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
——以王安忆的作品为例

2017-07-14 08:41陈会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101
名作欣赏 2017年32期
关键词:王安忆亲情

⊙陈会萍[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 610101]

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

——以王安忆的作品为例

⊙陈会萍[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 610101]

王安忆在其多年创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其中对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刻画着墨众多。本文从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女性追求、叙事意义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呈现的女性生存状态。

亲情缺失 女性形象 女性抉择 叙事意义

女性成为被言说的对象,并不断地成为创作的热潮。以王安忆为例,在她三十余年的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一系列生动饱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生活在城市底层,或是挣扎于城市边缘的“外来者”。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资料,将王安忆作品中一部分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女性或虽家庭完整,但父母因各种原因没给予她们关爱;或父母离异,她们经历了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亲情的缺失让她们在成长道路上备感孤独。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女性世界,她的关怀不仅表现在她对这些人生的深切观照,还表现在对女性命运、生命的深切关注,并对这些普通人在身处困境时却保持着内心的坚韧与理性意识给予肯定与弘扬。

一、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形象类型

亲情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情感,也成为文学书写永恒的主题。在王安忆的作品中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些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大致可以分为单亲与寄养两种状态,她们都在最需要亲情呵护时却孤独地长大。

(一)单亲:缺席的父亲

在这些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形象当中,一部分女性成长于单亲家庭,她们的父亲是缺席的,她们对父亲的形象也是模糊的。《桃之夭夭》中的郁晓秋是一个私生子,她的父亲在文中始终是一个谜,“她从不曾想过父亲的问题,因为哥哥姐姐也没有父亲,所以就觉得父亲没那么必要。从小没有父亲地长大,也不觉得缺少了什么,有了父亲,说不定打她的人又多了一个”。郁晓秋对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另外郁晓秋的母亲笑明明出身戏班,关于她的父亲也没有任何书写。《长恨歌》中的薇薇是王琦瑶的私生子,她从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王琦瑶的父亲在小说中也没有出场过,当王琦瑶坐月子她母亲来探望她时,母女也没有知心倾谈,有的只是责骂和唠叨。父亲缺失或模糊,母女关系也并不和谐,使得这些女性在成长中备感孤独。

(二)寄养:被忽略的女性

一类形象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如《富萍》中的富萍,在亲戚家长大,“她父母早三年走了,她这个孤儿,有两个去处,一是舅舅家,二是叔叔家。舅舅以上海不好进户口推诿了,富萍便到了叔叔婶娘家,所以富萍对这个舅舅便怀了相当疏远的心情”。另一类形象则是被父母所寄养或父母太忙而无暇顾及的女孩。如《米尼》中的爸爸妈妈在20世纪60年代去了香港,那时米尼才八岁,在小学读两年级,在米尼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父母没有一样给予她应有的教育和引导,而是将她交与阿婆照顾;《上种红菱下种藕》中的秧宝宝在上学时被寄宿在李老师家;《流水三十章》中的张达玲一生下来就由保姆带到了乡下,直至八岁才回到家里,父母也没有给予她基本的亲情和关爱,而是永久地在他们的亭子间里相亲相爱,分不出精力来关爱孩子;同样《69届初中生》中的雯雯,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只能整天和保姆在一起;《纪实与虚构》中母亲对“我”管教严格,父亲对“我”很陌生。这些女性虽拥有完整的家庭,但在成长的关键期却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亲情缺失下的女性追求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时期女性的性格和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她们在成年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情感缺失都会在人们的精神上留下缺陷,甚至对人们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亲情作为每个人情感中的基本需求,完满的亲情能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相反,不完整的亲情则会不利于个体的成长,甚至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王安忆笔下这些亲情缺失的女性在面对人生境遇时便呈现出不一样的追求。

