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方言教育

2017-07-12 08:11徐爱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资源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任务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根据计划,将用5年时间,对全国大约1500个调查点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开展保护性记录和研究。

一、“语保”工程的定位

(一)“语保”工程的目标

“语保”工程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并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形成系统的基础性成果,进而推进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服务。

(二)“语保”工程的背景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与此同时,方言和普通话的发展逐渐失衡,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日趋紧张,语言濒危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亡。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有的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在民间,保护语言文化的呼声和行动已出现多年。各级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也多次提出相关提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外国人对搜集中国语言资源非常积极。以美国人主办的“乡音苑”网站为例,它已吸引大量中国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汉语方言数据,此举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担忧,如果有外国情报部门支持和介入,将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三)“语保”工程的意义

及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开展“语保”工程,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语言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恢复。因此,科学有效保护语言资源,可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2.语言方言在地区交往、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方面作用独特,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系海内外华人关系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保护好语言文化资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为国家周边战略服务。

3.通过数千个地点的语言资源调查和持续开放的语言数据汇聚,构筑覆盖全国各地、资源无限增长的语言方言大数据平台,可为将来的数据挖掘、人文计算提供巨大空间,从而极大提升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极大增强我国在虚拟空间的话语权。

4.语言资源是语言文化产业的基础保障。空前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大汇聚,可以促进语言文化产业发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语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四)“语保”工程的工作模式

“语保”工程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管,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负责语保工程的管理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作为专业机构负责研究拟订工程的总体规划,以及工作、技术、培训、验收等规范,并受主管部门委托,指导和管理工程的具体实施。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的变化

多年前,农村地区因交通闭塞,人们很少与外界交流。即便是相邻很近的村落,都可能出现因方言不同而完全不能沟通的情况,所谓“十里不同音”就是对这种情形的真实描述。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从那时起,普通话逐步走进农村,并“吞噬”方言的地盘。对于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中国来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这是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维护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口流动加剧,在现有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的差异逐渐减少,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日益式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统一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区间的交往也持续增加,在交通、通信等革命性变化的大环境下,方言衰落成为事实,其特征的消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在对待普通话和方言的問题上,出现了一定的认识偏差,人们给方言贴上了“无用”的标签。不仅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话,老师也规定中小学生在校甚至回家也使用普通话,说方言甚至成为“没文化”的衡量标尺。如此一来,传统的乡音逐渐变了味。

过去,农村孩子一生下来都是跟着父母说方言,到一定年纪再开始学普通话。而现在,孩子一出生就通过电视、网络和大人的教学说普通话,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与经常说方言的长辈产生了一些隔阂。有调查发现,如果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时候,才有意识地再来学自己的方言,这样的方言在纯正程度上是要打折扣的。而有的中小学生的语言中方言与普通话混杂,与地道的当地方言相比,已经存在很大差异。

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小学生中持续保持这种语言生活状况,几十年之后,随着老一辈的相继去世,当地方言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从保护“语言资源”文化遗产、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这种现状,就会感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方言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语保”背景下对中小学方言教育的建议

上文已经说明,“语保”工程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鼓励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因此,方言保护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方言保护,人人有责”,在中小学生中教学和使用方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建议:

(一)开设相关课程,把方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赵则玲(2017)指出,“语言的代际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语言活力评估的首要标准,语言能否通过代际传承,主要看少年儿童是否还在学习和使用。根据这一标准,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方言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方言教育主要是依靠父母传授,在家庭中自然习得完成。为了更好地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承,应该把方言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当中来,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条腿走路”。

这里所谓的“方言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方言和掌握方言地域文化的能力,而不是把“方言”作为日常教学用语,开展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建议在中小学生教育中应该增加方言内容,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各地教育部门及其所属教研机构,要因地制宜地编写适合本地区方言教育的乡土教材,像2012年出版的《小学生学说上海话》,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区别性开展教学活动

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要注意趣味性和娱乐性,可把方言民歌、民谣与音乐课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玩乐中渗透母语方言知识。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而言,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方言学知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家乡方言的特色,理解自己的母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为巩固地道的家乡方言和学好标准普通话服务,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双语能力。可以通过乡土文化課程,让学生了解家乡地域文化,包括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还可以在语文课或素质拓展课中,适当增加地方戏剧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母语方言的文化底蕴,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在让学生感受母语方言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在课外,可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方言课本剧表演、方言辩论赛、方言诗歌朗诵比赛、方言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进行拓展教学。据报道,江西玉山县某教师让学生用当地方言演出课本剧《霸王别姬》,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学生自己课外排练,这样寓教于乐,既让学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方言文化的热爱,不失为传承方言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事先发动学生回家搜集方言民间故事,在班会上跟同学们交流、分享,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担当方言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培养“保护方言文化,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三)保持和谐语言生态,在使用中保护方言

保护方言的关键在于使用,传承的关键在于少年儿童。我们应该针对少年儿童群体,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有关方言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方言和普通话在更多的场合共存与使用,保持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态,使之相得益彰。因此,除了开设方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方言元素外,更重要的还要在中小学生中营造一种说方言的氛围,允许和鼓励他们在课堂外用方言交流,让母语方言和普通话在教室、宿舍、操场、图书馆、家庭、社会等各种场合中都能自由使用,真正实现二者“和平相处、相得益彰”。当然,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也要保有语言使用的文明意识,要兼顾师生和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可接受度,而不是鼓吹方言独大,让中小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说方言。

参考文献:

[1]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5,(4).

[2]语宝网:http://www.chinalanguages.org/index.aspx.

[3]赵则玲.方言教育亟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16.

(徐爱云 湖南省邵阳县七里山中心学校 422100)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资源
方严的方言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方言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