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

2017-07-14 08:39蔡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心理

蔡琳

【摘要】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情况,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特点,积极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调适。

【关键词】贫困生 就业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2-02

近年来,高校教育在不断扩招的前提下,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从实际就业数据来看,高校扩招的人数远远大于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量,这就导致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大学生通向就业的步伐愈加举步维艰,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而家庭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高校扩招让大部分贫困生看到 “ 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的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一心想用知识重新书写人生的家庭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巨大心理压力。目前,随着国家及地方资助政策的落实,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高校筹措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资助体系,日愈完备的“奖、贷、助、补、免”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已帮助许多贫困生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资助体系的完善还远远不能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掌握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发现他们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态,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一)就业心理迫切

家庭贫困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对他们来说,毕业意味着需要开始偿还国家助学贷款,需要赚钱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需要支撑家里年幼弟妹的学费,需要承担改变整个家庭贫穷的命运。这种种的经济压力会转化为沉重的思想负担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求职中更加渴望尽早找到工作实现经济上脱困,更急于通过就业回报父母的“教育投资”。一旦在求职时遭遇挫折,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嫉妒、愤怒等负性情绪。

(二)自我认知不准确

家庭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往往不准确,自我接纳度不足。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能力不足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在求职时如果遭遇挫折容易自我否定,忘记自己的优势,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水平,产生“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比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自卑心理让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敏感脆弱,对自我能力失去信心,影响了自我推销,影响了求职面试时的能力发挥,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部分贫困生虽然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和能力都相对拔尖,但缺乏“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缺乏客观的了解和正确的判断,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自尊,盲目自大。

(三)就业技能相对不足

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硬实力“和综合素质的”软实力“上都处于相对弱势。在其他普通同学热心参加各类培训考取多种证书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往往出于对经济能力的考虑,对各种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望而却步。由于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贫困生为了弥补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学习上,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可以锻炼个人实践能力的平台上缺乏锻炼。此外,贫困生心理上经常处于过分自尊和强烈自卑的矛盾中,容易呈现出自我封闭的特点,整体开放性比普通学生更差,因此在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适应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方面也相对处于劣势。

(四)就业期望过高

在就业中,贫困生更容易存在“一步到位”的就业期望。贫困生对找到一份“好工作”存在更高的期待。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成长,考上大学后的生活困难和来自亲友的期望让其对就业抱着美好的憧憬,期待能够拥有高待遇的体面工作来实现衣锦还乡的愿望。因此,贫困生更倾向于到工作体面、工资稳定的 “体制内”工作,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此外,少数学生存在极端的观念,认为自己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择业时眼高手低,不愿意去普通崗位上就业,只盲目追求“体制内”的铁饭碗工作。这种追求“一步到位”急功近利的就业心理,容易导致贫困生错失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

(五)就业观念保守

基于家庭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贫困生在求职时更加求稳务实,就业观念相对保守,职业选择的灵活性较小。贫困生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去就业,对机制比较灵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考虑不多。自小生活在贫困中的他们对贫穷有切身的认识,不愿意选择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工作,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在应聘时,贫困生更多考虑的是单位效益、薪资多少、福利好坏等硬性条件,对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考虑较少。贫困生的就业观念相对保守,由于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和缺乏经济基础,和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对创业缺乏热情,更少选择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就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少贫困生在面对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时,往往考虑到家庭的经济压力而选择放弃考研,在继续升学的人数和比例上往往低于普通学生。

二、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分析,高校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和引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促进家校沟通,减轻心理压力

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部分贫困生的家长由于对自身知识水平和眼界的限制,无法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可能会对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给贫困生造成沉重思想负担。通过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同时鼓励学生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有利于在贫困生就业期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轻其就业压力和思想包袱。

(二)正确定位自我,调整就业期望

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定位自我,真正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鼓励贫困生扬长避短,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接受自我,认清求职形势,脚踏实地,客观地面对就业现实。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拓宽就业思路,不要将求职方向局限在大城市和铁饭碗,而是要不拘泥于地区和行业,勇于开拓就业领域,勇于从基层起步。

(三)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就业技能

鼓励贫困生在课余时间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针对贫困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有侧重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针对贫困生经济薄弱的特点,学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可建立相应的补助制度,在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方面给予贫困生一定的经济补贴,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窘的后顾之忧。学校可开设各种免费的职前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技能。帮助贫困生走出“唯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误区,多渠道地提高贫困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

(四)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

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城镇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不太可能给他们提供较多的就业指导和帮助,贫困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抱着较高的期望。因此,学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传授实用的面试求职技巧、及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外,还应该针对个别就业求职存在困难的贫困生提供个别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安排就业实习机会、提供就业信息方面给予贫困生适当的照顾,鼓励贫困生向用人单位推销自我,争取实习的机会。在贫困生需要就业指导时,帮助其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道路,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五)提供心理辅导,优化就业心态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加强与学校就业部门的部门间合作,通过内请外聘心理专家的方式,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霍兰德职业心理测验“等专业的职业心理测量工具,帮助贫困生作出适合自我的职业选择。针对贫困生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导致的焦虑、迷茫、沮丧等负性情绪,开通热线电话咨询服務、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和咨询室接待服务,给予专业的、个别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平和的就业心态。

高校要从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实际出发,积极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就业观来面对求职就业中各种压力,顺利求职,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2]杨震.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梁茵,车恩利.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

[4]温斌.关于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想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