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州城记

2017-07-12 17:26韩永强编辑曾平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7年6期
关键词:秭归县秭归夫子

◎ 文 | 韩永强 编辑 | 曾平 吴冠宇

归州城记

◎ 文 | 韩永强 编辑 | 曾平 吴冠宇

归州城到底有多大?归州桡夫子会不慌不忙地说给你听,“北门”那里有一百个门,城外还有“上石(十)门”,又有“下石(十)门”,这就是一百二十个城门了。别的城市最多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我们归州还多出了一个“顶心门”,一百二十五个城门的城市你说有多大?

归州城的轮廓由4米多宽的城墙蜿蜒伸展围成。修筑城墙的石头全是大青石,每块约1米长、半米高(宽)。大青石一块接一块错落而砌,十分美观坚固。

归州虽为弹丸之地,却是一座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古城。归州历史源于何时,是一个学术问题。秭归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称为归乡。《汉书·地理志》记载:“秭归,归乡,故归国。”《秭归县志》载:“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而“秭归”二字的由来,古往今来持不同学说者众,比较常见的说法有四种。其第一说即与屈原关系密切:“屈原有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令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与‘姊’音同而通。”二说楚子熊渠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国”,“楚人来夔,以夔子归”,“秭归”乃“子归”之意。三说“夔子”与“归”为一音之转,“夔子者,归也”。四说为郭沫若先生解“归”为古归子国的孑遗,“秭”不能解,只作“秭归”县名专用。

唐代后以“州”为建制,武德二年置归州。以后历代建制虽有变化,“归州”名称仍延续下来。考古学家们从河南安阳出土的“自组卜甲”中考证,至少在3200年前,归州就是峡江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区域。

归州见于史书的正式记载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郡县,“置南郡,领县十八,一曰秭归”。归州即为秭归的州治所在地。如果仅仅只是见于史书这样的记载,秭归似乎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岂独秭归为胜?但偏偏是这么一个幽居大峡谷中的秭归在不占天时地利之便中,集日月之精华,采中华民族之灵长,孕育出了被后人尊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一代人杰——屈原。

① 2001年,三峡西陵峡老秭归段礁石“九龙奔江”。

② 2001年3月,湖北老秭归县城长江边的船只。摄影/李风/FOTOE

① 2002年3月,三峡库区湖北老秭归县城。

② 2001年3月,湖北老秭归县城的民工。摄影/李风/FOTOE

作为秭归的州治所在地,归州建城的历史十分久远。史料记载,当年刘备为报东吴戗杀结义兄弟关云长之仇,亲率七十万大军破峡江,自蜀中东进伐吴,屯兵秭归,在归州设帅府而筑土城。据北魏地理舆志学家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载:“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故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刘备军队在秭归所筑土城因是临时筑建,自然不牢固。年长日久,城颓墙圮,致使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岁月里,归州城屡有搬迁,甚至还渡江迁徙到江南楚王城旧址。直到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迁徙在江南楚王城的州府“久雨基地陷裂,城仓倾圮”,时任知州的郑乔上报朝廷,并重新将江北的原刘备城进行修复,回迁到江北老归州古城旧址,历经三年,筑归州土城,围400丈,立五门:东(迎和)门、南(景贤)门、西(瞻夔)门、北(拱极)门、顶心(鼎心)门。同治版《归州志》也有记载:“旧城原在大江之南,嘉靖四十年地忽陷裂,城垣倾圮,因迁江北。”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知州王良改土城为砖城,广450丈。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知州甘立朝向朝廷申请府库拨款重修古城。历时三年,于嘉庆九年完成浩大的工程,将归州砖城改为石城。城墙进一步扩大,围542.7丈,高1.9丈。归州城的轮廓由4米多宽的城墙蜿蜒伸展围成。修筑城墙的石头全是大青石,每块约1米长、半米高(宽)。大青石一块接一块错落而砌,十分美观坚固。

民间传说归州古城墙的大青石之间所用混凝物很特殊:先把糯米磨成细粉,然后将其洒水蒸熟,再掺和石灰,调匀后镶嵌进相互衔接的大青石上。这样的青石城墙异常坚固,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日晒风化,城墙框架岿然不动。五个城门楼在此次修复中焕然一新,全部使用青砖与木头构建,高大气派。

