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评价在分镜头课程中的应用

2017-07-14 10:29肖琴严晔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肖琴+严晔

【摘要】在分镜头教学过程中,让评价与教学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敢说、能说到会说、再实现有依据地说的螺旋式上升,让评价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实现学习能力与评价能力共同增长。

【关键词】分镜头教学 螺旋式评价 四说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27-02

一、螺旋式评价介绍

(一)“四说”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利用原有知识与技能不断消化吸收外界新信息形成新思想的过程,余文森教授形象地把原有知识比作栓扣船舶的锚桩,而知识就是即将停靠的船舶,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感悟到过程,就是有新思想形成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产婆说更形象地把教师比喻为学生知识的接生婆。上述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以完成项目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每次对比观察纠错完善作品中做出评价,从而提高收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学会用实验检验理论,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提高过程,形成了从最初评价(“敢说”、“能说”)—实践后评价(“会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再评价(“有依据地说”)的螺旋上升规律。

(二)评价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趋细化的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作用也日趋明显。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交流、沟通的成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着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相处,也影响着将来的就业与生活方式。所以提高职校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课堂上采用评价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课选用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处理上面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以下考虑:

一是评价迎合了人们喜欢对身边之物或事说长道短的心理,喜欢做评论员,学生也不例外,同时评价是在观察思考后对事物作出的判断,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的意核,作出自己的选择,再用比较正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整合以前所学的知识,用比较正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班级与校园。

二是本次评价开始易于完成,正确率能达到100%,有利于调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普教课堂中教师为了升学率,一般都要追赶教学进度,教师是绝对的课堂权威,学生怕教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问中学生怕自己说错,怕其他同学嘲笑,更怕来自教师的批评,带着怕的心理,背着怕的包袱学生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让学生放开胆量,放开音量,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有利于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己学习。

三是本次课在学生能够敢于评价的基础上逐渐将评价螺旋上升,逐步让学生学会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不仅会评价而且也要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评价,由于评价的作用是促进进步,我们还将引導学生在对所有评价进行甄别、筛选、吸收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作品或学习方法,完善自己的作品。

二、目前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但由于对项目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下:

一是项目虚拟,脱离实际。大多是教师自己根据教材内容拟定项目,由于这种项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轨,学生对这种所谓的项目的认可度不高。

二是被动学习,低层次徘徊。教学中,学生不是主动学习,不是以完成项目为载体,不是以能力形成为目标,而是为了完成所谓的项目而学习,还是跟着老师转,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信息流向单一,没有选择。信息还是从教师流向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信息,不是主动寻找信息,学生课后主动搜集知识点的动力不强,师生交流较少,更谈不上生生之间的交流了。

四是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兴趣。学习效果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完成所谓的项目质量作为考核的依据,缺乏过程性考核,这样的考核缺乏有效性与说服力,学生心里不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螺旋式评价在分镜头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教育的与普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要能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刻以岗位需求为教学导向,以岗位工作内容为教学实质,以岗位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实现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五对接,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本次项目为了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影视作品制作的流程为依据,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成新的项目任务。如果说剧本是编剧思想的结晶,那么分镜头是导演智慧的火花。分镜头设计对整部影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将文字剧本转化成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张图片就对应着一个镜头,后期影片的制作合成就是以此为依据。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

从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中选取两组为例和学长所拍摄的获奖作品《伏夏》(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的分镜头作比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给这三组作品打分,评选出“最好”、“较好”、“好”。由于学生课后完成的作品与省赛获奖作品肯定有较大差距,故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区别,其判断不会出现偏差,为学生敢说创造了条件。这一环节实现让学生“敢说”,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知识殿堂的大门。

(二)自评互评,让学生“会说”

学生通过观察获奖作品《伏夏》的四组分镜头设计,分别是“校园”、“图书馆”、“小卖部”、“出租屋”;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分镜头能够初步总结出绘制分镜头需要注意的要素。分别是“画面精画”、“填写内容与对白”、“计算镜头时间”、“镜头角度变化的运用”。他们通过这四个要素来初步修改自己的分镜画面。这一环节实现了从“敢说”到“会说”的过渡。其实会说的过程是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是四说重点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开始迈步走向知识殿堂的大门的台阶。

(三)观察对比,让学生“能说”

学生通过观看徐导演设计的分镜头画面,分析绘制每一张分镜的具体要素;再次总结出绘制分镜头还需要注意的要素,主要是通过总结实现学生认识上的螺旋上升,知识获取方面的螺旋上升及学习能力方面的螺旋上升。学生根据总结再次修改自己的分镜画面。这一环节实现了从“会说”到“能说”的跨越。这时学生已经迈上了知识的台阶,初步领略知识的伟大。

(四)理论支撑,让学生“有依据地说”

在学生第二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后从中选出最好的一幅作品和徐导演设计的分镜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再来自评互评时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依据地说(有依据地说是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了理论知识,这个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不能只看书本)。这一环节实现了从“敢说”到“会说”到“能说”再到“有依据地说”的最终转变。学生最终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结束语

学习是学生本人必须体验的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在本次项目课程中以评促学,通过螺旋评——螺旋思——螺旋学——螺旋做——螺旋升展示了整个说为脉络的教学过程,同时形成了从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到主动发现寻找知识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松林,贺慧.有效课堂学习的根本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9

[2]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3]李仪雯.试述有效教学策略在中课堂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5(5)83-84.

[4]冯刚.烹饪工艺教学中螺旋式评价作用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31-34

作者简介:

肖琴(1982-),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制作、二维动画制作。

严晔(1983-),江苏扬州人,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