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五常”

2017-07-14 07:39黄艳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谈心聆听家访

黄艳玲

【摘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像一座大熔炉,陶冶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和品德,带动着班内每个学生前进,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则需要班主任井然有序的管理制度去维持。

【关键词】五常 聆听 谈心 思考 激励 家访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99-02

良好的班集体,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能催人奋发上进,活力激增,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服从集体要求,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反之,一个落后的班级,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故意与同学、老师对立,所以说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探索,管理方法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熟。我认为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做到“五常”,就是常聆听、常谈心、常思考、常激励、常家访。

一、常聆听

班主任工作多,任务重,即使再勤,也不可能围着学生转,也不可能每节课观察学生的堂上表现。这就要靠我们多聆听班干部的反映,科任老师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口来了解班中同学的表现。例如在十七周星期四的早上,我听到刘红梅同学说:“昨天上第八节时,谭莲玉同学和丘锦威同学在讲话、嬉笑,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事后我叫这两位同学出来谈心,并把这件事告诉丘锦威的家长,家长很重视,立即对女儿进行批评教育,效果很好。这都是得益于肯聆听,从而收到如此好的效果。

常言道:听人闲说胜读三年书。身为班主任,除了聆听班中同学的表现外,还得聆听其他班主任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在开班主任会时,聆听他们如何管班;在经验交流会时,聆听他们如何培优转差;在茶余饭后,聆听他们怎样处理突发事件;在平时闲谈中,聆听他们怎样与学生沟通……只要我们关心周围的一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

二、常谈心

人是有感情的,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纽带,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常找学生谈心又是情感交流的前提。只要坐下来朋友式的谈心,肺腑之言就会流到学生的心里去。只要多谈心、多沟通,我相信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句推心置腹的话,每一束真诚的目光,每一次耐心的教导,都传达着信任和鼓励的信息,给学生以温暖和勇气。

三、常思考

学生各有各的性格、个性,我们的教育不能千人一面,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整齐划一;每一个集体也不相同,管理好一个集体,以前很成功的方法,现在未必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多想办法,常思考。例如:我们班的周鸿德,他个性好动,常上课讲闲话、睡觉,苦口婆心的教育无济于事,这就得以班规小惩大戒;而徐羡聪个性倔强且存逆反心理,这就靠老师的耐心说教;而谭志华不怕老师的小惩大戒和耐心说教,只怕他母亲泪眼涟涟,这就要老师多与家长沟通。总之,作为班主任,对个人也好,对集体也好,都要多思考。

四、常激励

任何学生都有积极向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他们的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同;他们的能力希望有用武之地;他们的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们的进步更需要老师的激励,无论怎样的学生,只要我们抓住他的闪光点加以激励,就能唤起他的内驱力,促使其进步。例如:张宝妍同学,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我根据她作文的特点也写了一些激励性的语句,如:“当你在别人的掌声中走过领奖台时,你要时刻记住作家路遥的话:‘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不拒绝鲜花和地毯,但我决不会也不能停留在鲜花和地毯上。”诸如此类的无声的激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震撼,带来很微妙的效果。

五、常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工具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地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总之,班主任做到这“五常”,会有利于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一个优秀班集體的形成,是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雪峰.《班主任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师道》广东省教育杂志社2000.03

[2]熊华生、许邦官.《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猜你喜欢
谈心聆听家访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述谈心是高校辅导员走进学生心灵的最佳方式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