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例死亡焦虑心理咨询个案浅谈如何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

2017-07-14 09:26杨秀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

杨秀芬

【摘要】在传统教育中,死亡教育一直是避而不谈甚至是忌讳的话题。对儿童的死亡教育重视程度几乎是空白。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多少会遭遇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如果一味避而不谈,儿童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及哀伤无法得到及时得当的调适与引导,一旦碰到死亡事件,压抑的情绪以及扭曲的认知,会以异常的行为反映出来,这将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结合一例心理咨询个案,介绍了死亡焦虑的含义,以及如何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引导儿童建立起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死亡事件,爱惜生命,避免轻生。

【关键词】心理咨询 死亡焦虑与死亡教育 沙盘技术疗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8-02

一、案例简述

(1)来访者一般情况:男,10岁,小学四年级,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富裕,和父母关系亲密。其母陪同前来,求助愿望强烈。

(2)一般印象:有礼貌,衣着整齐,来访时显得较为拘谨,话语不多,比较被动。看见沙具,毫不犹豫地创作了一个作品。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逐渐放松,主动讲述自己的想法。情绪平和,思维清晰,言简意赅。

(3)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正常,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良好,有很多好朋友。

(4)来访者主诉:一年前,奶奶去世。几个月前,比自己大10岁的堂哥得病,突然去世。从那以后,白天都还好,每到傍晚,就很焦虑、恐惧。不敢一个人睡觉。对分离很敏感,不能接受与爸爸妈妈分离,极度担心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害怕父母哪天也会突然得病不在了。与好朋友、同学分离后,也很难受、惶惶不安,有时自己偷偷哭。晚上睡不好,总做噩梦,脑子里总在想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后有灵魂吗?人有前世记忆吗?

(5)咨询始末:来访者走进咨询室,第一眼看见了沙具,很自然地创作了一个作品,其作品主题有关战争和杀戮。来访者称,创作这个作品后有种轻松感。当谈到战争中的杀戮与死亡时,明显不安起来。然后转入一对一面谈。通过自我开放技术、倾听技术、内容与情感反应技术、面质技术等,诚实、坦然地与其一起探讨死亡问题。一周后电话随访,其母回复,晚上不再做噩梦,也不焦虑和恐惧,能自己睡觉了。

二、死亡焦虑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死亡的不确定性,生命终将消逝这一事实让人们产生恐惧、痛苦、无奈、不解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进而出现死亡焦虑。

在以上个案中,来访者多次提及人的灵魂问题,觉得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哪天自己突然死了,该有多焦虑,而且自己常常感到自己的灵魂好像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很恐怖,害怕自己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感知。

三、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的方式

儿童面对死亡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是如何被教育的,死亡教育越早,死亡对他们的影响和冲击也就越小。

1.教育者要有健康的死亡态度

家长、老師本身要有健康的死亡态度,才能引导儿童以坦然、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面对死亡。如果教育者能够诚实、坦然,不要把死亡当成可怕的梦魇和恐怖的灾难,不把死亡神秘化、妖魔化,而是把死亡看成自然的生理现象,将内心的感觉和状态诚实地传达给儿童,与他们共同探讨与面对,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用心回答他们的疑惑,那么当死亡或临终来临,不至于变成令他们害怕、恐惧的问题。

2.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具体化的引导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运用具体化的情景,借助恰当的媒介,才能引导儿童从中思考死亡的涵义。根据Nagy(1948年)研究,他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提出了死亡概念年龄模式:

(1)婴幼儿期间——用比喻法解释

婴幼儿(0-4岁)阶段,无所谓死亡,对“死亡”没有概念,认为死亡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只是闭上眼睛不动,或仅仅是离开了“这个”地方,会在“其它”地方存在着,能从父母、爷爷奶奶等亲密长辈那里得知,死亡是件让人烦恼、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借助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不断在上演的死亡现象,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等,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2)幼儿园期间——巧用绘本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具有最基本的是非观。这时教育者通过绘本,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也学会爱别人,在死亡来临前,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有价值。

(3)小学期——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小学(7-13岁)的儿童,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思考能力。这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引导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如何出生,成长,衰老,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还可以与他们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向其传授积极的生死观,有助于帮助他们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借鉴国外经验,在小学开设死亡课程,在“死亡课”上,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通过参与式得培训,让他们体验孤独与丧失感,学会正确处理哀伤情绪。

3.抓住死亡教育的时间点及时施教

当亲人、朋友病危或宠物死亡时,抓住这个时间点,让儿童参与进来。允许儿童在家中帮忙照顾临终的病人或宠物,允许他们参加葬礼以表达哀悼和追思,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感或挫折的力量。学会正视死亡,是成长的开始。

死亡教育的有效开展,能提高儿童应对未来死亡事件的承受能力,引导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有限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林金枝,贾耀华.法语影片《最后的12天生命之旅》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启示[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96-99,2014,3(8).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多找几个名字
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德育保驾护航
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是医学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成员对心理咨询态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