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要在取舍中有所突破

2017-07-12 09:07张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蜀道李煜琵琶

著名教授孙绍振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讲出学生以为自己知道,但其实却一无所知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选择学生难以理解且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进行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要使用问题驱动,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指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品味其丰富内涵,感受其艺术表现力。在诗词教学中也要有所取舍,让学生逐一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一、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品味诗词语言特点,重点挑选那些和诗词主要形象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部分高中学生较为关注对词汇意思、句子意思的理解,但这是不够的,教师要以词句理解作为起点,组织学生感受其中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深度。

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其中琵琶女是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则是其中的次要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摘取其中和琵琶女有关的语言,促使学生深入品味,围绕其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而对于作者的形象则可以简单带过,让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可以摘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词句,让学生尝试分析。学生在感受其形象时提出这句是琵琶女上场时的句子,它不仅写出了琵琶女的动作,还展现了她的内心情感,用“千呼万唤”和“半遮面”表现她内心犹豫和幽怨之情,为后文展现其心理变化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析琵琶女自述的句子,学生可以发现这段描写如泣如诉,琵琶女诉说了自己年轻时万众瞩目的场景,和现在的凄凉落寞形成对照,能更好地展现其悲伤之情。在分析作者形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所处的状态,感受其内心变化。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在被贬谪的状态中,聆听琵琶女的故事后他产生了共鸣,因此才会潸然泪下。在这番主次有别的分析后,学生把握住了诗歌的主要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字词学习的内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在有限的课堂讲授环节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透过语言感受诗歌形象,这样能促使学生抓住诗词核心,深入理解其内涵。

二、驱遣想象,深化体验

诗词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最易于激发学生想象的意象,组织学生深入品读,用以深化体验。在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虚构故事,也可以让他们尝试还原场景,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心理经验,便能让他们提高审美体验。

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蜀道”这个意象进行分析,强化审美体验。蜀道指的是来往蜀地的道路,以险峻艰难著称,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展现蜀道艰难的词句,并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蜀道的情况。如有学生尝试阐述:“诗人展现了高险的山势,山水激荡,枯松倒挂,瀑布从眼前飞流而下,这一切都使人生出了望而生畏之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诗人除了要体现蜀道的自然状况以外,其“艰难坎坷”还体现了什么意味。學生抓住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进行合理想象,他们认为作者这里所写不仅说明了蜀道的艰险,更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指出当时社会充满艰险,不如早些回家,免得遭受嫉妒小人的陷害。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对于蜀道的文化蕴含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作者创作《蜀道难》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要描绘蜀地奇异的地理风貌,更重要的是借助“蜀道”这个意象来暗喻社会现实,表达充满艰险的仕途对自己的心理带来的伤害,他用充满激愤的词句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怀。

高中学生对于诗歌意象有一定积累,但是却也无法完全到达古人创作诗歌时候的审美高度。教师要选择那些学生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却能起到启发性的意象,促使学生展开想象。

三、批判思考,尝试质疑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出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学贵有疑”,在思维感知的过程中若能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则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抓住“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一下李煜的“愁”是什么,要如何看待李煜的“愁”。有学生在阅读后表示质疑:“从表面上看,李煜的愁是因为自己的个人遭遇,他是亡国之帝,曾经坐拥天下,但是最后却沦为阶下囚,他因此而愁。但是如果深深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不仅如此,李煜的愁是一种人生在经历大喜大悲之后的感怀,是一种自我超脱,他诉说的不仅仅只是自己的遭遇,而且还道出了世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其批判性思考表示赞同,并指示学生深入下去,感受李煜诗词作品之中的大意境。有学生提出:“我认为李煜的词之所以会让人感到深邃高远,和他的个人信仰是分不开的。在国家遭受不幸之后,他只能皈依佛门,并从中得到慰藉,然而青灯古佛却让他越发感受到‘愁,这里的愁苦指的是站在更为超脱的境界,思考人生,替芸芸众生感受的愁。”在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学生对于《虞美人》的理解超越了字词的表面,深入到文本内部。

教师要合理取舍,筛选出那些能引起学生反思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体会到古人创作诗歌时的理性思考。

四、类比阅读,升华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指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用以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可以用于类比阅读的诗词数量很多,教师要合理取舍,设定类比的角度,并依照此角度选择最适合的阅读诗词,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在学习了李清照《声声慢》之后,教师提出:“大家都从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感受到了她在经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悲凉愁苦的心情。下面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她的另一首作品,那就是《醉花阴》,尝试说说这首词中是否也体现了愁苦之情,和《声声慢》中的愁苦之情是否有不同之处。”学生受到了启发,展开了比较阅读,他们在对比阅读后发现,《醉花阴》中也写了“愁苦”,但是却和《声声慢》截然不同。《醉花阴》的愁苦是因为丈夫离开自己去远方,在重阳佳节她难以忍受心中的寂寞,所以用词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的“愁苦”,其根源是思妇对丈夫深深的爱。然而《声声慢》却截然不同,它体现的是国破家亡之后作者内心寂寞孤独的感觉,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人生暮年孤苦无依的悲哀之情,表达了对于人生将要走到终点时的无奈和悲苦,这里的“愁苦”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悲怆之情。由于选择了合适的诗词进行对比,学生的感悟有所升华。

通过类比阅读的方法将几篇内容、形式、表达方式、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相似点的诗词放在一起品读,能促使学生拓展探究。适当引入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分析并求证,发展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课的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上一次讲授多首诗歌,也无法事无巨细地介绍所有和诗词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选择对于学生学习最有帮助的内容,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从看似平淡的诗词中品出深味。

参考文献:

[1]王西奇.古诗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形式应有所突破——从寇永升老师《归园田居(其一)》示范课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16,(13).

[2]杨启彦,李芬.围绕能力培养,整合古诗选修课程[J].中学语文,2009,(9).

[3]李文霞.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J].中学语文,2012,(8).

(张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215600)

猜你喜欢
蜀道李煜琵琶
蜀道行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蜀道向天开
李煜
李煜作品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