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个体:琴声中的二部复调

2017-07-14 10:39杨燕迪
音乐爱好者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钢琴演奏乐器

杨燕迪

《有琴一张》(北京出版社即出)实际上是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亲切生动,别具一格。熟悉资先生的朋友和读者大多知晓资先生的钢琴演奏造诣,而听资先生将自己的生涯经历从学习和弹奏钢琴的特殊角度娓娓道来,当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2013年6月,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现场聆听资先生的钢琴演奏会,目睹这位年逾八旬、风度翩翩的知识大家在琴键上的流利、稳健、自如,当时的惊讶与赞叹直至今日仍记忆犹新。这本小传,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解释资先生的琴艺风范来自何处。但在我看来,它更有兴味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观察到,资先生作为一名知识人兼钢琴爱好者,如何通过与钢琴这件独特乐器的复杂交往和互动,经历中国现当代几十年来的社会心理变化,并经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沉浮变迁。

或许可以将资先生的音乐经历比作琴声中的二部复调——所谓“复调”,原是音乐中的技术术语,顾名思义,意味着复合、重叠的曲调,同时运行的不仅有高声部的旋律,还有其他多个并行不悖、同等重要的线条。如果说资先生的个体经历是那支飘在上方的如歌旋律,那么处于这条高音旋律下方、具有基础地位的就是更为浑厚、更具分量的低音声部——那是时代、社会的风潮,负载着所有的个体,向前、迂回、转折、再向前……

资先生习琴、演奏、上台、参赛等,属于正业之外的“业余爱好”。或许因为钢琴这件乐器的西方异域出身,资先生的音乐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中在汲取外来影响与保持自我身份之间保持平衡的曲折路程。读到资先生正式学琴仅仅六年之后,就在1947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天津举办了一场像模像样的钢琴独奏会,真是令人惊叹的业绩——那场独奏会中有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肖邦《黑键练习曲》、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等高级程度的正规曲目,甚至还包括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完整三个乐章这样的“重磅”大餐!即便在七十年后的今天,能够驾驭这样难度和数量的曲目,对于一个年仅十七岁、正规习琴时间并不长的“业余”钢琴学生,也是几近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个小小的高潮,不仅印证了习琴者的音樂天资和才能,说明那位名不见经传的钢琴教师刘金定施教有方,也体现出中国音乐艺术的进展和整体社会文化的进步在多年前就曾达到过的水平。

1948年,资先生进入清华大学,这所著名大学没有音乐系,但师生的业余音乐社团生活却非常活跃,资先生的音乐兴趣和才华在清华的“弦歌雅乐”氛围中如鱼得水,尽情施展——她不仅跟着管弦乐队排练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还得到机会与乐队合作贝多芬《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担任独奏主角。虽然仅是第一乐章,但能有机会让乐队作为陪伴,“众星捧月”,那种激动、幸福和兴奋是可以想见的——顺便提一句,贝多芬这部协奏曲的境界确乎不辱“皇帝”的别号,真可谓器宇轩昂,气吞山河,演奏的技术难度也极高,非专业高手不能驾驭。资先生能啃下这个“大块头”,足见她当年的技能和琴艺已臻佳境。

进入五十年代,资先生远离了钢琴,“乐魂冬眠”,这段经历读起来不禁令人唏嘘。倒不是有任何显在的缘由让资先生放弃了钢琴演奏,而是时代的氛围发生了改变。钢琴这件乐器在这种氛围中总有点显得不搭调,如同不协和的噪音。如资先生自己的感叹,钢琴和政治,两个领域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却有着秘而不宣而又确凿无误的关联。直至改革开放之后,资先生才有幸“重操旧业”,再续琴缘:大约有乐器演奏经验的读者和朋友最能体会和品咂其中的复杂况味和特别欣喜——那种“手痒”的冲动终于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几乎是生理性的快意。阅读资先生讲述自己心中的音乐之魂如何苏醒,如何复活,乃至重新生长,再次勃发,我们会分外感动——二部复调中,个体的声音与时代的脉动达成协调,而时代也对个体的表达形成支持。

资先生进入晚年后经由个人努力营造出的音乐生活,几乎具有某种理想的启示意义。这是不带任何功利的音乐玩耍——弹奏钢琴的英文表述是play the piano,而play一词同时具有“演奏”和“游戏”的含义。这恰是演奏乐器和从事音乐的真谛所在:借助游戏颐养身心,通过音乐滋养灵魂。听资先生说,她现在每天都练琴,乐此不疲——只是纯粹爱好,自娱自乐。所有演奏乐器的人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自己的手指和身体将音乐表达出来并塑造成型,那种乐趣和获得感真是难于为外人道。多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题为《奏乐之乐》,说的即是这种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得到的音乐乐趣。由于演奏乐器必然有身体运动和手指操作的维度,同时又有智性认知和情绪张弛的卷入,因而“奏乐”的愉悦是被动的听赏音乐所不可比拟的,也与纯粹精神性的阅读愉悦非常不同。资先生作为杰出的中国知识女性代表,因为自幼学琴而得到了受益终身的精神滋养,其间的故事不仅是励志性的掌故,更带来了隽永而温暖的启迪。

资先生喜欢演奏的乐曲大多是“古典音乐”中的保留曲目和精粹小品。实际上,产出这些曲目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些曲目却好似脱离了时代,一点也不显得“过时”,至今仍让我们徜徉其间,如痴如醉。我在想,这大概即是“古典音乐”这个范畴的特别之处吧。“古典音乐”其实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术术语,如果深究起来,学理问题和不确之处恐怕有很多。但是,古典音乐现已成为一个世界通行的范畴概念,它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其合理之处。我觉得,古典音乐标示着某种艺术上的理想范型——某种超越时空、永恒有效的价值创造。虽然“后现代”的当下常常否认持续恒久的稳定存在,但历久弥新的古典音乐却总在提醒我们,虽然时代在变化,但人类的优秀精神成果却可以抵御时代的流逝。回到时代与个体的二部复调这个话题,可以认为,尽管时代决定着个体,但个体却可以通过艺术的力量而超越时代。如资先生的音乐经历所示,她在少年时代的音乐学习和钢琴演奏至老年才真正显现了全部的精神意义和心灵意涵。这不是时代的轮回,而是音乐与艺术对时代的升华和净化。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钢琴演奏乐器
学乐器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乐器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