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机遇、挑战及对策

2017-07-14 18:44胡益炀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

【摘要】“互联网+课程”已成为当下的高频词组,正颠覆着传统课程,也悄悄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它在实践中表现出优越性,也面临着挑战。本文将从政府、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课程 传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09-01

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思潮便应运而生,它可以与任何名词相加,并发生魔术般的神奇效果。人们把“互联网+” 时代视为一次新的工业革命。[1]

一、“互联网+课程”的内涵

“互联网+课程”是基于课程的传统本质深度融合现代信息化技术,驱动课程形态从固定走向自由,实现移动终端体验,不受时空限制,使受众者获取多元化信息。“互联网+课程”不是互联网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2]。

二、“互联网+课程”的机遇

(一)充实学科课程内容

以Mooc平台为例,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听课、上课、考试和评价。信息化课程平台和系统也将改变原来固定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推动课程革命性的变化。这也改变了傳统单一课程模式,使O2O新课程模式变成了可能。互联网让各门课程有机组合,丰富课程内容,推动师生和生生间线上线下交流互动。

(二)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课程资源配置不仅颠覆了传统课程资源供给形式和服务方式,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互利互补,沟通衔接,还促进了课程开发。它不仅创新了课程实施体系,实现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乃至全球课程相联系,还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以慕课为例,学习者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并制定学习计划和进度。学习者在任何地点或时间挑选课程,进入 “课程学习”领域。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如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将消失。

三、“互联网+课程”的挑战

(一)美育和德育未发挥应有价值

在传统课程中,老师是美育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领导者和示范者。通过师生间面对面交流,老师的个人魅力和知识精髓真实的、自然的融入课堂中,便于学生接受。“互联网+课程”是课程依托网络而存在,上课的老师可能与你属不相识,不了解学生的个性,不能面对面互动,更缺乏情感的交流。

(二)城乡差距大导致教育不公

虽然城乡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在线上课、听课,但现实中的城乡“互联网+课程”实施差距却很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低,学生不懂如何进行网课学习。国家的教育资源又主要投入到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地区,这种不均衡、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使农村地区“互联网+课程”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互联网+伪课程

在传统的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按课程表来实施,相对固定,内容集中,但“互联网+课程”的知识却随时更新、融合和扩展。学生如何分辨出“互联网+伪课程”呢?互联网这个“大染缸”,利用好了,能让学生站在巨人的头上看世界,利用不好,则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

四、面对机遇和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推动作用。首先要大力引进技术性人才,由他们对农村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其次政府需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满足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覆盖。最后政府需动员农村学校领导、老师积极参与到“互联网+课程”的开展中。

(二)教师层面

老师通过互联网平台,把美育和德育的思想观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中。虽然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碎片化、快捷化的平台,但老师可通过整合在线课程内容,让其多联系实际生活,多渗透与美育、德育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它们。即使在线课程不能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也能通过视频界面,与学生积极互动。

(三)学生层面

当学生进行互联网课程学习时,要增强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远离“互联网+伪课程”。把互联网当做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味的依靠它。当学习课程进入疲乏期或堕落期时,找在线班主任帮扶和督促;当学习课程遇到难题时,及时咨询在线老师,如同滴滴打车,你提问,在线老师立即与你开始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忠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2]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

作者简介:

胡益炀,女,汉族,四川广元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