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歌唱活动三部“曲”

2017-07-14 19:25蔡青青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感受力音乐作品歌唱

蔡青青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14-01

音乐是情感艺术的体验,幼儿园歌唱活动是直接的情感艺术表达,歌唱活动中师幼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给幼儿直接的感知和情绪体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实际的歌唱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幼儿简单的学唱歌曲,还应帮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更好的感受歌曲,表现其独特情感。而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歌曲,使之更好的提升幼儿音乐表现力?在研究中我们从歌唱活动前的准备、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三点入手,大胆尝试开展一系列歌唱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曲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分析教材,关注歌曲本身特点

每首歌曲的旋律、曲风决定着师在范唱时的情绪等来引导幼儿理解歌曲,感受歌曲,从而更有效的表现其独特的音乐情感,用自然的形态来表现音乐之美,提升音乐表现力。如:“不倒翁”的幽默滑稽,“迎春花”的舒心歡快,“柳树姑娘”的优美清新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析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而上述这些要点的实施必须要以好的、适宜的音乐作品与素材作为载体。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其生活经验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我们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直观的教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多彩的头饰能吸引孩子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幼儿的生活经验的提升也为活动的进行做好了前期铺垫。如小班歌唱活动中的“迎春花”、“不倒翁”,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并不一定都熟悉。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幼儿认识迎春花、不倒翁,初步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形象。使得在短小的课堂活动中能很好、有效的开展。

(三)欣赏多种风格歌曲,积累音乐经验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多种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使得幼儿在歌唱学习的活动中有一定的音乐经验。因此为幼儿提供的欣赏作品类型可为:1.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2.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3.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器乐曲;4.专门为儿童创造的音乐童话片段;5.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其中片段。在幼儿园欣赏课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学习和欣赏歌曲,还应让他们发挥丰富多的想象力,感受歌曲。

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作品的形象性和直接观性很重要,形象鲜明、能为幼儿所接受的音乐作品是我们所应选择的。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且各年龄段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作品选择时我们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出发,以生动、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展现给幼儿,从而调动幼儿的兴趣。

曲二:多形式教学方法运用

(一)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歌唱活动中,幼儿音乐作品形象鲜明、生动,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有助于幼儿提升自己的音乐感受力及歌唱兴趣。幼儿可在师播放录音或范唱时描述对歌曲旋律的理解,或欢快、或激昂、或优美等。语言描述并不是让幼儿无意识的随便描述,而是在师的带动引领下有目的的倾听歌曲、感受歌曲从而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的语言引导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这首歌听起来怎么样?”幼儿回答“听起来很舒服”“很开心”“很快乐”。每个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不尽相同,语言的美与歌曲的美巧妙结合起来,有效触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因此,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幼儿提升对歌曲的理解。

(二)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来感受、表现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茨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等,均可以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幼儿的好奇心及表现欲强,引导幼儿通过动作、舞蹈等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更能有效的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充分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

如:小班歌曲“谁饿了”,在活动中,我先播放歌曲引导幼儿倾听,结果幼儿在听到旋律时都很兴奋激动的手舞足蹈。由于歌曲本身短小,歌词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听到歌词时就模仿着大猫走路的样子,可爱极了。幼儿在歌唱中其歌唱表演情绪有时还会相互感染,歌唱活动“找小猫”既是如此,在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快来找”时,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很自然的把自己当成小猫躲在椅子背后,其他的小朋友见了,也都跟着一起躲了起来,等着我这只猫妈妈去找。这样一来,他们的表演能力不但能得到提高,其健康的情感体验也如汩汩清泉在孩子的心头流淌。只有真正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幼儿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其对歌曲的感受才有质的提升。

曲三: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

(一)加强鉴赏分析音乐的能力

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分析水平和体验能力,有助于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带动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我们应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歌曲本身的内在情感,体验其真正的内涵,领悟音乐作品的精神真谛,理解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我们在作品的选择中更能敏锐地识别什么样的音乐适合何种年龄的儿童;察觉音乐作品内含的各种教育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能更为有效地将音乐作品的教育潜力转化为儿童的真实发展,从而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组织幼儿快乐的歌唱,让歌唱课堂“活”起来。

(二)加强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表现音乐的能力包括:范唱时正确的歌唱情绪;合适的歌曲伴奏;对歌曲的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表演。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强,教师范唱对幼儿的学习起了榜样作用,在范唱中除了正确的歌唱技能,还应注重歌曲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情绪。如欢快、难过、幽默等类型歌曲旋律的表达;演唱时音调、音速的处理及师个人的情绪等。在范唱时怀着极大的兴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更能带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及表达歌曲的欲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幼儿的喊唱现象明显,因此如何引导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教师的示范作用起来重要作用。如:在学唱《拇指谣》时,“大胖子醒了,二胖子醒了”这一段歌词时,幼儿都积极的大声喊唱着叫醒拇指宝宝,而这时我通过语言的提醒及正确的范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让他们明白了原来用舒适的声音唱既好听又能表现歌曲。

一首歌曲合适的伴奏与否影响幼儿对歌曲的感受,欢快,跳跃的歌曲伴奏时应比较快速、跳跃,但却不适用于曲调柔美的歌曲,如:“摇篮曲”、“柳树姑娘”等歌曲在编配时若用跳跃的方法弹奏则破坏了歌曲的优美情境,从而降低了幼儿的内在感受力。因此,熟悉歌曲,为歌曲选择适当的伴奏音型及伴奏力度有助于促进幼儿感受对歌曲的理解。

教师对歌曲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首先应该是自然、大方的,同时还应生动、鲜明和富于儿童的天真性、自由性和创新性。在实际的歌唱课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积极的表演歌曲的同时能更好的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而幼儿的模仿性强,教师大方、自然的带动表演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如:在教唱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时,幼儿在学习了这首歌后,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舞动起来,教师还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小鱼在游戏、做梦时是怎样的情境再予以指导,幼儿们都快乐的跟随着,仿佛他们也像鱼儿一样身临其境进入梦中。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表现力很好,自幼儿也提升了对歌曲的感受力。可见,教师的音乐表现力越强,儿童受到的音乐审美熏陶就越完善。

猜你喜欢
感受力音乐作品歌唱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