溯峡江而上进入古归州的城门前,有一座小桥名张公桥,归州人都叫它小桥。《归州志》(同治版)载:“张公桥,东门外,知州张尚儒建。”知州张尚儒,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归州州官。此桥高近6米,宽约5米,长5米,净跨4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张公桥是归州年代最久的古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桥下清溪淙淙,古人常来洗马,故此桥又名洗马桥。小桥高悬在如同护城河的小溪之上,青石条券拱,青石板铺面,没有这座小桥就不能进入归州城。跨过小桥,迎面而立的就是一座五彩绚烂的牌坊。这座牌坊是归州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牌坊为重檐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琉璃瓦盖顶,高约7米,面阔5.2米,是湖北境内极其少有的木结构牌坊。牌坊明间的楼匾双面匾额上面赫然凸起四个鎏金大字“屈原故里”,是中国现代文化大家郭沫若先生于1965年10月25日题写的。牌坊左边有“大清光绪十二年正月吉日立”的两块石碑,分别镌刻着 “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的文字。从牌坊门下进入地标意义上的古归州,也进入了古归州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大舞台。

本世纪初,三峡工程蓄水之前,为了不给高峡平湖留下水底障碍,有关部门在古归州城进行了最大一次清库爆破,仅几秒钟时间,古归州城就烟飞灰灭在巨响声里。古归州城被销毁时,巍峨的南门、东门,青砖券拱的城门楼依然风采焕然。

相距最长的西门到南门是老归州最长最繁华的前街,长度也不过有五百多米,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绕行一周,长度最多不会超过两公里。

归州虽是真正的弹丸之地,但是归州在川渝间有“城市好大”的名头。传说当年归州的桡夫子们在朝天门码头同几个四川人吹牛,重庆的桡夫子说,你们归州有不有巴掌大?看到我们的“朝天门”被吓坏了呀,顺着这些礓蹅子往上走,一直可以走到天上去。归州桡夫子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酒,吃了一箸菜对重庆人说,你们要爬老半天才可以爬到天上去,我们归州人不像你们下蛮力,爬这些礓蹅子,而是可以直接岔起进城,不过先要给你们打个招呼,进了城你们就要小心一点儿,搞不好你们就出不了城。重庆桡夫子说,你们就吹牛吧,我们没有进过归州城,但是我们的船从你们城下过的时候,看到你们的城只有巴掌大。归州桡夫子说,大不大不同你们争,我告诉你们,归州有“一百二十五个城门”,你看到哪个城市有这么多的城门?

重庆桡夫子睁大了眼睛,归州桡夫子却不慌不忙地问,要不要我数给你们听?“北门”那里有一百个门,城外还有“上石(十)门”,又有“下石(十)门”,这就是一百二十个城门了。别的城市最多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我们归州还多出了一个“顶心门”,一百二十五个城门的城市你说有多大?重庆桡夫子被归州桡夫子绕迷糊了,心甘情愿地说真的很大很大,今天的酒钱茶钱我们出,哪天到了归州了找你们带路。

归州城到底有多大?相距最长的西门到南门是老归州最长最繁华的前街,长度也不过有五百多米,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绕行一周,长度最多不会超过两公里。但是归州人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无论哪家娶媳妇嫁姑娘,都必须要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地从南门出去,顺着长条青石砌成的礓蹅子一路向下,绕道河街看到牌坊,再高高低低地爬几百道礓蹅子之后,从东门进城,把新人抬回洞房。这一进一出很有讲究,体现了归州人生存智慧。南门谐音为“难门”,而东门又叫“迎和门”。结婚是人生最重大的事件,一定要讨吉利。出了“难门”进“和门”,人生就没有了“难”而只有和和美美了。

从西门进前街,最先看到的是归州最大的裁缝铺子,里面有七八个裁缝师傅,归州街上行走的最漂亮的衣装都是从这里“流行”出去的。过了裁缝铺就是归州最大的剃头铺子。剃头铺子门面不宽却很有进深,三十把可以升降躺卧旋转的笨重铁椅子对面排开,中间是人行道和洗脸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一个洋瓷盆,架子上搭一条毛巾。大门旁有两把椅子,分别坐着一个人,他们拉拽着手里的麻绳,剃头铺天花板上二十排一百二十把蒲扇就会前前后后地扇动,从峡江里漫过的凉风就被这些蒲扇拉进来了,整个剃头铺里就凉风习习。

