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017-07-14 21:48文铭婕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思路

文铭婕

【摘要】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官发展,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同时对幼儿审美能力、人格个性的培养和提高亦有助益。本文主要概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特点,阐明了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奧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思路,以期为改善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感性教学 音乐潜能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16-02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特点

(一)基本理念

任何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只有将作用力加付在“人”的身上,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发掘和激发出“人”的潜能。正如奥尔夫所说:“音乐始自人自身”,“正如要有自然界中的腐殖质,才有可能使万物生长一样,靠原本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音乐是一种知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可将“人”的潜能激发出来的工具。所以,音乐教育必须“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教学特点

概括地说,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基于“人”的本性喜好,重在以“人”的乐趣作为教学指导,促使“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二是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强调感性和直观体验,常用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和提高“人”对音乐的兴趣、学习和思考,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体验乐趣,并通过启发,促使学习者思考和钻研,能动地实践和体验;三是提倡即兴发挥,重视“原本性”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旨在将主动性的教学活动逐渐转化为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四是注重教育内容的整合,追求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整合性、灵活性和生活性;五是强调教育形式的灵活多样,使学习者在音乐中获得整体认知和整体发展。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大量教学研究证明,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进一步体现音乐的艺术性,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自由的空间内尽情模仿和创造,这不仅有益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还能强化其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幼儿在天然艺术表现形式的助力下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奥尔夫教学法也十分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原本性”的特质之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能力,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奥尔夫教学法有机地将音乐、语言和动作等多重因素糅合在一起,使幼儿能在活动中自由发挥,随意创造,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幼儿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合作,它提倡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不管是两两合作还是游戏组合,都有利于促进幼儿合作精神的养成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多样的音乐素材也深受幼儿们的喜爱,他们能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无尽的乐趣,身心得到全面的熏陶和发展。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思路

学龄前儿童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限制,通常在活动中缺乏表现音乐美的技能、技巧,甚至难以完整地将活动内容演唱或表演出来。但该年龄段的儿童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各项身体机能都在飞速发展之中。奥尔夫教学法是将动作、音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按照儿童本来的状况,以最接近儿童心灵的教学形式开展活动,是最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方式之一。对此,下文将就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一)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游戏之中,提高幼儿课堂参与积极性。幼儿喜欢玩游戏是天性使然,因而将游戏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借助游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便能使幼儿更主动地接受音乐教育,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音乐学习中找到更多乐趣,进而让音乐教学模式转变为“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以乐曲《七个半跳》教学为例,《七个半跳》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典型乐曲,属于AB音乐结构,A代表着重复,B带着着变化。乐曲中,A段是由两个八拍组成,节奏鲜明,旋律悠扬且朗朗上口;B段则由一个半、两个半、三个半、四个半、五个半、六个半、七个半等七个长短不一的长音组成,其中这些依次增加的音节长短都是不固定的,使得乐曲整体充满了神秘感和悬念。具体教学思路为: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可将拍打节奏取个有趣的名字——“拍蚊子”,指导幼儿随着A段乐曲旋律和节拍,双手交替拍腿,在节奏强烈的音节处则各拍手三下,比如在第13、13、14小节处。而当B段音乐响起,指导幼儿仔细听各个长音的变化,根据音节的长短来“拍蚊子”,即长音开始时张开双手寻找“蚊子”,长音结束时立刻做出“拍打”动作。在《七个半跳》整个乐曲中,A段乐曲整体节奏和旋律没有太大变化,比较平稳,而到B段,节奏明显开始变化,且愈来愈快,由刚开始的一个半长音增加到后来的七个半长音,每个长音都有着长短变化,这就需要幼儿高度集中注意力来随着音乐变化而作出反应,变化节拍,如此跳跃的音乐游戏能够让幼儿的听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旋律感的同时,还能促其对音乐曲式的结构产生直观感受。对于这个游戏,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幼儿自由地开展动作创编,将“拍蚊子”的动作换成打击乐器,让幼儿跟随B段敲出相应声音,以此使得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二)将奥尔夫教学与故事教学结合,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每一曲乐章都有着独特的创作意义,不仅是作者的艺术结晶,也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但幼儿不论是在理解能力还是接受能力上,都处于发育和形成的初期,简单的口述很难让他们了解这些深层次的意义。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渗透,将音乐作品的内涵用故事的形式传达给幼儿,则能够展现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信息,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以乐曲《大树妈妈》教学为例。为使幼儿能够通过乐曲体会“妈妈的爱是最美好、最可贵的”内涵,达到“让爱浸润幼儿心灵的教学目的,教师可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情感渗透:“有一棵很高很壮的大树,每天都顶着茂密的树叶为在它脚下的小草儿、小花朵遮风挡雨,所以大伙儿都称它‘大树妈妈。一天,一只小黄鹂迷路了,疲倦的落在了大树妈妈肩膀上,并放声痛哭了起来,大树妈妈见到马上安慰小黄鹂:‘孩子别哭,找不到家就在这里住下来吧,我可以做你的妈妈。然后便用枝叶卷成了一个小窝,将小黄鹂裹在里面,让微风轻轻地摇晃着小窝,就这样,小黄鹂在大树妈妈用枝叶卷成的怀抱中,听着大树妈妈轻哼的摇篮曲安稳入睡了。”随着故事的讲述,一边播放《大树妈妈》乐曲,教师在从中提醒幼儿用心感受、体验音乐的特点,体会乐曲展现的情绪、力度、速度等特点,从中感受妈妈关爱、温馨的轻柔入心;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大树妈妈》,对比三拍子和二拍子的节拍特点,在情感融合的背景下感受乐曲中的优美、抒情、柔和的音乐风格。这种顺应幼儿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便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

结语

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也是目前幼儿音乐园常用的教育形式之一。该教学法主张教学要忠于人本理念,要以感性为主导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有效弥补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不足,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但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因此,广大教师要善于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进一步分析、探索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以此来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效率,发掘出幼儿更多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海洋.浅谈幼儿音乐节奏训练中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J].俪人:教师, 2016(13):10-10.

[2]陈小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 2016(15):129-131.

猜你喜欢
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思路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