契合,传统媒体虽然认知度较高,但其服务及时性、服务内容等不能满足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新媒体使用宣传度不够,认知度也不高,但在实际应用中,新媒体应用较传统媒体应用更具发展和推动的潜力,部分传统型农民和全部新一代农民已经或者已经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了解到其能够满足在传统媒体模式下无法满足的需求重点。

依照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基于新一代农民自身的预期价值期待性且符合权衡需要理论的假定条件的。与传统型农民相比,新一代农民更知道自己需要何种媒体形式来接收公共气象信息,甚至可以通过想象和预期对有可能和正在出现的媒体形式能否满足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评判。产生以上判断标准的依据不仅在于新一代农民高于传统农民的知识积累、宽于传统农民的视野,更在于其科技素养和对自身农业产销需求的精准判断。

3结论与讨论

随着农民个体对气象服务内容需求点的扩大、需求认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德阳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当农民希望获取的及时、有效、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这一重要需求,又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并且相信,随着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服务质量的不断攀升,农民会选择使用并持续使用其中1种或者多种新媒体。同时,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研究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的要素分析,将关注点从需求本身转移到了农民对需求重要性的认知理念上来,并有理由推断农民的认知既产生于心理也来自于社会。当前,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需求由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变的非常重要。伴随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从农业持续发展的层面而言,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的应用是一个自然而必然的过程。因此,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需要在三农调查、媒体设计、政策支撑、技术科研、人才培养、环境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积累和创新。

随着新型媒体气象服务格局不断完善并日趋壮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形式的易记性、对本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辅助性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配合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整改的整合资源,如果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就可以共同为农民等公众提供更全面、更详实、更便捷的气象服务。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出台更多有利于公共气象服务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全面拓展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媒体融合渠道和方式,发掘新媒体优势,结合各地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尝试进行“三农”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气象服务传播形式,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构建。

猜你喜欢
新媒体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