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水文》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改革

2017-07-14 17:04崔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崔欣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桥涵水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校课程设置特点及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了注重相关专业知识衔接,工程实例教学,联想法教学等建议,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桥涵水文》 实例教学 联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47-01

《桥涵水文》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限选课程,也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本校的《桥涵水文》课程教学存在各种潜在的问题,笔者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1.《桥涵水文》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桥涵水文》开设在第六學期,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从2010级交通工程桥梁方向首次开设此课,到目前的2013级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本课程已讲授了四轮,期间经历课程名称从《桥渡设计》过渡到《桥涵水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桥涵水文”教材涉及内容广泛

我校“桥涵水文”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是继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较早开设的专业课,也是桥梁工程、基础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其掌握高等数学、水力学及水文学的知识,水文统计计算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分析计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比较枯燥,兴趣不高。

1.2缺乏水力、流体知识

桥涵水文学属于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水力学、道路桥梁工程概论。然而,我校2013级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水力学课程,并且学时削减为32学时。水力学又是学习桥涵水文课程的基础,它不但是桥梁孔径、管道渠设计的基本理论,也是水文资料收集整理的理论依据,想要研究好桥涵水文知识,就应该首先学习水力学基础知识。

1.3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

桥涵水文课程所讲的桥梁都是修建在江河湖海上的跨水桥梁,生活的内陆地区的学生并未见过跨越水域的桥梁,也未曾见过大的洪水,很多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不能和实际桥梁联系起来。并且理论知识过于晦涩难懂,桥梁是实实在在的实物,而教材上的插图大多是平面图,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

2.《桥涵水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注重与相关专业知识衔接

针对桥涵水文课程未设置水力学作为先修课程的现状,多数院校针对这种课程设置会在桥涵水文课程中加入水力学知识,一般是将桥涵水文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力学,第二部分为桥涵水文。这种方法在我校仅有32课时的情况下并不适合。因此,将水力学和桥涵水文糅合在一起,以桥涵水文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进水力学内容。这种方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引入课本以外的知识,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不会将两门课脱节,出现“学了后面的桥涵水文,忘了前面的水力学”的现象。

2.2工程实例教学

针对我校桥涵水文课程仅有32学时,并未配置实践学时的现状,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对桥梁工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感性认识。首先,授课老师要系统备课,在授课前充分掌握整门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找出学生难理解、需要和工程实例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点;其次,针对这些知识点在平时的研究、实践中寻求贴切的工程实例。

2.3联想法教学

桥涵水文课程所涉及的到桥梁均为跨水桥梁。在讲授设计流量计算、桥孔孔径计算、桥面高程、桥跨布设原则等内容时,需对跨水桥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很好的理解,然而针对学生对跨水桥梁接触较少且缺乏水力学知识的现状,利用联想教学法,由跨水桥梁联想到城市立体交叉桥梁。跨水桥梁的主要作用是宣泄洪水、车辆通行,城市立体交叉桥梁的主要作用解决平面交叉上的冲突问题,可以将地面层的人流与跨水桥梁所宣泄的洪水联想在一起,同样作为流体来处理,这样就将桥涵水文课程中的知识用城市桥梁的现象来解释。溯源冲刷也可以用城市交通的红绿灯来解释。在授课的过程从跨水桥梁联想到城市桥梁,学生会发现课堂内容如此贴近生活,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结语

桥涵水文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已开设多年,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改革,采用“联想教学”、“实例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仍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