(一)无疾而终的爱情追求

王安忆曾在创作中说过:“她们是极端地反现实,是爱情主义者。她们带有边缘人的表情,永远能在大众的思潮中独辟蹊径。”这些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缺少了亲情,她们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则呈现出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比如《米尼》中的米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米尼是在下乡回城的途中邂逅了窃贼阿康的,她当时便决定离开女同伴独自跟着阿康他们滞留蚌埠。在回到上海后,从小就孤独而又缺乏亲情的米尼便迅速爱上了阿康。由此,她自己做主在阿康的父母回老家过年之际和阿康开始同居。不久阿康因行窃进了监狱,米尼却仍然坚持等他,在等待阿康的这些日子里,她也学会了偷盗,“然而,在她做这种活的时候,会有一种奇异的感动的心情,就像是和阿康在一起”。出狱后的阿康并没有珍惜米尼,而是同米尼一个要好的姊妹产生了暧昧。而阿康似乎是为了补偿米尼,把平头介绍给了她,米尼接受平头后从此在欲望的驱使下越陷越深,甚至连儿子也深陷其中。而当米尼想收手借母亲的关系去香港的时候,阿康却告发了她,从此米尼开始了牢狱生活。另外,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也没有享受到多少亲情,终其一生也未找到理想爱情的归宿。她先委身于李主任,而不久李主任却坠机身亡,后又遇到了康明逊,并有了孩子,但康明逊的家庭不接受她,最后在晚年遇到“老克腊”,她甚至拿出李主任留给她的雕花木盒试图挽留他,可“老克腊”也离她而去。此外,《流水三十章》中的张达玲在成年后一次次渴望借助爱情使自己摆脱孤独,可一再将热情投放错了对象。她将一个工人的没有魄力看作是性格沉稳,将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当作了强大。当发现爱慕错对象后,又急忙去寻找另一个,却又一次“将一个孱弱的男医生,看成是一个孤独、敏感、软弱、有诗人气质的男孩”。这些女性都是由于亲情缺失转而苦苦寻觅爱情,为爱情付出了一定代价,却都无疾而终。

(二)虚伪假意的友谊交往

这些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在友谊上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朋友,她们的友谊呈现出一种虚伪与假意。《流水三十章》中的张达玲选择了郭秀菊做朋友,然而郭秀菊是可以与任何人接近甚至发展到亲热的地步,一旦需要对亲近负担起一点责任的时候她便放弃对方。在经过了那次共约在课堂中过夜的挫败之后,张达玲感到自己受骗了,她焦躁的心里充满了绝望的感觉,以为她立即就要失去她唯一的朋友了。插队农村时,一个集体户里仅有她与齐小兰两位女生,但她们没有表现出彼此相依的状态,横亘在她们之间的是冷漠。待人刻薄的齐小兰与张达玲在一起相安无事的原因是她“深知作为女生的自己远远在张达玲之上的优势,所以她才暂且宽厚起来”。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之间的友谊刻画得最为典型,她将女性隐秘的心理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吴佩珍是王琦瑶的第一个女朋友,吴佩珍对王琦瑶很忠实很崇拜,可王琦瑶对她却少有真情,只是怀着一些同情与她结成友谊,因为吴佩珍的外表并不出众,因而她们友谊的结束是难免的。对她同样倾注热情的蒋丽莉,王琦瑶也没有真心,她内心反感蒋丽莉外在的甜腻诗情;王琦瑶与严师母、张永红的交往中,也是带着她那自尊、自负,与她们保持着内心的距离。因此从作品中看,女性在亲情得不到满足时,便将排遣内心的孤独寄托在友谊上,而从大多数例子来看,王安忆笔下亲情缺失的女性也很少获得真挚的友谊。