剃头铺不远处有一条十字街,通向后街。正对着十字街的是邮电局和百货大楼。邮电局里有电话,那是一般人打不起的,门前的邮筒墨绿墨绿的,让孩子们想入非非,那些信是怎么从这里走到天涯海角的呢?百货大楼的门面、开间都很大,主要经营洋瓷百货,布疋衣服,还有铁器和装饰品。百货大楼斜对面是政府大楼,政府大楼门前有几十步礓蹅子竖在那里,让大楼显得很高大巍峨庄严。与政府大楼迎面相呼应的是一面几百平方米的照壁,照壁上过去画的是什么不知道,解放后画的是巨幅毛主席像。照壁后面有一条小巷,蜿蜒而下就是有名堂的“顶心门”。归州人也许特别憎恶“顶心门”,解放之后最先被撤除的就是“顶心门”,所以那里只有名字没有了门。顺着照壁再往前走,就是归州最大的“信息中心”了,这个“信息中心”就是归州茶馆。

归州茶馆是一栋吊脚楼,门面特别开阔,进深也深。几十把竹躺椅参差错落地摆在木地板上,茶几上除了茶杯还有用木头挖出来的烟灰窝子,让茶客装烟灰。茶馆临江,山竹子编的帘子被卷起来,江风可以穿堂而过,空气清新,凉风习习。茶客们仰面朝天,一边喝着茶,一边传播着各种大道小道消息。比如峡江里哪里撞了一个船,死了多少人,船老板赔了多少钱折了多少本;哪个家里最近出了什么稀奇古怪事;哪里正在修路,好像还要有汽车了;有个人家的娃子有出息到武汉读书去了;哪家出了几个当兵的、当干部的等等,每说到一件事就会被议论好半天,有附和的,有搬出另一个版本的,也有质疑的。也有人不说张家长李家短,而是摆三国刘备筑归州古城,薛仁贵征东,樊梨花、杨门女将或者孟姜女哭长城等传说故事的。从早上开门到夜色很深之后,茶馆里总是川流不息。

① 1988年,湖北老秭归县城——归州城门和石阶。

② 1988年,湖北老秭归县城的屈原庙。摄影/许铁铮/FOTOE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复建的屈原祠古建筑群正门 摄影/张国荣/东方IC

茶馆前面是唐家巷,那里是打豆腐卖豆花的热闹处。唐家巷只有一个街口子在前街,沿着街口子的礓蹅子向上才是唐家巷,穿过唐家巷是后街,一路向上就是官井。官井是清朝年间为解决归州人吃水而修的,几百年来井水一直清凉甘甜而从不干涸,很受归州人喜爱。读书是一件很崇高的事,归州人对此理解最为深刻。秭归一中、师范就在归州葫芦城的制高点上。在官井喝好了甘泉水,一鼓作气笔直地爬三四百步礓蹅子,才能来到古木森森的一中和师范。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没有读不进去的道理。

归州的前街上除了那些大的门面店铺外,密密麻麻的有着无数个家庭小铺子。有的卖几把木梳子,有的卖几绺五彩丝线,有的卖几个顶针、几根缝衣针和纽扣,有的卖几盒香烟、洋火、水果糖。这些小铺子都是沿街居民自己的住家房,房子都是木板房,临街的一面都是可以拆卸组装的。早上起来噼里啪啦几下拆下临街的木板,然后把拆下来的木板向街面上一伸就成了“柜台”。有人来需要什么,“柜台”上有,就自己选好了给老板交钱走人,没有就到第二家去,很方便。这些店铺有时候一天可以卖几毛钱,运气好卖几块钱,很高兴,什么都没卖出去也不着急,反正家里要有人看家。所以归州人过日子几乎没有紧迫感,悠闲自在。

南门外有一家胡家茶馆,几辈人都在自家的“客厅”里摆十几把椅子经营茶馆。茶客基本是左邻右舍,几分钱可以在胡家茶馆坐大半天,有的在这里聊天听故事,有的在这里休息甚至睡觉,老板不会催问。最特别的是胡家茶馆的老奶奶,每天晚上都会点一盏马灯,放在茶馆门前的礓蹅子上,让行人上下礓蹅子不会因为抹黑而栽跟头,因此温暖了很多归州人。那些出远门归来的人说,看到胡奶奶的马灯,不仅眼睛亮了,心里也暖了。

岁月是一柄双刃剑,它在铁面无情地销蚀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时候,总是十分精心地把最珍贵的品质沉淀下来。就如古老的归州,即使消逝到浩渺的江水之下,长江悠久的历史走到归州,不能不在这里驻足;中国人最值得感动和记忆的民俗走到归州,不能不在这里流连;那些摇曳多姿和神秘的风情,总是能让每一个懂他爱他的归州人情不自禁地泊岸归州。

猜你喜欢
秭归县秭归夫子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夫子的挑战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湖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五年增长1.45倍
夫子亦“愚”
畅想马年 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