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探析

2017-07-14 21:53马旭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基地实训高职

马旭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形成了深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多项环节的建设之外,更加注重学生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为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建设成为一个覆盖特定行业、充分体现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训基地,仍需要继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本文将针对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建设展开深入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 实训 基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22-02

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为重要的是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人力资源投入,切实提升当地人才资源储备,增加创新性人才数量,从而有效提升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实际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减少校企之间的隔阂,从而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依据与支撑。

1.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概述

1.1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与理念

高职实训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单向能力以及综合技术的训练,其目标在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计划中,将基本职业技能、项目设计、毕业设计全部纳入教学环节,形成统一的实训体系。高职实训实习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在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对基地的实训环境以及实训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尽量寻求原生态,最大限度接近社会现实。

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相适应,需要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通过在基地的自我学习提升,在实训中教学与成长,在实训中实现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另外,高职实训实习基地能够有效服务社会,沟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出现脱节的现象,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社会群体认识与了解高职实训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服务寻求社会支持,通过贡献获得社会的帮扶,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必然选择[1]。

1.2实训实习基地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升级而服务。当前,高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与地方能够获得第一线管理、服务、建设型人才,从而助力于经济发展。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建设与探索就要遵循为当地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服务,从而为提升的经济质量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其次,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能力为中心加强构建。在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为前提下,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切实以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提升培养为主方向,加强学生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结构上的优化,舍弃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的多重培养。最后,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程配置,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就业上岗时,手中能握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证书,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更多的砝码。

2.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2.1注重专业设置与实训基地的深层次结合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上来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牢牢把握住职业岗位、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在理论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针对于学科,而应该牢牢围绕着生产、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从而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同时,专业的设置也要结合学校实际,对于部分高要求、高水准的专业,应做好积极调查研究,通过实际的研究决策,充分使专业设置与本基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对专业设置的预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充分结合学校优势、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学校发展的专业,展开试点逐步推广。因此,针对不同的职业群、行业动态设置相应的专业,使专业设置动态化,但也不能忽略提升专业教学的稳定性,需要高职院校领导者把握好分寸与尺度,平衡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提升专业设置与本基地建设之间的有效结合[2]。

2.2注重教学方式与社会变化的多领域结合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使学校、学生与企业实现三方共赢的模式,将学校办成多种资源结合的资源平台,从而实现多方之间的低成本沟通与交流,减少学校投入与社会资源浪费。这就要求教学方式需要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系统设计、推进基础理论都能够推动基地建。因此,学校在加强教学方式的研究与转变之外,需要结合社会变化,与不同企业、社会组织展开多领域之间的合作,提升对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认识[3]。

2.3注重課程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结合

课程与工作之间的匹配程度是指课程内容与所对应的工作要求所达成的吻合度,需要将某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与课程设置相一致,因此在课程设置的优化上,需要保证具有高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中,课程与职业结合的越紧密,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就愈加明显。因此,在课程与工作之间的匹配度需要达到很高的要求,进行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进而使课程与职业之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对接。当前,我国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有效的推手,在实现专业标准建设、资源供给、条件保障等整体规划上还有待建设健全。因此,课程的优化设置需要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融合应用与实际创新能力。

3.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深层次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在传统观念的壁垒下,社会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与断层。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有效缩小人才培养的周期,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整体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与成才。校企合作应注重经营目标,通过采用现代化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学校发挥科研、教育的优势,企业发挥实践、实训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3.2产学研相结合,注重教学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应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专业化教学环境,高质量的生产设备,使之服务于教学。利用外在的推动力,使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是仿真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专门岗位的学习能力,延长学生的实践学时。通过在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之间的结合,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发现企业在管理与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发展助力。教学改革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的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建立深层次的产学研互动结合,及时、准确了解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标准,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具备上岗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设置,打造全方位人才

在每门课程的设置上,明确若干专业的核心技能点,使整个课程的授课都能围绕核心知识技能点进行,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打造成强有力的体系,强化为核心技术服务的能力。例如,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将课程有机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两点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学活动先教后学、先做后学、先学后做再教等方式交叉循环,从而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体系功能之间的交叉,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从而全方位提升基地建设模式的可靠性,为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学生、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使高职教育真正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郭航.关于民办高职实习实训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23):57-59.

[2]赵伟.高职生实习实训中心理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35):28-30.

[3]刘元,张文君,潘庆云等.信息不对称下的高职实习实训问题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0):129-130.

猜你喜欢
基地实训高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的基地我的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