(三)平静无言的心理承受

不同于前两部分女性的人生选择,另外一部分女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从心理承受上看则显得平静无言。《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当得知李主任的罹难时,她没有过多的伤痛,而是立即结束了在爱丽丝公寓的生活,平静地回到乡下外婆家,之后重新回到上海在弄堂里开起了诊所来维持生活。当她怀上康明逊的孩子,康明逊迫于家庭的压力不能担负责任时,她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当起了一个单亲妈妈。她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都能坦然接受、无怨无悔。与王琦瑶有着相似性格的还有《桃之夭夭》中的笑明明和郁晓秋。笑明明本来是要与一个还算不错的相亲对象结婚的,可是郁子涵突然辍学归来,让她放弃了这个对象,与郁子涵结了婚。本来幸福的婚姻生活应该就此开始,可是控制不了口舌之欲的郁子涵,在美食的引诱下,出轨了。当笑明明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太大的反应,而是收拾郁子涵的衣物并交与他,果断地与他离婚,从此以后,独自抚养孩子。面对生活的困境,她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坦然平静地接受。笑明明的女儿,郁晓秋作为一个私生子,从小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哥哥、姐姐与她都不亲近,她“为挣得大的欢心,极尽小心,承揽下铺床扫地的杂务。过来一年,到小学二年级时,烧饭也是她的活了,甚至,姐姐的衣服亦是由她洗。她并无怨言,内心里,也很奇怪的,与她母亲一样,将两个大的看得很高”。她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幸福,缺位的父亲、冷酷的母亲、淡漠的哥哥姐姐,从来没有让她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何明伟的情感,本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可是何明伟对她的抛弃,将她打入谷底,她似乎一直在磨难中像杂草一样坚强地成长。姐姐的离去,让她承担起照顾外甥的责任,当她自己产下一个女婴时,她的愿望实现了,她的精神也完成了蜕变。“在她身上再也找不着猫眼、工厂间西施的样子,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而如今,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富萍》中的富萍来上海的初衷也是以婚姻作为契约来做客而已。叔婶做主把她介绍给了“奶奶”的孙子李天华,假如嫁给李天华,意味着今后的命运就是默默地承受李天华家的一大堆麻烦。这种传统的旧式婚姻使她感到痛苦,她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摆脱这种痛苦。她先是想到了舅舅。舅舅家在闸北区苏州河边的棚户区,不料她到舅舅家后,舅妈又想把富萍介绍给她的侄子光明。后来当李天华来上海接富萍时,富萍却不辞而别。她几经波折,最后她终于与梅家桥的一个青年修理工结合。虽然为了生计,要靠糊纸盒为生,十分辛苦,但是富萍终于靠自己的理性,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为自己在上海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三、王安忆小说中情感缺失叙事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派理论对新时期文学的渗透,在创作界出现了学习西方创作方法的热潮,“寻根”文学、现代派小说,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无疑都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女作家在这场创作热潮中独领风骚。王安忆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以她敏感的笔触书写出亲情缺失下独特的女性体验,并对她们在不同的人生抉择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体认,使得这些女性形象在文本中得到张扬。

纵观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小说,从张洁、王安忆到林白、陈染,在她们的创作中一直保持着对女性生存和女性生命的关注与思考。王安忆更是如此,使“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浮现出来”,于主流文化的框架结构内发出女性特有的呐喊,同时使女性意识得以张扬。王安忆小说中情感缺失叙事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女性自我的特异性,重新反思女性被压抑和被遮蔽的历史,重新认识属于女性自己的历史、心灵、情感、思想、文化,以及语言,不再将女性作为他者,而敢于将女性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进行书写。无论她笔下的女性是默默无闻地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还是委曲求全,放弃自己的主体要求,还是选择以一种抗拒性的姿态去反抗与毁灭,都是作为女性为自己言说的表现。

四、结语

反观王安忆小说的亲情缺失叙事,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更多的是揭示亲情或某种情感的缺失对女性成长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在这些人物不同人生的抉择中,我们应发现其深层次的缘由,并思考其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在关注中投入更多的研究。

①⑦⑧王安忆:《桃之夭夭》,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页,第53页,第170页。

② 王安忆:《富萍》,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3页。

③ 王安忆:《上海的女性》,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 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之五》,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⑤⑥ 王安忆:《流水三十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页,第269页。

[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美格,陈平俊.女性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3]杨赛.论刘庆邦小说情感缺失叙事[D].安徽大学,2014.

[4]王吉鹏,马琳,赵欣.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作 者

:陈会萍,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王安忆亲情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亲情的滋味
散发亲情味道的记忆
亲情祖孙
分你一半炒青菜好吗
王安忆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忧伤并美丽着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