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2017-07-14 12:16张晓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快速反应心理危机防范

张晓洁

【摘要】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自杀以及杀人等高校极端事件的现象。本文从如何让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干预和转介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阐述。在识别阶段重点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及原因,结合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从学院的角度探索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防范 快速反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29-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在自杀以及杀人等高校极端事件频频曝光现实下,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

一、心理危机以防为主

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守住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防范于未然。基于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开展心理危机防范工作。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应完善校级、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我校按照职权和管理层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促进委员队伍四个层次的结构管理模式。学院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制度,成立了由党总支副书记为组长,院长、副院长、辅导员、班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各班心促委员为成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院与学校、学生班级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二)普遍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最高效、最具必要性的防范措施是普遍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问题,并可以消化和解决小问题,就能够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讲座、播放视频、成立心理社团、游戏等形式。我院主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面向大一新生定期播放关爱新生心理健康视频、为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开展的毕业生心理讲座、开展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在学生心理社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心理知识问答与应用竞赛”“全家福设计比赛”等主题系列活动,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营造积极团结的良好氛围,使同学们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定期普查、及时汇报

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情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心理危机的扩散与危害。我校采取的普查方式有:每学年采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新生入学心理测试、定期收取取各班学生心理报表、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快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二、准确识别心理危机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关键和难点在于准确识别心理危机。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并不是没有早期的特征表现,而是会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突然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或辅导员可以通过通过普查与观察躯体症状、认知情绪、言语行为、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表现来作为心理危机识别的信号。

(一)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

在认知情绪方面,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产生认知偏差。在对外界事物和自我评价会持消极态度或存在极端倾向,面临挫折缺乏自信心,容易盲目否定自己,使自己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遇到问题情绪波动大,如大学生遭遇到由学习、生活事件引起的悲伤、痛苦,长时间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却不能消除时,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例如:心情压抑、苦闷、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一旦遇到相关情景很容易受到刺激,滋生不良情绪;有自杀的念头,但内心充满矛盾,烦躁、易激怒等[2];在言语行为方面,可能出现语言偏激、自言自语、言语混乱,行为表现反常极端等。反常动作增多是一些人在应激状态下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困难、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疲惫、不注意个人仪表、孤僻独行、丢三拉四等现象。在躯体症状方面,心理危机出现会影响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导致所控制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各种疾病。如影响到消化系统,则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和腹泻等症状;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则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起青春痘,贪食或厌食等;当一般的心理问题发展位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就会使个体社会功能受损、混乱。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1.个人及家庭观念问题

在个人层面,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存在心理危机意识欠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等问题;在家庭层面,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缺乏也是导致危机识别和干预难以进行的原因。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发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时一般会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长,学校的工作和学生都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家长重视学业成绩不重视心理健康的观念和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我院2015级一名学生经医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及迷信的观念,一直认为孩子是中邪,要求孩子弃疗休学在家而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2.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教育咨询水平不高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不高,无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学生多,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有限,导致学生在心理危机出现初期没有及时得到干预,而造成情绪积累而导致高校极端事件出现。因此,为了减少因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水平不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被重视的问题出现,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选派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及辅导员外出学习,提高学校离间健康工作者的心理危机识别、干预水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快速识别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转介

对于普查或观察后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于对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就诊处理。

(一)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即出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方法予以干预,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使其情绪、认知、行为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危机干预的关键点在于陪伴、聆听、共情。使其知觉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看到自己的价值。

每年我校开展学生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重点关注需要关注的学生,根据其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另外,各班心促委会通过日常观察班上同学动向,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填写每月心理健康报表,通过分团委心促部整理并反馈给学院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心老师,以便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及时干预,避免出现极端事例。每月心理辅导老师会通过各学院心促部或者直接电话联系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室与学生交谈,取得学生信任,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及时给予建议与帮助。一对一心理辅导结束后,学院心促部通过该学生所在班级心促委员日常观察汇报,及时将干预效果反馈给心理辅导老师,再酌情进行后期干预工作。

(二)危机转介

马喜亭认为转介是指将当事人从当前教育者或心理咨询师这里转给另一个适合其问题处理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那里接受进一步的咨询、诊断和治疗,协助当事人赢得最佳咨询和治疗时间的一种有效危机干预的处理办法。对于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案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是没有处方权的,需要及时转介校外专科医院进行专科治疗。[3]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对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及时指导学生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就诊,无法及时将学生按有关规定转介给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处理,缺乏对患精神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因此,从学校到学院,都必须把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措施具体制定和落实到位,做到了快速反应,避免耽误心理治疗的最佳时间。转介过程要做好信息的对接,确保了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疾病醫疗机构等部门之间信息畅通。

四、总结

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必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守住心理危机第一道防线,普遍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做好预防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快速识别并及时做好干预与转介,帮助大学生及时顺利度过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奎龙,魏俊民.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赵鑫.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

[3]马喜亭.转介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 3) .

猜你喜欢
快速反应心理危机防范
快速反应
媒体融合党报更要快速反应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Quick Reaction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力争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