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7-07-14 09:13边哲谷庆巍付美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素质艺术设计研究生

边哲+谷庆巍+付美娟

【摘要】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早已突破工艺美术范畴,兼容更多新的艺术形式,已形成多元、立体、综合的艺术生态。本文分析了当代设计艺术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如何架构一种新的有弹性的课程模式,探讨一种可变的教学方法,使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在掌握必要的技能与理论的同时,学会更大范围地兼容并蓄,更多层面地发散思考,更大力度地突破创造,并赋予人文精神品格,这是任何一所新老艺术院校皆无法回避的课题。设计艺术学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应深入探讨有利于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改革 高素质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4-01

1.艺术设计学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对教学活动起了引导性的作用,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教学活动的前进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而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目前设计艺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自的教学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倾向性。

(2)课堂教学互动性不高。在当前教学中,目前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还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替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一味地進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输,分离了理论与实践,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互动,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日积月累,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于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长期脱离了实践的学习致使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枯燥的课堂剥夺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以及创新能力。

(3)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薄弱,交叉渗透性不强,人文素养培养较为落后。就我国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而言,仅仅注重于基础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与其他各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导致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非常有限,大大局限了设计作品的层次格调,从而无法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可以成为一个设计师,却很难培养出设计家。

(4)课程体系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滞后,教学内容更新慢,所提供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培养模式和方法上,强调知识的课堂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充分。培养的学生存在样样通,样样松,薄基础,窄口径,能力弱等问题,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2.教学模式研究

(1)课程以小组团队集体形式完成,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2)教学方式既有课堂集中型,又有课外松散型;作业既有课内集体完成的,又有课外独立进行的;实践联系既有统一标准的,又有强调个性有创新点的。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满堂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授课形式。

(3)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资料片、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地考查相关案例等方法,课程增加学生专题研究讨论环节,增加学生研究总结环节。

(4)将教学内容与专题式训练结合,每一专题都严格考查作业效果,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变教学过程的“结课时紧张”为“全程紧张”。改变以往单一评价课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多环节设置评分标准,督促学生更加认真的学习研究。

(5)将设计的视觉语言从传统的“静态”延伸扩展到“动态”,从平面走向“三维”乃至“多维”的空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特点,关注研究学科设计语素的时代性、发展性特点。

(6)开发适应现实艺术设计需要的创新概念,达到艺术设计与产业相结合的互动性。

(7)一方面,重视传统文化文脉的继承,赋予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设计外延;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前卫意识的先进的兼收并蓄的其他外来文化的创作,让人感受到设计作品开阔的视野。

3.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其具体方案体现在既不同于以往从纯理论的视角探索专业的发展,也不是只针对某一专业孤立地研究,而是把艺术设计交叉融合的定位和发展放在设计艺术学科群下研究,既关注专业间共性问题,又涉及具体专业问题。

(2)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的设想。该机制可以多渠道提高教师学历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结构,构建优势互补,流动有序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专业师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等问题。在构建柔性的师资培养、遴选和管理机制方面,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检索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

(3)引入“工作室”和“学、研、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研、产”机制强化“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措施。这些理念和思想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实施的基础和可行性。艺术设计学科对设计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正在逐步进行改革实践,主要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艺术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4)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科技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校设计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主要是“工作室”教学。

(5)人才培养模式能直接体现学科专业体系的特色,构建基于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特化发展至关重要。

(6)拓宽国际化视野,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高校设计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主要表现为: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4.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将设计艺术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原理应用于学校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这对学校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创造技法应用的最大价值所在。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要着眼于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设计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中把握市场经济动态,创新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创造是艺术设计的宗旨,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真正意义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教学的重点应从经验和技艺的传授转移到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面对时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加需要开放的思想,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应该从怎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高度来进行全面地思考和决策。作为培养设计艺术学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当要肩负起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使学生进入广阔的创作空间,创造更好的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砚梅.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满瑜琳.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2,(05):119-120.

猜你喜欢
高素质艺术设计研究生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星.云.海》
《花月夜》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