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依赖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7-14 18:52杨明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成因青少年

杨明娟

【摘要】本文从分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表现入手,从现实应用需求因素、人格因素、非制度化群体规范、情绪宣泄等方面分析青少年手机依赖成因,最后针对成因分析提出解决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 手机依赖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12-02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变成人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工具。作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日益严重知。若手机使用不当,很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症。因此,我们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手机使用状况,通过分析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找出相应对策,从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1.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表现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综合症,是指一个人使用手机的行为变得失去控制,从而使其生理与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青少年是手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其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如下:

(1)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忘记带手机会变得心烦意乱,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不能集中精力。

(2)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总是有意无意的拿出来手机看一下。

(3)假如一段时间内手机没有动静,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时不时的拿出来翻看下是不是漏掉了电话或者信息。

(4)经常出现一种幻觉就是“手机铃声响了”,还会在公共场合把别人的手机来电当作自己的手机来电。

(5)在接听电话的时候,会感觉脑海中有手机辐射波在环绕。

(6)不管走到哪儿都带著手机充电器或者充电宝等设备,会无缘无故的害怕手机关机,晚上睡觉也把手机放在身旁。

(7)经常摸手机,即便知道电话没响也会一遍遍的拨动桌面屏幕,去厕所也会带着手机。

(8)当手机信号不好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脾气也会变得不受控制。

(9)严重者会出现眼部视力减退、手脚麻木,头晕以及心悸等症状。

以上是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表现,一般来说,具备其中三条以内被称为轻度手机依赖,具备七项以上被称为重度依赖,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2.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成因

2.1现实应用需求因素

从现实角度来说,手机已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手机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如与老师的互动及与家长的沟通等也是智能手机功能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手机的应用与个人选择没有关系,只是用来学习或者亲情联络。但在智能化手机给给青少年提供更多便利和选择的同时,却也在逐步把他们“囚禁”起来。因为手机的诸多功能,会让青少年越来越缺乏独立性,手机的诸多软件会让青少年沉浸其中,形成手机依赖甚至手机成瘾。

2.2人格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手机依赖行为的青少年在社交焦虑方面以及神经质方面要高于没有手机依赖的人,且这些具有手机依赖行为的青少年的心理维度方面的得分如严谨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得分很低。从这可以看出,青少年手机依赖表现在人格方面为情绪易焦虑、相对内向、多疑等,在跟人交往时容易紧张。那些对环境的适应力不强、孤独感明显以及自私冷漠的人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这部分青少年的心理虽然渴望与他人进行交往,但却不具备良好的交往技能,但会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与他人交流,通过手机缓解内心深处的焦虑,反过来,手机依赖又加剧了他们的焦虑与敏感特质,导致他们更加不想去适应环境。虽然有一部分青少年属于外向型性格,却喜欢通过手机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希望别人在手机上认可自己,也可能会导致手机依赖现象。

2.3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

青少年群体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所谓的“手机文化”,这个群体个性比较强,且易接受新鲜事物,手机APP的使用把他们捆绑在手机上,虚拟化社区群体应运而生。属于这个群体的两个人面对面都不想直接交流,而是会选择手机作为交流工具。这是由于手机社区具有自身特点:一是虚拟性,二是片段性。青少年可以有选择地向别人展示自己,让自己打造成自己喜欢的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他们大部分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在手机网络中打造自己的形象,出现手机依赖行为。

2.4情绪的宣泄

青少年正处在叛逆期,情绪上比较不稳定,思想行为上遇到问题容易有偏执倾向,来自亲情、友情及爱情等方面压力也较大。遇到挫折时他们很期望能够与他人交流,但又不好意思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手机成为这时最为恰当的交流工具。手机可以向身边的人或陌生人展示自己,表达看法,交流感情及价值观等。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手机交往的隐蔽性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手机体型小易携带的特点也让其成为私密化的交流工具。在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困惑,他们会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与他人交流,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很好地宣泄,而且选择手机倾诉的方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外泄。手机交流隐秘性的特点,让青少年在进行手机交流的时候能够坦露内心,不用在意现实世界中别人的眼光与看法,并能得到情绪的释放。尤其对那些内向、孤独、自私冷漠的青少年来说,手机交流情感层面的吸引力更强,更容易让他们产生手机依赖。

3.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对策

3.1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自觉抵制手机依赖

手机信息量庞大,在方便青少年随时随地分享知识的同时,也导致手机中信息的重复、冗杂,垃圾信息充斥其中的现象。不健康及歪曲事实的信息增加了青少年选择信息的难度,加上社交软件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信息传递方呈现片段化的特点,使得青少年变得越来越浮躁,很难获取系统的知识,长期会使青少不想花费精力去思考信息来源是否准确、是否客观,其连贯思考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思维出现片面化特点。同时大量时间用在手机上,对青少年的注意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让青少年认识到,手机带给我们的是便利与自由表达的空间,但要学习系统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要具备信息筛选的能力,坚决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多读好书,树立正确价值观,跟“低头族”说再见。但是,对那些具备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的青少年,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要让他们在别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有意识的远离手机,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看待手机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与危害,缓解由于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心理,进而摆脱手机的控制。

3.2强化人际沟通,放眼外部精彩世界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多接触一些现实世界,掌握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技巧,逐步戒掉手机依赖。第一,可以通过参加社团、志愿者、健身、旅游等方式,找出跟自己爱好兴趣相同的团体,来分享彼此的爱好与情绪,在相互交流中找出现实交流的感觉,把注意力从手机转向现实生活。在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充实自己的业务生活。第二,作为家长,要引导与鼓励青少年去接触现实社会,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还需要提高,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的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家长要认真的跟孩子沟通,让他们在不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自由的发展特长,让他们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去多接触一些社会,让他们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外部世界中,减少手机依赖行为。

3.3注重制度引导,优化青少年所处环境

青少年群体基本是学生,学校要多进行活动宣传,加大引导力度,在不影响学业与生活的基础上用手机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手机,理性看待手机。积极倡导课堂上合理使用手机的理念,这不仅仅是我们学业上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青少年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就应当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并请本专业较为优秀的在校生或往届生与新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学生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就能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多看书,良性循环就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告诉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危害,提高青少年手机使用的规范性。此外,在社会方面,社会要关注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公共场所多做宣传,引导青少年多接触社会,结合我国实际,媒体要加大在手机依赖方面危害的宣传,提高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度,向青少年宣传“低头族”带来的危害不只是身体健康方面,还有心理健康方面,让青少年多关注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不能生活在人与手机的世界中。可以把“减少与手机接触”的理念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在公交以及地铁等公共设施中张贴宣传标语,比如“请放下手机,回归你我沟通的世界”等。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举办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进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让他们能够不再被手机左右,从而优化青少年所处的环境。

4.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如前文所述,手机依赖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在学校层面要重视这种现象,加大宣傳教育,学校可以把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针对新情况增加新的内容,加强对学生手机礼仪教育,并对其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让学生明白文明使用手机才能促进社会公德的形成,才能对校园文明建设有利,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此外,可以把手机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平台,通过短信等形式来引导学生,给学生宣传一些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学校的新闻事件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引导与教育的目的,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分析青少年手机依赖成因的基础上,要提高青少年个人修养,自觉抵制手机依赖,强化人际沟通,让他们放眼外部精彩世界,并注重制度引导,让青少年成长在健康的环境中,合理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张徐源,欧阳智超,管子亨.试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J].科技视界,2014(29).

[2]张义涛,邓雪芹.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12)154.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成因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